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调查研究
——以上海立达学院为例
2018-03-07刘琪
刘 琪
(上海立达学院,上海 201609)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职业教育在我国大力发展的前提下,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认知与本科大学生有所区别,表现在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水平较薄弱以及学习认知的偏颇。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踏入社会前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时期,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学习心理在良好健康的发展状态下,学习的心理素质水平能有效地提升,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表象,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本文以上海立达学院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以此为案例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结构、学习心理差异、以及学习心理干预机制,旨在克服大学生学习的普遍短板,实现可观的学习动机和良性互动,进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和开展。
2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近年研究获取参考资料,并按照随机抽取样本的方式,以立达学院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为蓝本,通过调查分析总结数据和访谈交流的形式完成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男生95名,女生105名,平均年龄22岁。
3 具体内容
3.1 学习心理素质的现状
这个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信息。学习心理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学习的认知维度,即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方法。有8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的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水平不高,因此选择了高职院校就读为获取一技之长,而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因为其他因素,自身的学习期待值还是处在预期范围内的;第二个是学习的个性心理维度,即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动机。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来源于父母的要求和压力,有2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是有目标有动力的,并且自身的专业可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2%的被调查者对于学习没有预期,呈现厌学倾向;第三个是学习的适应性维度,即学习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有6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好,进一步劣化其学习适应性,加上本身基础薄弱,面对较为艰涩的文字型课堂和知识型讲授较难接受。有23%的被调查者指出,自我的学习适应能力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除了学习知识水平,人际关系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学习更具有挑战性。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适应能力无关紧要,不能适应也是很正常的,且自身调整能力不需要进一步提高。
3.2 学习心理差异的原因
学习心理差异主要研究差异本身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通过文献参考及对数据的比较分析,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在学习认知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向的差异。通过访谈,78%的被调查者对于学习有不屑、不愿、不会的直接表示,认为学习任务繁琐无趣无用,和直接进行社会实践相比效果较差,而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因为产生了团队的竞争关系,以及一些学习成果的激励因子,在校期间的学习是必要且有用的。在总结了部分参考文献及相关访谈结果,探讨了部分明确学生学习心理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否、对学习知识的理解的透彻程度、学习效果的反馈度等。
3.3 学习心理的干预机制
学习心理干预机制主要探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构建一套结合教学管理的模型,即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指导),与实践对接的课堂教学和实时的实践反馈评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实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达到学与练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通过加强日常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加大心理干预度,重视心理建设因子,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心理层面认识自己,挖掘自己,调整自己。进一步扩大校园心理咨询室及心理教师的规模,举办各种能够调动生活和学习乐趣的活动,组织并开展各式各样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和产生良好竞争互动关系的社团活动。
二是在教育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兴趣化,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状况加以引导,杜绝课堂中古板过时的知识,把握学生的能力方向和风格化学习模式,对于不自信或者不自知的学生,要尽量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尽力把握,有效传达心理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更加培养实践动脑能力,压短板补长板,着重在于基础的巩固与培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良好友善与否,对于学习心理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一步。有部分学生厌学弃学,逃避现实,认为在课堂上就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与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特色和水平,进一步理顺其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为营造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制造场景和机会,形成多鼓励、多促进、多互动的全局模式。
三是在学科建设和院校建设中,把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突出目标,形成争优创先,培养积极主观能动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氛围,通过优秀带动集体、特色带动全局、活力彰显个性等具有创意和青春活力内涵的体制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除了标准意义规模上的学习型奖学金,进一步扩充德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奖学金奖励机制,并且鼓励高职大学生多参与各种益智类、技能类竞赛,为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水平提供肯定的台阶。
4 结论
在参考了相关研究认为,突破传统学习的模式,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顺应时代的共性和个人的个性,在个体差异上把握心理层面的探究,培养基础、技能、创新等与传统高校教育模式不同的风格教学培养。即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心理层面的干预和鼓励,将人格人性的把握和发展作为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丰富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杜绝封闭守旧的传统教学,营造积极健康、互动体验的课堂氛围,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鼓励引导和谐共进步的人际关系也更加有利于促进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学科建设和院校建设中,多渠道、多角度规避不足,完善机制,提供更符合其良性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5 展望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是一项长期任务,而学习心理的变化来源于学校的建设、教师导员的引导和家长的支持。这些研究对象在理论学习方面能力不足,但在培养实操、发挥技能方面更胜一筹。因此,应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观念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改变纯粹的摘、抄、记,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活力和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是关键因素。
学习心理干预的最终效果预期并不直接与明显,但是后期的咨询与反馈,院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状态和后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学习水平、人际关系水平的良性发展等是学习心理干预机制出现成效的最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