APP下载

浅谈当前语文课改存在的问题

2018-03-07张义军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课堂

张义军

在这几年的语文课改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化。现就存在的问题举例如下:

一、看似“对话”实际是“问答”

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另一方面把对话简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互动,实质上是以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设计好的套子了才满意。

二、简单浅薄,夸大其词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我们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于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作用,尤其是教师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只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浮躁和随意应付的态度。

三、看似“自主”,其实是“自流”

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也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些做法,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四、有活动,没有体验感受

我们的课堂上要求让学生“动”起来,但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的,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形式,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感受,没有反思。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增加体验。有活动没有体验,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

五、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套子里赶,这是应付式和被动式的讨论。而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讨论,结果是优秀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在当听众。

当然上述问题还可以列举很多,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注重形式,二是绝对化。

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受到质疑,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是我们应该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课堂上,表面的热热闹闹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和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真正的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火花碰撞等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

课堂上,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有些教师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于是每个学科每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而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是否适合这些方式,使学生陷入困境。

我们的学习方式变革有创新,也有继承。学习方式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种方式(方法):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學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狭义的学习转向广义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凸显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凸显合作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凸显探究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教育局教研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课堂
“活动随手拍”
欢乐的课堂
设问引导探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写字大课堂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