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论”解读方法对高中语文文学阅读的启示

2018-03-07陈金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视点建构高中语文

陈金雄

(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 361026)

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中,阅读鉴赏主要有三种鉴赏方法:(1)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和以作家为中心的鉴赏方法;(2)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方法;(3)以读者为主体的鉴赏方法。我们着重以第三种鉴赏方法为主要借鉴方法,即从读者(学生)角度入手,全面分析“接受论”解读方法,从而深刻掌握高中语文文学阅读的方法学规律,为文本解读提供新的视点,使高中语文文学阅读充分展示作品的审美价值,既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体现出人文价值,并让学生从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逐步转变成以发展为目标的精神。

1 理论阐述

“接受论”解读方法是一种接受美学理论,其主体为读者解读活动,对读者能动创造功能进行分析与研究,文本作为解读对象并非由作家独创,而是作家与读者一起创造而成,文本审美现实必须是读者解读接受后方可形成有生命的审美现实。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完成后文学活动并没有结束,而是处在文学活动的中途,需要在读者解读接受后才能实现结束。对上述接受理论来说,任何一部优秀传世的文学作品并非是作家个人所有,读者除了承担解读批评家角色以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创作家”,这是由于在解读接受的时候,实现了对文本的再创造,文本审美价值要想得到体现,就需要经历读者的解读接受,因此人们也将美学叫做“读者学”。

接受美学认为,解读在读者自身体验与文本表达相碰撞后会有新的生成。解读者向文本敞开自己,在文本和作者实现对话后,能够利用独有的感性与经验模式来把握和构建文本,而在文本的构建过程中,同时也建构自己。解读者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东西,他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自我灵魂的写照。在高中语文文学阅读期间,通过对本文进行观照与透视以后,有利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世界,并对自身产生新的认知。以诗歌《山民》为例,作者采用了客观的叙述口语方法,以此与解读者对话。对山民来说,是代表着封闭、顽固和愚昧,还是指人们所固有的惰性?山民对海的渴望,是灾难的根源,还是觉醒的先兆?这些,无不与解读者(学生)的主观体验密切相连,也提示我们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多元解读。

2 现实指向

根据“接受论”解读方法,高中语文文学阅读期间,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会把眼光放在本文肌体上,借助自身解读语言能够进入到作者营造的世界里面。这样的解读并非是居高临下的裁断和对象式的凝视,需要参与进去,达到加深对自我与世界认识的目的,这个活动过程也是对自我的理解,因此要将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指向高中语文文学阅读目标——人文关怀具有不同寻常的方法论上的启示。

3 高中语文文学阅读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解释与建构

根据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高中语文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用多种“视点”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文本,常见的有“人物视点”和“叙述者视点”等。在分析与阐释本文的视点时,主要由文本已有条件与读者选用的角度等决定。对视点的选择和确定来说,并非是固定不变和单一性发展的,要随着本文内容的不断拓展,不断选择新的解读“视点”。以《祝福》为例。学生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若是一直选择“叙述者视点”来解读,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祥林嫂经历了打工与改嫁,众生相粉墨登场表演,此时解读的视点必须转变为 “人物视点”。祥林嫂选择外逃打工的原因是什么?祥林嫂改嫁后有着怎样的命运?这些都是读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因而是他们的“专设视点”。后来祥林嫂丈夫因病去世,儿子也被狼给叼走,当她进入鲁镇后,精神非常恍惚,捐门槛仍然不能获得人们谅解。随着故事的逐步深入,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又进入了“情节视点”。由此可见,不同的视点相互交替、转换与复合,让读者解读视野不断发生变化,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文本,并领悟本文最深层次的含义。

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中读者(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自己经过建构重新生成的理解行为。在利用本文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将充满了个性化特点,并根据自身独有的感性与经验模式来把握和建构本文。在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时候,不仅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更是对世界和人生存方式的关照与透视,能够将主体生命意义投射与招示出来。以《阿Q正传》为例,站在社会学观点来看,阿Q代表了落后的农民,他身上所反映出的“精神胜利法”,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振兴造成了巨大阻碍。而站在人类学观点来说,阿Q是一个 “个体生命”,面对着人所有的生存困境,虽然可以选择“精神胜利法”,但是并不能让自己的失败、屈辱生活局面得到改变,而是让人变成当前环境的奴隶,不能真正摆脱自己所面对的生存困境。站在个体经历角度来说,从阿Q滑稽的表现,能够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绝望底色,不过也仍然不能放弃挣扎与反抗——审视绝望,反抗绝望,本质上看也属于坚持。所以,真正尊重读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和建构,读者(学生)就可能对文本蕴含的深意进行深层次的开拓、补充与创构。

4 高中语文文学阅读的指向——人文关怀

高中语文文学阅读除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可以加深对各种人类情感的感悟,从而实现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与道路,保持独有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高中语文文学阅读要最终指向语文教育的目标,建构新的价值——人文价值,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重视构建精神世界与人格养成,从而逐步解决了现代社会人们不断加重的精神异化问题,能够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进。

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中表现的人文关怀,通过对具体文本分析可知,能够集中反映文本和人生之间的关系。文学和人生联系比较密切,虽然文学并非是社会现实,但是其更为深刻、真实与感人,可见文学即人学。如对《诗经》中的《卫风·氓》的阅读,学生可依据当代语境,认为女主人公以精神上的痛苦为主,在自主后变得迷茫,这在每个年代中都大量存在,非常普遍,将爱情发展中人类某些共同弱点进行了反映。由于自由空间较小,人格不能保持独立,因而爱情的追求基本上都是悲剧。这是古代本文在今天为我们带来的启示,对于学生丰富自身精神生活、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加深社会感悟等具有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接受论”解读方法强调以读者为主,提出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属于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互为揭示、相互生成的主体间性行为。这两者之间的互相映照提示我们,高中语文文学阅读应摒弃单一僵化的解读模式,尊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理解、解释和建构,重视人精神世界构建与人格养成,力求从多个维度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学魅力,使学生真正触摸到高中语文文学鉴赏的本质境界,映照出人文学科固有的生机与活力。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蔡明,米学军.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伊塞尔.阅读行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4]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视点建构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环境视点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