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学生对我作文教学的启示
2018-03-07栗勇
栗勇
面对一些爱用“套路”“怕写”“没东西写”“不会写”的学生,该如何帮助他们爱上习作、突破习作思维的“套路”、学会关注自己的个性语言、创新教学、回归作文教学本真?这是摆在我面前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时常静下心来,真实地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
在仅有的六年教书育人生涯中,我培育了不少学生。他们大胆自信,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向老师“发难”。起初,我总以为他们在给我添堵,找麻烦,甚至以为他们在有意刁难我,想看我的洋相。为了不让学生小瞧自己,我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了。
赵伟——让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材,师生共写,激发“观察”的兴趣。
周三,习作课上,我正在黑板上写习作题目和要求,孩子们皱起了眉头,嘟起了嘴。于是,我摒弃了以前先写题目,后写要求的习作模式。灵机一动,选了我们班一个长得特别的男生柳淳做模特,让学生现场“画像”。要是能让读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读你的习作,就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你写的是咱们班的某某同学,这样才算成功。这时,班里传来了奇异的声音:“老师,您也写一篇,让我们瞧瞧。”回头一看,原来是赵伟。面对挑战,我毫无退路,只好勉为其难地答应:“好,我试试。”我的话还未落地,他就热情地为我准备好了纸和笔。我仔细打量了一番,开始提笔写作。不一会,他写成了《柳淳画像》一文,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高举着,要把自己写的习作读给大家听,迎来了大家的喝彩声。随后,大家争着抢着,跃跃欲试,一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我点燃了。最后,我把自己写的豆腐块,念给孩子们听,孩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那以后,每次我都陪孩子一起习作。一周,两周,三周过去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也变得专注了,安静了。孩子们学到了写作方法,我也战胜了自己,敢于写作,养成了读书与写作的好习惯。
柳淳——让我敢于跳出程式,先说故事后习作,唤起“说故事”的兴趣。
习作课上,我在黑板上写道:围绕“童年”主题写作。谁料想这些孩子,有抓耳的,有挠腮的,有挖鼻孔的,还有揪衣襟的,满脸写了两个字“茫然”。
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学生们没有童年吗?不可能。还是孩子真的没啥写?细细回味一下,自己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脑子里像断了电。这可怎么办呢?好多学生遇到过同样的难题,我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他们呢?随后,我跳出了苦思冥想的程式,尝试着让学生先说故事后习作。我通过帮助学生还原生活中的故事场景,先让那个人物、那件事、那个地方跳到眼前。第一个学生柳淳说得有点结巴,说着说着,语言感觉越来越顺,越来越生动,不经意间,插入了夸张的动作,带上了丰富的表情,心中的故事像喷泉一样不住地往上涌。学生个个憋足了劲。一堂死气沉沉的习作课,居然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我想,面对孩子习作中出现的困境,老师要敢于跳出程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韩奇——让我重视片段训练,将“学写片段”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诱发“写”的兴趣。
有一回,我上习作讲评课,对习作写不具体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并予以指导。刚讲到要注意突出细节描写时,韩奇从笔盒里拿出一支圆珠笔在手上打转。我发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韩奇正在转圆珠笔。”同学们一瞧,立刻安静了下来,眼睛都紧紧地盯着我。韩奇同学有点不好意思,羞答答地低下了头,不知如何做才好。
我没有说什么,指着黑板上的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顺畅,但是不具体,没有把细节描写捕捉下来。怎样捕捉呢?且听:栗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课,当他讲到要把细节写好时,只见韩奇同学从笔盒里拿出一支圆珠笔,两个指头一夹,大拇指用力一转,圆珠笔立马在他的手指头上打转,他的眼睛也跟着圆珠笔打转。”
我的话音还未落地,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我走到韩奇同学的面前,伸出右手,激动地说:“非常感谢你帮老师找到了这么好的习作素材,让我的习作讲评课有历历在目的感觉!”他的脸胀得通红,然后专心致志地听课。我又说:“刚才,我以韩奇同学转笔为例介绍了如何写好细节,请大家用心琢磨。另外,我还要提醒大家,刚才老师的一举一动,也是一个很好的细节,它可以很好地反映老师的特点,请大家仔细回想,在回想中,将动作一一捕捉下来。”
用“陌生的眼睛”去观察,会让学生不断发现鲜活的细节。比如一个女同学写爸爸给“我”倒水:爸爸提起热水瓶,慢慢地将水倒入杯中,拿起杯子,凑近嘴边,对着杯沿轻轻吹气。寥寥几语,一个关爱子女的心思细腻的爸爸就跃然纸上。一个男同学写《饭后一支烟》,从爸爸如何从口袋里摸出烟盒、取烟,怎样点火、吸烟,怎样吐烟、享受这一系列动作和神态,活化出了一个“烟鬼”形象。的确,细节的力量是最能打动人的。
在后来的习作中,同学们的细节描写得越来越出色了。
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不仅帮助学生消除了惧怕习作的心理,还点燃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学会了习作的方法,也提升了習作能力。
正因为这些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促进了我在作文教学之路上一步一步的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