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色彩分析
——从三家文化分析三位宾客
2018-03-07◎卢意
◎卢 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 青岛 266000)
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等《红楼梦》中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是无法被覆盖和遗忘的。因为太过鲜活,我们也常常能在某个人物身上的碎片中看见自己的模样,在生活中得到一定启悟。《红楼梦》也仍是一部具有多方现实价值的巨作。
一、薛宝钗之儒
宝钗之儒,一为孝,二为义,三为入世。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儒家思想中极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宝钗的孝体现在何处呢?我们先来看作者在第四回中对宝钗的第一次描写:“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宝钗有个不成器的哥哥叫做薛蟠,她很体恤妈妈,甚至她哥哥惹祸,宝钗也要想办法周旋安慰母亲。在第三十四回“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钗、薛蟠拌嘴。宝钗因为宝玉挨打的事骂了薛蟠,薛蟠因为被冤枉感到委屈而口不择言道:“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行动护着他。”这话一出,就把宝钗气魔怔了。因为在过去那个封建礼教甚严的社会里,薛蟠的话是非常严重的道德指责。次日,回大观园后的宝钗一早起来,也“无心梳洗,胡乱整理整理,便出来瞧母亲”,因为宝钗也知道妈妈为了不成器的儿子而难过。在父亲离世、纨绔哥哥没有办法撑起薛家时,宝钗力所能及的为寡母分担家族的重担,这是宝钗孝的体现[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宝钗很好地贯彻了孔子的义利观,将义置于利前。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账,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中,宝钗指出探春的改革“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吝”,实质是要求以孔子的“义利观”来指导这场经济改革,以防止改革滑向物欲横流的邪路,还提出了惠而不费的高招:“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均沾些的。……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者思想高扬着积极入世的旗帜,这一思想在宝钗劝宝玉读书走仕途时显现的愈加明显。在第三十二回从袭人语中可知宝钗曾说过一回知经济学问的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的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这是文中宝钗第一次劝宝玉读书,第二次发生在第三十六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钗辈有时见机劝导,反生起气来”。在宝玉的眼里,他很讨厌年纪轻轻的宝钗满嘴劝人读书、做官:“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儿之流”。宝玉是充满了叛逆色彩的角色。反观宝钗,她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认为走仕途才是正经要事,这也成为她始终不能成为宝玉知己的一大原因。
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庭中,宝钗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处处展现她完美的礼教。她是传统审美中的佼佼女,也是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深受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
二、林黛玉之道
道教主张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黛玉也无处不在张扬着她的天性。黛玉身处的荣国府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即便是这样,黛玉仍然活出了自我。先从黛玉的潇湘馆看起: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竹子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竹林又清幽、僻静,凸显出黛玉孤高的个性,也展现了黛玉不喜热闹、不与人争的性格特征。
除住处外,我们将黛玉与宝钗作比。宝钗面面俱到、八面玲珑,黛玉爱恼就恼,爱说就说,一片纯真,毫无矫饰。这在原著第四十五回中得以体现,我们先来看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定省两次,不免又承欢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量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宝钗是个做人很周到的女孩子,在跟贾府的长辈问了安之后,还会坐下来闲聊一会儿。至于园中的姊姊妹妹,宝钗就好像有一个日程表,要看看自己跟哪一个人已经有一阵子没说过话了,就要“量时”去问候问候。对于这些,黛玉就会不耐烦:“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疾。今岁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太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黛玉是青春期的少女,又希望热闹,又觉得厌烦,甚至有些喜怒无常,但这就是黛玉具有真性情带着道家色彩的体现。
同时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黛玉与宝钗所作的诗我们也可以看出她们个性的不同。先来看宝钗的《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道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首联就写出了富贵祥瑞之感,颔联以凤喻元妃,颈联称赞元妃孝顺,只有尾联为自谦之句。再看黛玉的《世外仙缘》:“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2]从题目看,落思便不与人同。黛玉的诗中有一种贵气和仙气,她绝不与宝钗一样卑微地去赞美元春,她认为这么美的东西是存在于仙境之中的。她本就是绛珠仙草,一首《世外仙缘》呈现出了她仙风道骨的品格。
三、史湘云之玄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的两个方面,即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从这两方面看史湘云性格中带有浓重的玄学色彩。
在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湘云跟翠缕解释什么是阴阳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湘云的立言玄妙。对于什么是阴阳,湘云向翠缕解释道:“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这些话作者借湘云之口说出,似乎在隐喻贾府由盛而衰,再到消亡,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讲湘云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情节就是在第六十二回的醉眠芍药圃,这里是《红楼梦》中描绘的一个最美的画面,“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这是一个自然而放松的状态,是放肆的青春的象征。
豪放不羁、放浪形骸,是史湘云文化品格的核心,也是她这个角色最打动人的地方。她可以大说大笑,高谈阔论;她可以大嚼鹿肉,放浪形骸;她可以醉卧芍药,憨态可人……史湘云让我们感到自然,她的身上有着魏晋风度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