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城市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
——基于文化馆建设的视角

2018-03-07徐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化馆民众服务

徐艳

(沛县大屯街道办文体站,江苏徐州 221600)

文化馆是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服务群众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正能量弘扬、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文化馆通过举办灵活多样的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为群众创造一个开放、高效的文化艺术空间,从而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1]。但目前许多文化馆不仅难以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甚至越来越游离于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范围。究其原因,与文化馆建设服务落后于时代与科技发展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创新城市文化服务模式,是社会发展对文化馆建设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1 文化馆传统文化服务方式的缺陷与不足

文化馆所提供的城市文化服务很多还停留于传统方式,这使它有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内容形式单一。由于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趋势,文化馆文化内容的 “老几样”已达不到现实的要求,纸质阅读、文物展览、文艺演出等内容尽管不可或缺,但创新的匮乏与后劲乏力使之难以长期持续,这必然抑制文化馆文化服务档次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再说,泛化的文化内容也无法体现一个城市的价值观核心和思想主题,无法和城市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相契合,不能有效展现这个城市的个性特质[2],因而在提升城市知名度上也发挥不了文化馆应有的功能。

(2)文化传播渠道狭窄。文化传播的传统模式是依靠物化的媒介而实现的,如图书、影视、广播、电话、展馆、演出场所、广场等,文化传播的渠道显然过于狭窄,极大限制了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以致绝大多数社会人员无法实时参与其中,想全方位了解相关信息也存在较大的障碍。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与相关信息发布者沟通互动的渠道并不对等,是文化馆做不到为最广大普通市民提供服务的致命弱点。

(3)文化受众范围缩小。有关文化馆文化活动受众群体的研究表明,目前能够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体范围较之20年前有很大“缩水”,基本上限于青少年学生和老年朋友,中年群体已非常稀少。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学生和老年人有时间也有需求,而中年群体则较为繁忙;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馆对中年群体几乎失去了吸引力,同时缺少中年群体在闲暇之余能够便捷进入文化活动的通道和有意义的内容,因而收窄了受众范围。

2 新媒体时代城市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运用的确打破了原有文化传播的模式,这对城市文化服务所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所以,要使文化馆建设符合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与服务的大趋势有充分认识。

(1)文化服务内容更丰富。在过去的城市文化服务中,文化馆曾一度主导着一个城市或社区的主流文化和价值思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科技的普遍应用,尤其是新媒体的普及,民众能很容易共享到各种文化内容,不仅文化内容更为丰富,文化思想也更具特色。这之中,文化馆文化服务因不能主导新时期城市居民所需要的文化引导,网络文化便呈爆发式增长,并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文化观念。当然,如不能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加工,把有益的成分融入进来,那么这种发展也会贻害无穷。

(2)文化传播媒体更多元。文化宣传离不开媒体。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大多依赖于传统媒体,但传统媒体往往形式有限,且“公共性”较强。目前,新媒体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宣传,新媒体在个体生活中的普及也非常明显,这使得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将由公共媒体转移到自媒体,而后者所产生的影响力有并不亚于前者,或者说实际上已经超越前者。因此文化传播渠道已经跨入多元化时代。

(3)文化呈现方式更多彩。文化服务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呈现的过程。传统文化呈现基本限于视听范围。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维感官体验已成为主流趋势。除了实物形式的呈现,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愈加引起重视;除了现实的形式,虚拟化文化空间也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类似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就可以通过传感设备给受众一个真实的博物馆环境,完全做到了全方位、多感官的统一融合。

3 新媒体时代文化馆开展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

追求传播效率和社会效益应是文化馆城市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在现实情势下,城市文化服务只有认清现实变化和客观问题,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民众心理变化来创新模式,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

(1)建设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文化服务平台。新媒体对文化的传播作用是基于网络技术而发挥的,所以建设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文化服务平台,应是新媒体时代文化馆不断发展与提升的必经路径。网络化文化服务平台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快速、高效和普及,数字化服务平台则可以使文化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也更加多样。尤其是在服务方式上,可以在传统自上而下主导式发动的基础上,再实现群众自下而上的高涨,亦即群众和文化馆之间的频繁互动,并通过个体智能终端实现彼此横向的联络,从而有效推动多元化、自主化服务模式在现代化文化馆建设中的应用。

(2)推动文化服务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发展。由于网络化和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许多文化服务与信息资源是传统文化服务方式所难以企及的,平台既可以为所有民众提供公共性的文化资讯,又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内容,同时也能满足那些受到条件限制的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就是说,文化服务资源的多样化不仅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网页内容,也能够在不能亲临的情况下一样感受到文化活动真实的氛围。同时,文化服务资源的多样化还有利于群众之间的相互联络和交流,使各种规模、不同内容和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都能够在民间组织开展起来,做到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3)加强移动终端微传播和线上线下联动。文化服务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将文化传播融入城市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民众生活充满文化,让文化美化风气、雕琢心灵。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构成点,其所能组织的文化活动既要有实体的,也要有虚拟的,即线下和线上共同开展、相互补充。即便是一种活动只能以线下或线上为主,但也要同时进行线下线上的融合与联动,这样才能保障更多民众在不同的时空场合都能够参与到文化传播的大潮中去。当下加强线下线上联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媒体的运用,即通过用户终端微传而实现文化服务部门和广大民众的信息互联与互动,这样,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性才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思想才能成为广大民众的主流文化之精神。

[1]林琰.以“文化馆+”思维推动文化馆事业创新发展[J].艺术评鉴,2016(7):184-186.

[2]周姗姗.新时期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9):100-101.

[3]李丽丽.浅谈文化馆建设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作用[J].才智,2017(36):225.

猜你喜欢

文化馆民众服务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