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亲周”日记

2018-03-07彭荣宏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哈斯馄饨葡萄

彭荣宏

时间:2017年12月23日

天气:晴气温:-16℃~-3℃

早晨,我和牟友明、古丽加娜提两位老师一起,迎着朝阳,带着礼物,去高昌区葡萄乡巴格日社区依明家“走亲戚”,开展“结亲周”深度家访,体验不一样的农家生活。

刚进村口,依明的妻子哈斯耶提就早早地站在路边迎接我们。她说丈夫刚带亲戚去努尔丁书屋和苏公塔景点参观去了,很快就回来。

哈斯耶提四十多岁,个头不高,微胖,但穿着讲究,显得很精神。彩色的头巾把头发包裹起来,一对银色耳坠一晃一晃的,深红的棉背心穿在咖啡色的格子衣外面,黑色长裙下面露出一双沾了灰的红色皮鞋(在吐鲁番,鞋子只有在鞋柜时才不沾灰)。

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依明夫妇提前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农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刚进院子,三辆车子立刻映入眼帘:一辆小轿车、一辆货车和一辆三轮车。我说:“您家里条件不错嘛!”热情、健谈的女主人哈斯耶提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因为修路,2013年家里的14亩葡萄地被征收11亩,政府补偿了好几十万元,这车子就是用拆迁费购买的,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依明家有两栋房子。后面是一栋两层楼的老式房子(地上地下各一层),浅绿色的外墙上画了一些美丽的图案,屋顶用青杨木搭建,上面铺了席子和木板(因为吐鲁番很少下雨,顶棚主要是用来遮阳挡风沙,基本不需要防止漏水)。地上一层,四间屋,有客厅,有两个炕;地下一层,冬暖夏凉,结构和功能与一楼差不多,只是多了厨房。前面是一栋用红砖建的平房,外墙土色(这是新疆房屋的基本色调),里面已刷白,装了地暖和暖气片,但地面还没完工。“这也是用征地款建的,是他爸爸和大儿子动手建起来的,准备给大儿子结婚用。”哈斯耶提边指着新房子边介绍说。“大儿子有女朋友了吗?”我问。“有了,正在谈呢,应该快了。”此时的哈斯耶提嘴角微翘,脸上写满了幸福。

哈斯耶提带我们来到了地下一楼客房。大炕热乎乎的,炕上的小方桌摆满了水果、干果和馕。哈斯耶提一边给我们倒热茶,一边要我们上炕吃东西。她说:“外面太冷,快吃点热的。请上炕,炕上热乎,别感冒了。”顿时,我们寒意全无。

哈斯耶提介绍说“: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23岁,搞装修,还开了一家油漆店。他正在学习普通话,因为学好普通话能帮助他扩大交际面,与更多顾客交流,这样生意会更好。小儿子正在实验中学读高二,成绩还可以,他很想考到外省的大学去,因为外省大学的条件好,理念新,教学质量高,而且可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做朋友。只要他愿意读,我们都支持他,多读点书、能考上大学,这样对他有好处。我们就是读少了书。”哈斯耶提摸了摸头巾,接着说:“尽管家里条件不错,但开销也不小。除了鸡、羊和葡萄,其他都要从外面买回来,压力也不小。好在现在国家有很多惠民政策,有社保医保,小孩读书全免费,全家人每年免费体检,将来土地承包期到了还可延长三十年,真好!”

一个时辰左右,依明回来了。依明头戴一顶灰色毡帽,黑色呢子大衣里面穿着一件灰色衬衫,深灰色的裤子,黑皮鞋。在灰色衣服的衬托下,他的脸庞显得黝黑,从脸上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接近五十岁,虽然个子不高,但身体很结实,目光友善,炯炯有神,很有一家之长的风范。一一握手寒暄后,依明和我们拉起了家常:“我自己开货车,帮别人运基建货物;原来的葡萄地征收后又用拆迁费买了5亩地,把原来的百年老葡萄拔掉,重新栽了优良葡萄,再过两年新栽的葡萄就挂果了;早两年花钱在凤凰城买了一个门面,开了一个油漆代理店。虽然家里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但我们并没有把钱存起来吃老本,而是用来投资。只要这样干下去,将来一年收入10万元是没问题的。”从依明自信的言语和坚定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家庭的幸福前景充满信心。

