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课程改革目标对复合型教师的需求
2018-03-07何鑫
何 鑫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
1 教师传统知识结构及复合型教师内涵
古今中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罗列已经层出不穷,社会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要求从来都不低。比较普遍的认为教师知识的分类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就传统来说,教师被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三种知识结构基本包括了教师角色的所需的知识内容。
而如今,我们从大数据信息时代摇身一变,来到互联网+的自动化时代,巨变的社会对教师这一角色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教师如何面对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内容多是教师务必考虑问题。
实际上,两千年开展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课程目标已经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诉说着复合型教师的成长需求。复合型教师的概念是从职业教育领域的双师型教师理论中走来的,并通过与“复合型人才观”相互结合,形成了复合型教师的内涵。一般来说,复合型教师主要从素质和学科两个角度来解释。如沈寅鑫总结到,从素质的角度来讲,“复合型教师”就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先进教育观念的教育者,是能够承担全面培养学生的初级教授,是善于与学生、同行、上级、社会人士建立与发展健康交往关系的交往者,是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决策者。从学科的角度来讲,有的研究则认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从事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邻近专业和边缘学科的人才。其素质特征是:基础较宽、功底较厚、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大。总结起来,复合型教师指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专业迁移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跨学科教学的初级教授,善于将学科知识联系到社会客观事物及其他学科领域,并经常总结自身教学、阐发教学思想,进而不断突破的教师。
2 从新课程改革目标谈复合型教师迫切需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它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下成长的新一代不仅能适应时代并且有能力开创新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高要求。
2.1 在课程实施中学会灵活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有的教师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产生了误解,以致部分教师将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等知识的传授作对比,并视为更重要的东西,该误区造成了对知识的轻视和对知识传授的否定。实际上,知识的价值从来不应被轻视,更不应该贬低传授知识,而是应该思考传授知识的方式,不止单纯的理解各教学法的含义便在课堂上随意发挥、不成体系,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温故知新,深刻体会教学法的含义,在面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时,善于选择、组合教学法,并潜移默化的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比如,传统的学习方法——练习法,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总是被扣上灰色帽子,因为练习法在指导、使用不恰当时容易演变成学生讨厌的题海战术、机械的死记硬背,但练习法的实质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地形成和改进学生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性质、练习的材料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练习的频率和次数,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2 教师促进课程走向整合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夺取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课改将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大学习领域,呼应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如此庞大的学习领域下还分化了若干具体课程,想要为学生提供面面俱到的学习内容,却又无奈教师和学生在数量、时间、精力等各方面都无法达到极限,那么,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教师在此时开发整合课程、打造综合课程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经之路。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应时的课程观,要充分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肯定选修课的重要价值,在过去,教师常常将学科以主、副加以区别对待,这对学生全面发展、八大学习领域均有价值的认识不到位。再者,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在传统的备学生、备教材、备课标的同时,应充分构思整合课程,整合课程可分为单元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外内容与课内内容等几种不同形式的整合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这要求教师有着宽广的眼界,充分理解学科内容是首要,善于从四面八方挖掘教学内容并将其整合是技巧,精致的整合课程使知识传授变得更加有趣生动。特色的校本课程,校内外联动整合课程都是体现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2.3 课程评价要求教师全方位认识学生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如今的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评价者,对课程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诚如刘志军老师所说,人们常常把课程评价作广义理解,即把课程评价宽泛的理解为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甚至包括学校评价在内,此类理解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一旦将事物无限放大时,就相当于消解了事物本身,因此,教师加深对课程评价内涵的理解是落实该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第一件事。按照泰勒目标式评价原理的观点,课程评价过程的本质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教育改革者为课程评价的笼统标准、模板,一线教师还必须结合学生、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必要时可以重设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同对学生评价所提倡的建立学生档案袋一样,课程评价也应发扬过程性评价的精神,课程评价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打造更好的课程,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4“课程权利”回归到教师手中
在过去,我们的课程改革、教材修订、课程标准制定等都是由教育专家制定再送达到一线教师手里,致使一线教师大多都是国家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可大家忘记了教师身处教育实践的一线,是最了解学生、最熟悉教学环境的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科研优势。因此,在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上,教师具有优势,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在其独有的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的开发校本课程,不仅落实了课程权利的下放,也实现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3 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社会、教育界等对于此次改革的成效褒贬不一,我们无法肯定的回答这次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但毋庸置疑我国的经济水平在近半个世纪来是快速增长的,科技水平也名列世界前茅,人才数量不断增长,这一切无法与教育割裂开来,我们如今要做的便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复兴奋斗、为实现全人类全面发展而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在时代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到一线教师的每一堂课上。一堂课的时间往往极短,抛开为学生留下作业、思考、自主合作等时间,教师所剩不多,但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每一个教师在背后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是艰巨的,其中隐含着的对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向复合型教师靠拢,是未来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1] 沈寅鑫.浅论复合型教师概念的缘起[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218-218.
[2] 刘喜如.我们需要改变什么:知识传授本身还是知识传授方法——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若干误区与思考[J] .科学之友,2010(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