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在马克思主义转传中国时发挥的作用
2018-03-07李莹
李 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151)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人类史上的伟大思想成就,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影响深远。据有关史料记载,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上海基督协会发表的一篇文章《大同学》提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其在日本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学者加藤宏志的著作《真政大意》中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和中国传播都是在基督教思想盛行的背景下进行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能够快速取得成果,与日本大和民族虚心好学的精神气质有关,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则过多的是因为受到日本的影响,即被动的输入,当然也跟当时中国清政府的落寞与“留日潮”盛行有关。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者并非是西方国家,而是东方国家日本。
1 二十世纪初日本马克思主义著作传入中国
在二十世纪初,有日本学者出了一部著作《近世社会主义》,文章内容对德意志社会主义的阐述中提到了马克思,解释了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同时介绍了何为商品二因素以及劳动二重性等概念。《近世社会主义》由中国日文翻译者罗大伟翻译,在上海的广智书局出版,它是第一部进入中国的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日本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了很好的铺垫[1]。
2 三十年代,河上肇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重要贡献者
河上肇是日本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当时西方文化盛行、东方文化不受待见的年代,日本作为东方的小众国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但河上肇却偏偏对同为东方国家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儒家学说更是兴致勃勃,他用中国思想作为媒介去讲述其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唯物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理解,可以说在他的作品里无不体现着浓厚的中国思想,同时,他的著作又深刻影响着中国很多近现代知识分子与革命志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通过他的著作认识了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中国革命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河上肇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却反过来对现代中国革命思想产生了冲击[2]。
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可谓不胜枚举,最为经典的要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二)》,它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开山之作,意义深远。上海某期刊在1921年也刊登了河上肇的另外一部著作《见于资本论的唯物史观》的中文版译文,同年,中国思想学家范寿康依据河上肇的日文作品《社会问题的研究》,翻译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二)》的一部分内容,并最终将其发表在上海《东方杂志》上。在1924年,中国著名诗人郭沫若翻译了日本学者河上肇的日文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其翻译完成也增强了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持与信任。六年后,李达翻译了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3]。
另外,河上肇对西方马克思著作的日文译文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在三十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日文翻译文本逐渐的被俄文、德文所取代,日文翻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但是总的来说,对西方著作的日文译文对那个时间段中国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中文翻译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不过,河上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培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留日学者。王学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1921年东渡日本师从河上肇,专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学成归国后,亲身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4]。在六年的日本京都大学学习生涯后,王学文决定继续留学,但这次的身份是一位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员,在继续学习了河上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后,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道路,并在不久后的新中国成立之际,陆续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教学绪论》以及《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再次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3 改革开放后对日本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吸收
当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后,中国思想得到了解放,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提供了条件。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大学高校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科,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潮期。与此同时,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从一味地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性分析研究并有选择的吸收。1982年,国内日文译者将日高普的《资本论方法》以及冈崎融松的《战后资本论研究》翻译出来,到了年底,由中国日文资料编译中心翻译的《资本论-日文资料译丛》出刊。到1993年,刘焱、韩立新等人翻译出佐藤三郎的《资本论之百题论争(三)》。到了21世纪,国内翻译的优秀马克思主义日文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有广松涉的《物象化论的构图》、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研究》、内田弘的《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等等[5]。
4 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启蒙国家,马克思主义日文作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无可替代。当然,中国学者留学日本的所感所学、言行传播与归国执教也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着突出的贡献。不过总的来说,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确实帮助不小,中国也通过日本学者的众多日文译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慢慢在国内培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力量,并且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其他国家的各种译文也渐渐传入中国,给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便利,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在我国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直到现在,中国学者已经成为世界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最为庞大的群体,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发行量与传播量达到了世界之最。
[1] 卞崇道.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与中国[K] //刘德有,等.中日文化交流事典.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551.
[2] 赵利栋.略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C]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8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5卷[K]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188.
[4] [日] 河上肇.河上肇自传:下卷[M] .储元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5-16.
[5] [日] 丝屋寿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思想史[M] .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