依明还饶有兴致地带我们去参观了他们家的门店。这是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油漆建材店,層高五米多,他们隔成两层,一楼做门面,二楼做仓库和住房。店子虽然不大,但种类繁多,各类墙漆、油漆、墙纸、五金配件、雕花木柱、吊顶压条、灯具、装修工具等一应俱全。可以看得出,依明一家人都很勤劳,地里、家里、店里需要照顾,还要跑运输、揽装修活,一年到头够忙的。他也很有经济头脑,会盘算,算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了。

回到家中,女主人哈斯耶提问大家:“我们中午吃馄饨可以吗?”我们说:“当然可以,你们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但不要特意为我们做,随便吃点就行。别太客气了!”“好呢!”于是,她从厨房端出一盘馄饨馅和皮放到炕上,高兴地说:“昨天听说你们会过来,我今早就把馅和皮都准备好了,待会儿我的弟媳会来帮我包馄饨。你们休息一会儿,看看电视吧。”包馄饨,我还真没学过,今天突然有试一试的心思:“我吃了这么多年馄饨,还从没包过馄饨。您愿意收我这个徒弟吗?”哈斯耶提高兴地说:“没问题,包教包会,而且免费!”在爽朗的笑声中我们准备包馄饨。“慢着,先来洗手!”机灵的古丽加娜提老师不知从哪里提来一壶热水。洗完手,撸起袖子,爬上炕,盘腿而坐,围着肉馅和盘子坐一圈,我们开始学包馄饨。

“首先,把馄饨皮放在左手心,右手指蘸点水,把馄饨皮上面涂湿,便于粘合。”哈斯耶提有板有眼地指导我们,她边说边示范,我们边看边模仿。“然后,拿一团羊肉馅放在馄饨皮的中央,再把馄饨皮对折,把肉馅包起来,稍稍用力把三面接口捏紧。最后,把长边向上翻,将两端向内打弯,使两端重叠,捏紧就可以了。”哈斯耶提不仅说得条理清楚,而且动作娴熟。我竖起大拇指对她说:“您教得很好,很专业,都可以当老师了!”她连忙摆手,羞涩地说:“那不行呢!你们老师都是文化人,有学问。”终于,我学做的第一个馄饨“出世”了。大家得意地把自己的作品摆放在盘子里。可我们三个人包的跟哈斯耶提包的,那叫没得比!一个肉馅放太多了,肚子大;一个边上没捏紧,开裂了;一个中间没留洞,难煮熟。“这是技术活,术业有专攻啊!”牟友明老师说。

这时,走进来一位维族妇女,哈斯耶提立即起身,向我们介绍说:“她就是我弟媳,她比我还包得好呢,不信让你们瞧瞧!”能干的弟媳又给我们做起了示范。在两位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包的馄饨个头适中,粘合紧密,但就是中间要留个空洞是个难点。“请大家仔细看着,在把两端对齐重叠之前,将中指顶住,让馄饨皮绕手指头一圈后再捏紧,这是窍门!”哈斯耶提的弟媳给我们道出了真经,我们一个个恍然大悟。“看来上课时不仅要专心,还要用心领悟知识的真谛啊!”我感慨到。“那确实!”大家有说有笑,开心地包着馄饨,而且包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endprint

眼看一大盘肉馅快用完了,完整的馄饨皮也都用完了,只剩下几张残缺不全的边角余料。他们说:“不要算了,煮着做汤面吃。”我忙说:“不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看我的!”于是,我把几块不规则的馄饨皮涂点水,拼接成了一个大长方形。牟友明和古丽加娜提两位老师都说:“你这是徒劳,浪费肉馅。拼接处不结实,煮着煮着就会开裂的。”我说:“别急嘛!”于是我把馄饨皮朝上的一面全部蘸上水,对折压紧,这下结实了,一张标准的馄饨皮出现在眼前。在大家的掌声中,我包好了最后一个有特色的馄饨。师傅哈斯耶提开始点评了:“今天你们学包馄饨都很成功,不愧是当老师的,悟性高,学得快。最值得表扬的是彭校长,他不学自通,还能把不规则的馄饨皮整成一块,技高一筹啊!其实,我们平时也是这么处理的。”大家都竖起大拇指为我点赞,我心里乐开了花,大家也一个个开怀大笑!

