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跨文化意识养成的意义研究

2018-03-07贾志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异族郝思嘉英美

贾志刚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1 跨文化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个体对与自己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或者有一定冲突的其他文化体系的认识和了解[1]。基于对有别于自身文化体系认知的基础上,对与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以及日常生活现象有了客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本着一个试着去接受的态度去适应它。

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民族都有其各自的信仰。再加上世界各地所处地域的不同、海拔高地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经度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信仰不同的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意见不同。

然而,在通信手段相对落后的古代,人类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历史条件下,发达国家往往仗着自身的优越性常基于自己国家的道德法则和标准去评价相对落后国家的行为,认为与自己国家不同的行为和想法均是错误的,认为其他国家就必须依附于它[2]。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于传统欧洲强国,如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在我国封建社会也存在上述现象,如在封建社会我们常称周边小国家为“蛮夷”。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就有了所谓的殖民地,并美其名曰的将其戏称为改造落后的民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以往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经完全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我们不能够再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去改造他人[3]。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正视他国、其他民族、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球的共赢,进入谋求自身长远的发展。

简单地说,跨文化意识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客观、正确的认识其他民族、国家的“怪异文化”。所谓怪异文化指的是别人的打扮、装扮等在本人眼里是一种美学,而在不懂人的眼里是一种怪异的文化。比如:非洲部落半裸的打扮在我们眼里就是怪异的现象,而在他们眼里是一种美的体现。这主要归咎于双方审美的方式的不同[4]。

(2)文化的不同。比如:在我国,直呼长辈的姓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国外直呼长辈的姓名说明两人之间感情的深厚,是一种亲密的表现[5]。

(3)通过对异族文化客观、正确的分析后,可以正确理解异族文化的内涵。

(4)做到“换位思考”,也就是说从异族人的角度来审视异族文化,避免以本族思维、标准对其做出判定。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各国相互合作的今天,不论是对任何一种文化的低估都会给自身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能够正确认识异族文化,才能保证自身长远发展的基础。美国作为一个由多种文化相结合而成多民族国家,它容纳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美国在这种文化特点的推动下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跃居为全球第一的发达国家[6]。而且,美国多元化的文化特点还在不断吸引着人才。

综上所述,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全人类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基于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

顾名思义,英美文学所指的是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英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其文学也一定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悠久的历史[7]。在某种意义上讲,英国文学代表了西方国家的文学,是西方国家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有人说,古希腊的文化才代表了西方最高的文化境界,其文学才代表了西方文学的最高境界。其实不然,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学随着希腊的逐渐衰败而没落。而自从基督教传入英国后,英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于14世纪达到了英国文学的高峰。其中以乔叟为代表人物,其《坎特伯雷故事集》为当时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学达到新的高度,其中16世纪的莎士比亚为当时的代表作家;此后,英国在文化潮流的影响下涌现出众多的作家和科学家。到了20世纪,英国的大部分作家已经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了[8]。因此,可以说英国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代表,我们可以从英国文学着重开始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学。

虽然美国文学没有像英国文学一样长久的历史,但是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在也其文学作品有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美国文学代表着当代全球文学的最高水平。鉴于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我们应该以英美文学为基础养成跨文化的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的成功均是在一定标准、原则的指导为基础上实现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不例外,在培养跨文化意识时我们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遵循社会性原则。所谓社会性原则指的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品均是对该时代现象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英美文学了解当时英国和美国的社会背景。

第二,遵循广泛性原则。所谓广泛性原则指的是,我们在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背景,仅通过其作品是不够的,我们还应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用心感受。

第三,遵循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性原则指的,我们在阅读某个作品时应将自己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做到“用心”,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3 基于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为了能够快速培养成跨文化意识,我们应该依据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策略,具体实施途径如下所述。

3.1 积极培养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

跨文化的意识培养的最佳途径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而实现的。因此,基于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培养对英美文学作品兴趣。此处所指的信息指的是对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兴趣,而非对作品艺术表达形式的兴趣。简单地说,只有对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有兴趣才有可能继续去阅读下一部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是学习其表现手法的基础,从而达到了学习不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等。

历史是文化最好的体现。若想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需对该国的历史背景有深层次的认识。比如,若想对英国的历史背景有简单的认知,读者需从莎士比亚的作品着手。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包括有对当时宫廷生活的描述,还有对当时贵族生活的描述。其中,通过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知道,在英国宫廷生活中有一个独特的角色——小丑。这里所述的“小丑”与我国所指的不同,在英国宫廷生活中小丑是国王的亲信,不仅会逗国王开心,还敢于谏言。虽然这些小丑看起来有点傻,但是他们语出惊人,说出来的话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而在我国文化中,小丑是富含贬义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心文化之间的区别。此外,在19世纪狄更斯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工厂、童工”等字眼,而此时我国善处于封建社会,可见但是我国与英国的差距之明显[9]。

