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初探
2018-03-07曾伟文
曾伟文
(梅州市委党校五华分校,广东梅州 514000)
1 乡风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需要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之“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只有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向而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才会深化乡村振兴内涵,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会稳步推进。
(1)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战略的新内涵。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融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乡风文明不仅传承了优秀的村风、家风,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还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突出传统的乡风文化,也要体现出现代城市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乡村文化自信,我们能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文化。
(2)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风文明对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乡风文明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与乡村产业结合,能够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能够使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生态宜居需要文明乡风作为前提,科学环保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都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必要条件。乡村治理需要依靠乡风文明,利用优秀的家风、村风,规范村民的行为,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总之,乡风文明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3)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长期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难点所在。以往乡村建设注重经济发展,以至于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一些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减弱,邻里矛盾激化,各方矛盾的积累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新时代下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方式完成也不能靠形式主义来完成,而是需要把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为一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乡村生产和社会的生活方式中,并转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内化为人们的信仰和习惯。
2 当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婚丧礼俗浪费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在农村依然存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普遍存在着讲究排场、盲目攀比现象。婚宴上比谁家发的名酒名烟多,谁家的菜品最贵,有的大讲排场,动辄就是3~5天,一天几十桌酒席,还要做道场、歌舞演出等等。有的人为了追求所谓的热闹,将及其恶俗的闹剧、丑剧带到了神圣的婚礼现场,完全不顾他人的内心感受,瞬间让喜事变味道。在农村,葬礼上则比谁家的乐队更多、花车更豪华,锣鼓震天,招摇过市,使得原本悲伤严肃的祭奠活动变得势力,徒增亲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严重干扰了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种种婚丧陋习的存在,不仅加重了很多村民的经济负担,还败坏了社会风气。
(2)乡风文明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人文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流通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是指能够增加物质资本、提高生产力服务的设施,比如水利设施、农业机械、田间道路等等,这一类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直接会影响到农民经济的增长,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乡风文明;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电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站、供热燃气设施等,是为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如果建设不到位会拉低村民的生活便捷度和舒适度。人文基础设施则是用于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生活的公益设施,比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和广场设施,这类基础设施对乡风文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从精神上影响乡风文明建设。而流通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乡村道路、农村通信、农村网络用于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村生产资料购买的流通辅助设施,这些建设不到位也会影响到乡风文明。
(3)村民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仍然薄弱。村民法律意识、交通意识、讲卫生意识仍然淡薄。农村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着脏乱差等问题,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仍然突出。多数农村还没有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洁长效机制,有的农村环境存在 “路面基本靠风刮,脏水基本靠蒸发,治理基本靠突击,垃圾围村到处洒”的现象。农民文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农民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一些农民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还不高,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相对缺乏,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够科学健康。
农村陈规陋习还不同程度存在,社会风气还有待改善。很多新生代农民不懂得感恩,“啃老”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宗教活动盛行,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屡禁不止,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 乡风文明建设途径
(1)加强统筹,构建长效治理机制。首先,凝聚思想共识。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纳入本地本部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安排部署、措施保障、检查考核达到要求。其次,坚持规划引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立足本地实际,按照建设标准,科学制定计划,坚持规划引领,做到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的布局向周围,逐渐开展。最后,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乡镇等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队伍,确定专职工作人员,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探索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致富带头人、返乡能人、文艺骨干、道德典型等新乡贤人作用,加强村民自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有人落实,活动有人组织,困难有人解决。
(2)加大投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设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加强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通过划拨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等渠道,集中财力搞建设。其次,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农村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支持民间资本、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最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以奖代投,发挥公共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鼓励村集体和农户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形式,出资出劳建设美丽家园。通过宣传发动、制度设计、创新载体等方式,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把握根本,加强村民精神面貌。首先,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普及党的方针政策和科技、文化、法律、市场经济知识,尤其要抓好创新创业和文明习惯养成培训,着力培养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能力,逐步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的新风气。其次,创新活动载体。在继续开展好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文明广场创建的基础上,普及“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三关爱”志愿服务、“四提倡四反对”“婚育新风进万家”“好儿媳”评选、“双千结对共建”等活动,夯实老品牌,发展新品牌。最后,强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已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乡村少年宫、农家书屋、体育健身中心等文化设施作用,让农民学有去处,玩有去处,乐有去处。
(4)突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加大建设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要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相衔接,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对乡村道路、村落布局、房舍建设等进行统一规划。要因地制宜,切实抓好“六改”,即改厕、改灶、改水、改圈、改路、改墙,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其次,加大整治力度。要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集中治理垃圾乱放、柴草乱垛、禽畜乱养、污水乱泼、粪便乱堆等“五乱”现象。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让广大农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最后,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快城镇环境的管护设施和队伍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探索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队伍,确保村庄环境日常管理落实到位、设施维修养护及时到位。积极发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维护,采取志愿者、义工等形式自愿参与,建立群管群治的长效机制。
(5)完善机制,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发展。首先,建立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继续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其次,健全完善城乡共建机制。整合全社会资源和力量,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城市文化向农村传播。组织城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社会团体等与农村结对子,帮助农村改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最后,建立完善考评机制,使文明村镇考评科学化,管理动态化,创建常效化,对文明村镇进行适当奖励。
4 结语
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于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党中央、市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一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的全面小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指引下,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期不远。
[1]朱启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J].乡村振兴大家谈,2017,24(1):33-34.
[2]刘志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N].赣南日报,2017-08-27(3).
[3]方玲梅,李月红,杨帆,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巢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6):62-67.
[4]曹英,程曼诗.观念树立、政策红利与符号构建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逻辑[J].国家治理,2016(6):36-41.
[5]兰东,匡显桢.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吉安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理论导报,2013(8):29-30.
[6]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经济研究参考,2013(22):3-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