晌午时分,依明的小儿子依沙克江骑着单车回来了。他很有礼貌,和每一位老师打招呼问好。小伙子集父母的优点于一身,一米七的个子,五官轮廓比较分明,坚挺的鼻梁高高的,眼睛和眉毛很近,浓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大眼睛,特别帅气。古丽加娜提老师自豪地说:“我们新疆的小伙都很帅气!”我说:“那确实,新疆的小伙子很帅气,姑娘很漂亮,这是公认的。”

午餐时间到了,依明夫妇为每人端上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大家大口大口地吃着。这可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馄饨皮香滑可口,羊肉馅鲜嫩无比,咬上一口,肉汁涌出,唇齿留香,口里甜滋滋,心里美滋滋,这绝对是我吃过的最香美食。此时,馄饨的香气在屋子里四溢,一种团结和谐的热气在房间内升腾,大家其乐融融。

午餐结束后,依沙克江和我们在餐桌旁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深入交流。我们对他的思想、学习、生活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重点探讨了“你的人生理想和现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你觉得你的任课老师怎么样?你对他们的教学有什么建议吗?”“你觉得现在的课业负担过重吗?同学们有什么心声?”“你现在的优势科目是哪些?哪些科目学习有困难?”“你希望学校开展哪些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你对学校的评价如何?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你们家人对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知晓多少?”“你们全家人是怎样为实现新疆总目标和民族大团结做贡献的?”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小伙子很有礼貌,待人真诚友善;爱好广泛,学习刻苦,有思想,有上进心;家人对他读书支持很大,希望他能学有所成;他和家人拥护党的领导,感谢党的政策和关怀;全力支持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和有效举措,坚决与“三股势力”和“两面人”作斗争。我们三位老师也对他进行了学法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为他解答了一些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我们说:“今后千万不要把我们当外人,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在学校里,你生活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学习上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随时来办公室找我们。”依沙克江腼腆地说:“好的,谢谢老师!”我们都希望他能继续努力,早日实现他的梦想。

下午,在我们再三请求下,哈斯耶提同意给我们找点事做———捡葡萄,就是把葡萄干里的坏葡萄挑出来。

捡葡萄是一个有趣的精细活,看似简单,其实需要技术。我问古丽加娜提老师:“你小时候捡过葡萄吗?”她很自豪地说:“当然捡过,这是我们小时候必修的功课。我们不仅给自家捡葡萄,还给别人家捡,挣零花钱呢!”看样子古丽加娜提是个练了童子功的捡葡萄高手。我又问:“捡葡萄的标准是什么呢?“”一看,二捏,三比较。”古丽加娜提话锋一转,“其实也没什么标准,靠的是眼力和经验,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仔细体会,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牟友明老师说:“品相不好的往往都是坏的。”我说:“看来好玄啊!是不是黑色的就是坏的?”古丽加娜提回答道:“不是,那些黑色的葡萄是在葡萄藤上就风干了的,所以颜色要深一些;但也有些黑色的是坏的。”“那为什么会变坏?”我又钻牛角尖了。“这些葡萄在摘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没有坏。坏葡萄已经埋到地下去了,农户一般都是把新鲜的坏葡萄送到一个地方,如戈壁滩,进行集中处理,免得来年生虫害。坏的葡萄也不是没用,还可以用来喂羊。”古丽加娜提继续给我们上课,“其实这些葡萄原来很漂亮,但由于摘早了,天气太热,没加催干剂,所以就变坏了。如果再晚一个月摘,就基本不会有坏的。”我打破砂锅问到底:“催干剂能吃吗?”古丽加娜提惊讶地说:“怎么不能吃?催干剂当然能吃,它是食品。请放心,新疆的食物都是环保的,放心吃就是。”我风趣地说:“你说的这些方法实在是太复杂了,我有个最简便的方法:直接用口尝,味道不好的就是坏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办法!但是由你来尝!”大家的眼泪都快笑出来了。哈斯耶提接下话茬:“现在越来越先进了,可以用机器捡葡萄,用红外线扫描做‘体检,但机器只对加了催干剂的葡萄干有辨别能力。”