3.2 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

所谓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指的是,读者在阅读异族文化作品时,应结合当时异族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内涵。在阅读的同时,用心去感受异族文化与本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异族文化的角度对比二者之间所存在的不同。比如:《飘》是美国的一篇小说,如果作者以中国式的思维阅读该小说时就会觉得文中的主人公郝思嘉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是一个轻浮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以女性自强为出发点去评价郝思嘉,她就是以为勇敢、有责任心的女人。这就是坚持文化融入和不坚持文化融入的区别。因为,郝思嘉所处时代背景不讲究“女人嫁人后就必须从一而终,至死不得改嫁”。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中,不存在类似我国这样的道德准则。

因此,我们在阅读《飘》这一部小说时,就必须以美国式思维、美国式文化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文中的主人公郝思嘉从懵懵懂懂的少女最终成长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存。虽然,郝思嘉不怎么爱她的第一任丈夫查尔斯。但是,自从郝思嘉嫁给查尔斯后就做到了妻子该做的事情,不仅尽了妻子该尽的义务外,还独自一个抚养她的儿子。此外,郝思嘉还用心照顾查尔斯的亲妹妹媚兰。然而,她深爱的那个人是艾希礼。为了表达对艾希礼的爱,她用心去照顾艾希礼的妻子。郝思嘉是无私的,为了能够让她的妹妹和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郝思嘉嫁给了拥有一个小工厂的弗兰克,这样郝思嘉就可以通过弗兰克的小工厂让自己的庄园起死回生,进而就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照顾她的孩子和妹妹了。即使弗兰克年纪已经很大了,在弗兰克在世期间她仍然做了妻子该做的,直到她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去世后才改嫁给白瑞德[10]。总的来说,如果我们本着“美国式思维”来阅读这一部小说的话,对文中的主人公郝思嘉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会有一丝崇拜的感情。

3.3 基于影视作品分析文化差异的内涵

每个国家的优秀作品都会被改变为影视作品,英美文学作品也不例外。改编后的英美文学作品呈现于荧屏之上更有助于我们对文化差异内涵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全面的学习英美文学,进而深入了解英美文化,从而达到了培养跨文化意思的目的。基于影视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演员的台词直接学习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演员的服装、装扮等侧面了解到作品所要呈现的时代的背景。

众所周知,我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仍然处于封建社会,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是,通过《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以及《简·爱》等作品中均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等级制度与同时代我国的等级制度不同。比如:在我国,若想出人头地、上一个新台阶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实现的;而在当时的英国,可以通过参与冒险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现象从英国作品《呼啸山庄》可以体现出来。

此外,在《简·爱》作品中的主人公简·爱和《红楼梦》作品中的林黛玉都是孤儿,但二者却过着迥然不同的生活。简·爱只能在孤儿院生活,而同时孤儿的林黛玉可以在条件优越的贾府中生活,这就充分说明了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归咎于我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看重家庭和亲情。如果当时的贾府置林黛玉于不顾,整个贾府的名誉也会遭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贾母的亲生女儿去世后,她将林黛玉视为亲生女儿来抚养。但是,在当时的英国没有此种想法,故将主人公简·爱送至孤儿院,让其自力更生。因为,但是的英国已经处于发达国家,女性已有足够的能力自力更生了。

除此之外,在中英文学中还存在这样一种差异,即坏人最后的结局。在英国文学中,文中的坏人最后均会弃恶从善,并对之前其所干过的措施而悔恨不已,这种情况在《简·爱》和《呼啸山庄》等作品中均有体现。但是,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坏人的结局总是以悲剧收场。以上所述的差异主要归咎于英国是信仰基督教的,在基督教中坏人在临死前还有向神父对自己过去的罪行忏悔的机会,而且神父会对坏人的忏悔所保密;在中国则不同,我们信奉的是坏人死后是下地狱的。

3.4 加强文化底蕴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通过可以利用的多种途径学习、认识异域文化。只有在对异域文化、历史背景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我们可以利用任何途径和方法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了解各国、各民族信仰等,进而可以对世界各国的历史痕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猜你喜欢

异族郝思嘉英美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书救回绝境“竹马”
无辜的《飘》
文学场域中的异我情结:马来文学族群叙事中的他者建构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飘》读后感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古希腊人与先秦华夏人异族观念之异同
浅析《飘》中郝思嘉人物性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