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学校适应性分析与思考
2018-03-07马玉贵
马玉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中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中小学寄宿制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对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数量不断增加,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能否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决定了他们在中小学阶段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寄宿生适应学校寄宿生活,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1 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问题
1.1 消极适应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的适应状态包括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消极适应是指学生对自身及环境变化发展的一种被动应对或无法应对状态,而积极适应则是指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能动地去应对外在学校环境和自我内心环境的一种主动应对状态 。中小学学生在寄宿之后基本都会出现各种消极适应。首先表现为“适应滞后”。住校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出现无所适从、想家、和同伴不能和谐共处,无法融入集体生活等问题,欠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对教师极其依赖。 与“适应滞后”相对的是 “适应过度”,即个人一切听从学校和老师,全盘接受学校的一切,没有自己的想法,犹如“机器人”,缺少对环境的敏感性,缺乏批判性、独立性和主动性。
1.2 超负荷的学习和过度管制
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在学校的每日生活简单而枯燥,一方面农村寄宿制小学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校制度太多、管得太死,另一方面学校现有的娱乐活动设施不够完善,学生无法在校内满足课外生活的需求 。学生住校后,除非请假外出基本是周一进校周五离校,五天120小时内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发生在学校,寄宿制学校除了肩负教育管理之外更是背负寄宿生的安全、健康问题。 为了保证寄宿学生的安全, 寄宿生除了白天 7-8 节的学生上课时间之外,又增加了一节早自习、两节晚自习, 学生全天学习时间超过了 10 个小时。此外寄宿制学校采取全封闭的管理, 白天锁住大门, 夜晚有专人查夜, 不让寄宿生走出校门,这些措施对对于学生的安全管理可能行之有效, 但是学校这种过度的管制方式, 就会完全隔绝学生与外界的联系, 久而久之, 会造成学生严重缺乏社会性、主动性 。
1.3 自我适应和调节能力较弱
适应是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学生只有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才能在适应的过程中不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才能学会超越与创造” 大部分寄宿生缺乏主体意识,将对寄宿制学校的适应性简单的看作从家里生活变成到学校生活,缺乏学习动机,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将个人的长远发展与学校适应性联系起来。在寄宿过程中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不擅于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只会一味寻求教师、家长的保护与支持。
1.4 学校归属感缺失
家庭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化媒介,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气氛及生活方式将大大影响到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进 。寄宿制学校采用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很少能够回家与父母团聚,父母也因为种种原因很少看望孩子,对中小学学生而言,他们 “在情感上正处于对父母的依恋期”、“在生活上自理能力还比较差”、“在心理发展上对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长期生活在封闭的、与父母分离的寄宿环境中,寄宿生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爱的感受缺失,还有性意识的偏差和早熟、角色习得的缺乏、行为习惯的偏差、卫生健康缺乏保障以及人格偏差 。寄宿制学校有着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特殊性,它要求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要极力营造家庭式的集体氛围,但鲜少有学校能做到。对一些寄宿生而言,学校仅仅是一个学习和睡觉的地方,在这里他们缺少朋友、缺少温暖,缺少归属感,体会不到家庭般的温暖。
2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学校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学校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起着启迪的作用。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医疗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校寄宿生活适应能力。作息时间和课余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寄宿生适应性。
2.2 教师的影响
在寄宿制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教师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寄宿生活的适应能力。农村寄宿制教师编制过紧,不仅存在着数量上的短缺,还存在着教师结构的单一,基本没有专门的生活教师,寄宿生的各种生活和课外的管理都是班主任和兼职宿管员负责。
2.3 家庭的影响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寄宿制生活的适应性,但是当前大多数农村家庭在外忙于生计,十分乐意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在这些家长心中,学习成绩好是唯一的要求与希望,孩子的品德、性格、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培养与关怀都被放到了一边。
2.4 同伴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农村中小学学生寄宿生活的积极适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有可能造成寄宿生消极适应学校生活。寄宿制后孩子开始尝试独立地生活和融入集体生活,除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伙伴之间的关系;中小学学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尊敬和依赖,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影响他们学校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朋友教会儿童了解情绪的暗示作用,有利于儿童身体和认知的发展,这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 。
2.5 自我因素的影响
青春期的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对自己身体、生理上变化的不适应,情绪上起伏较大容易感到焦虑、抑郁等,极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自我了解上产生困惑,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自卑失落,压力增大时,甚至产生厌学的状态。
3 提高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对策
3.1 建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农村寄宿学校急剧了学校功能、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学校除了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有效的学习习惯。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寄宿制学校规范的建设和科学的管理尤为重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调查数据得出,决定农村寄宿制学生学校适应性的核心关键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社会、政府、学校、家长应尽可能的想办法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结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寄宿制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环境,促进寄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
3.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不仅要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负责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寄宿制学生来说,老师的关心和肯定可以点燃学习的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环境和生活。
3.3 建设良好的家校联合平台
家长对学校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家校沟通,改善寄宿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状态。通过家校联合平台,减轻孩子的想家念家情绪。建立家长委员会,设计家校合作活动,增加家校交流平台,帮助他们认识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永远离不开家长的关爱和鼓励。
3.4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可以提高学生个体的自尊感,给彼此提供情感支持和宣泄机会,弱化压抑和焦虑情绪 。对于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而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为重要。
3.5 构建正确的自我认识模式
加快寄宿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只有学校、 教师、 家庭的努力还不够,最主要的是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听从教师指导,提高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踊跃参加学校课外活动,主动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增强学校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