捡葡萄,看似轻松,其实很累,很枯燥,因为要将简单的工作重复做,坚持做。但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边捡葡萄边聊天,讲维族的民俗民风,谈汉族的风土人情,做“十九大”知识抢答赛,大家谈笑风生,寓教于乐,有趣得很。一个下午下来,我们的劳动成果还真不小。依明大哥说:“不好意思,辛苦你们了。”我说:“不辛苦,我还是第一次捡葡萄干,很新鲜,也长了见识。”

依明家里的新鲜事可多了。

在他家院子东北角有个土房子和一个棚子,里面养了鸡和羊。

棚子里有十多只鸡,都是斗鸡。“我们每天要给斗鸡喂些肉,两年后可卖掉,每只鸡的养殖成本不低于300元。母鸡可卖几百到一千元不等,但基本上是留给家人吃了。每只公鸡可卖到两千元左右,主要是拿到市场上供别人用来参加斗鸡比赛的。”在鸡圈旁有个鸡笼,里面只关了一只大公鸡,我想:这只公鸡肯定不简单。果然如此,依明哥告诉我们:这是一只成年公鸡,生性爱斗,常常搞得“鸡犬不宁”。它每天早上都要和另一只成年公鸡“练功”,两只公鸡进行决斗,每次斗得头破血流还不肯善罢甘休,所以主人必须在现场亲自主事,且限时决斗。

他家里还喂了7只羊,羊群的头羊很“劳道”(北疆汉语方言,就是“非常厉害”)。头羊每天早早地把羊群带出去,晚上能一个不少地带回来,从不让主人操心。事实再一次证明,团队要搞好,领头羊至关重要!

更有趣的是,羊还能听懂主人的话。羊群刚从我们身旁经过时,我跟依明说:“能和羊群合个影吗?”他说:“当然可以。”但说话间羊群早已从我们身边迅速经过,依明憨厚地笑着说:“不要紧,我要它们回来就是。”只见他对着羊群喊了两句话,领头羊立即带着羊群调头往回跑,站到我们身边配合照相。照完相,依明吹了一句口哨,领头羊又带着大伙儿回过头,活蹦乱跳地继续往前赶路!霎时,我们望着可爱的羊群背影,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没想到羊也这么聪明,有灵气,真是太神奇了!

不知不觉又到晚餐时间了。依明夫妇特意用新鲜的羊肉为大家做了可口的烩面(当地人称之为“汤饭”),我们又一次大饱口福。

晚餐后,依明读五年级的侄女拿着一张数学试卷来到热炕前,说有几道题不会做。我们三位老师中有两位是数学老师,这可是我们的强项。为了让她更直观地弄懂比例的关系,我还把果盘里的苹果和梨子拿出来做比画。小朋友的普通话讲得不错,思维习惯和悟性都很好,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所以我们着实地表扬了她一通,她开心极了。最后,小女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客厅,被他爸爸领回家休息去了。

夜深人静,第一次睡炕的我很激动,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白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画面依然在眼前浮现。

这一天,我们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習,大家进农家,访民情,暖民心,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也很有意义。通过与维族亲戚一家人的交往、交流、交融,我们的心更近,情更浓,各民族同胞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我一定会把这份情谊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作者系湖南省第八批援疆干部,现任吐鲁番市实验中学副校长、湖南师大附中党委副书记)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斯馄饨葡萄
学包馄饨
葡萄熟了
馄饨大作战
当葡萄成熟时
它就是塔哈斯克
哈斯佩尔成为美国中情局首位女局长
摔跤王
失败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