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经典浸润童心

2018-03-07闫彩虹成冰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寒食古诗诗人

闫彩虹+成冰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杨振辉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与实践》,依托新编部编本语文教材,挖掘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元素,自编了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材,不仅紧贴教材主旨,而且灵活运用教材。课题组进行了多次课堂教学实验与展示,吕蓓蓓老师执教的《清明》就是其一。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第9课包含三首古诗和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此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清明》一课的教学,吕老师抓住教材特点,以教材为载体,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培育精神。

一、教师作用,导在关键

1.巧设过渡语。

《清明》一课有三个教学环节:教师导读《清明》,教授学法;学生用所学方法自读与清明有关的诗句;教师推荐课外阅读延伸。过渡语把教学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有一个节气很特别,它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顺势引出了《清明》。“清明又叫做寒食,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直接把学生引入了解清明习俗这一主题。“描写清明的诗词还有很多,老师这里有一些句子都是关于清明的”,自然过渡至文本课外延伸。整堂课中,过渡语散发着浓浓的墨香,如“半醉半醒游三日”“对杜牧而言,喝酒成了疗伤去痛的乐事”“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诗意的过渡语不仅让学生领略经典文化之美,又将教学片段有机串接,一举两得。

2.重在品意象。

《清明》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同时借助清明节的传统内涵,突出了游子的孤独之感。前两行写行旅之人在雨中赶路的愁苦,后两行则一问一答,扩出想象空间。这首小诗,孩子们不陌生,很小时就能吟诵,对诗的意境和意象,却不甚了解。吕老师巧妙地抓住“雨”和“酒”两个意象,通过赏雨景、品酒韵,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有孩子说:“春雨绵绵,如同诗人撕碎的心。”有孩子说:“诗人孤单、寂寞,只身行走在雨中,他想喝酒排解苦闷,谁知道借酒消愁愁更愁。”有孩子说:“雨景和诗人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景就是情,情就是景。”孩子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画卷,他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理解了古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艺术上的“有余不尽”。

3.悟情巧点拨。

在自学与清明有关的诗句时,吕老师在孩子们划分节奏读准了诗句后,又恰当出示诗人生平与写作背景,孩子们联系作者、领悟诗情,诵读时自然有滋有味,有韵有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孩子们了解到作者因此诗句而被皇帝赏识,晋升不断、春风得意时,诵读的语调不由轻松快活起来。有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诵读“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因为他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战争后的清明节,战争中死去的人太多,清明节也看不到几个人来扫墓,情绪就自然伤感起来。

二、施教之法,贵在授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新版语文教材,主治读书少。好的语文课并非是死抠课文和课本,而是要给学生以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热爱读书、喜欢思考的人。这堂国学经典导读课形成了一个“教读———自读———课外导读”的教学模式,达到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吕老师以《清明》一诗为桥梁,渗透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划分节奏读诗韵,想象画面明诗意,联系背景悟诗情。吕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清明》,学生倾听并划分朗读节奏,很快知道这首七言古诗可划分为“四三”。吕老师适时总结读法:一声二声拉长,三声四声读得短促点,还可以加上合适的拖长音。吕老师直接导出诗歌停顿方法,孩子们则依法而为,诗韵立现。为了让学生明白诗的意思,吕老师运用“联系扩充法”:把李清照、曾几、王维、杜牧笔下的雨对比,孩子们理解了雨就是诗人思绪的寄托。“想象入境法”:孩子们想象雨纷纷的场景,想象诗人找到酒肆后发生的故事。“表演激趣法”:男女生分角色扮演牧童和诗人,一问一答读古诗等,让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表演中、在品味中、在诵读中明白了诗意。杜牧的生平介绍插入更是为孩子们领悟诗中情感插上了翅膀,有人品出了孤独,有人品出了寂寞,有人品出了惆怅,有人品出了愁苦……孩子们个性化的朗读成为本堂课的一大亮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完《清明》后,吕老师在学生自学环节引入了四句古诗,让孩子们用学过的方法品读,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品悟诗情。正因为前面的教学方法巧妙,化有形于无形处,所以孩子们在赏诗、品诗时“拿来全不费工夫”。

三、传统文化,滋润心田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拥有精彩的文化内容,包括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堂课中,浓浓的传统文化熏陶贯穿课堂。《节气歌》、微视频《寒食》、灵动的古典音乐、图片让孩子们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射柳、蹴鞠、禁火、扫墓、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在这节课上,传统文化有了载体,孩子们了解清明节是对历史的缅怀,对祖先的怀念,对朋友的怀念,有助于树立华夏子民同是炎黄子孙这一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中华民族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清明时节雨纷纷,自古文人墨客看似随意、实为用心之笔,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吕老师对经典诗词顺手拈来,脱口成章,课堂沉浸在浓浓的诗词氛围中,诗意课堂芳香扑鼻。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享受着经典带来的芬芳,开阔了思维,增加了积淀,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子弟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寒食古诗诗人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渐行渐远寒食节
“诗人”老爸
愤怒
寒食、清明与诗
清明节的由来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