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
——基于丘北普者黑景区案例的分析

2018-03-07杨俊云李若青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普者黑旅游业景区

杨俊云,李若青

(云南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民族地区的发展事关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是政府和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开展生态治理和发展旅游作为影响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备受关注。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中,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而没有保护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研究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与旅游业耦合发展是实现旅游业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与旅游业的耦合关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是增加少数民族收入、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发展旅游业必须以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为条件和基础,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那必然会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甚至会发生因生态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后发优势理论提示我们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绿色发展更具包容性,绿色发展理论的基础是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的绿色GDP,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生态协调共赢,为生态治理和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可行途径。绿色发展理念蕴涵着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突出表现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1]。

当前一些人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单纯的旅游经济观,为了GDP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增长。这种观点错在以“先污染,后治理”作为伦理基础,忽视了旅游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同时,生态环境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二是单纯的生态治理观,为了迎合上级要求不惜损害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置人民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诉求于不顾,以旅游经济停滞和不发展为代价,实现环境优化之目的。绿色理念的核心是以符合生态需要的方式改造外部自然而不是回归纯粹自然形成的生态状况,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式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生态治理并不建立在影响和牺牲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上,生态治理并不意味着不谋求旅游经济发展。相反,两者是耦合的关系,开展生态治理使民族地区旅游业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由生态治理衍生的绿色产业可以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旅游业发展则能为生态治理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

2 丘北普者黑生态治理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经验

丘北普者黑景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属于喀斯特地貌的田园风光。景区内居住着汉、壮、彝、苗、回和瑶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普者黑景区前期成功的宣传和云桂高铁的开通,景区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丘北县实现旅游收入53.1亿元,年均增长25.4%,仅2016年1~11月丘北县共实现综合收入189 318万元,同比增长16.6%,接待游客328.3万人[3],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景区规模也不断扩大,普者黑景区规划面积从1993年的165 km2扩展到现在的388 km2,景区面积扩大了一倍。但是丘北普者黑景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注重旅游产品内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粗放型旅游业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短期来看能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丘北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宗旨,结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生态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开展了一些列的生态治理活动,使得普者黑景区生态治理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

2.1 建立普者黑景区保护法规,完善生态治理体制机制

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颁布施行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景区保护条例》,使普者黑景区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丘北县不断完善景区生态保护机制,建立了《普者黑景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普者黑景区殡葬管理办法》,利用民族生态文化和乡规民约建立景区村社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规范景区丧葬。规划工作的前提是对生态治理与旅游业耦合发展有正确认识,丘北县以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治理与旅游业深度耦合发展为宗旨,结合旅游业发展趋势和普者黑旅游资源状况,编制完成了《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云南普者黑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景区性质、范围、功能分区、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

2.2 水体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积极做好水源头保护,由林业、环保部门共同实施完成生态功能区水源源头治理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种植水保林1 000余亩。二是启动了丘北县普者黑沿湖临水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开展环湖截污治污的工作,对特色农家乐、饭馆等服务行业进行油水分离设施建设,在临湖村社建设污水管道,实现了雨污分流,解决了以往普者黑周边村社污水直接排入湖中从而产生污染的问题,减少了危及湖泊脆弱生态系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三是开展入湖河道治理工作,开展上游鱼塘养殖污染治理及退塘还湖工作,完成河道堤岸加固,建设拦污栅、沉沙池以及出水堰。对清水河河道采取疏浚,清除的淤泥用于垫田作肥。

2.3 生产生活废弃物治理

建成八道哨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沼气工程,此工程不仅能解决养殖给环境带来的景区流域污染问题,还能充分把污染源转变为具有利用价值的再生资源,解决了周边村社居民的生活能源问题,最后沼气液渣还可以用作种植业的肥料。对景区周边村社垃圾集中清运,生活垃圾基本实行袋装化,对主要生活区和主干道上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并修建了多处垃圾处理点。

2.4 景区人居环境治理

调整完善土地、林地、水体、环保、交通、管网、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规范普者黑开发建设。做好候鸟栖息地保护规划。现已完成6个核心景区的村庄规划,正在编制26个景区周边村庄规划。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加强村社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设,实现村庄美化、净化、亮化工作。做好水、电、通信网建设工作,积极做好旅游厕所的建、管、养工作。规范垂钓场所,打击私划游客、水上烧烤、拉客宰客、乱占乱建、拦河养鱼、电鱼毒鱼、猎捕景区野生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小马车车主进行宣传教育,建立普者黑村、仙人洞村、白脸山村小马车管理协会,规范小马车停放地点和教育驾驶员安全卫生驾驶;对菜花箐村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实行交通管制。

2.5 湿地、山体植被恢复

实施湖泊面山和流域的植被恢复,以及湖岸保护带建设和湖滨带植被恢复建设,形成了万亩荷花、万亩芦苇、万亩林园的大景观,做好退田还湖和退塘还湖工作。加强了旅游景区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与水质净化能力,恢复湖滨带和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又美化了景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消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形成。种植有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的植物,在普者黑流域内种植食用玫瑰、草莓、油菜、桃树和葡萄等有机农作物,既可以绿化景区环境,又可以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丰富旅游产品,还可引导对有机农作物的消费。

3 丘北县普者黑生态治理与旅游业耦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够

民俗旅游能补充观光旅游的季节属性对景区的冲击,分流不同季节游客,缓解景区接待容量压力。普者黑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山水田园风光,旅游形式以观光为主,旅游产品和形式单一,特别是荷花景观的依赖性大,荷花的生命周期影响着整个普者黑景区的旅游业,当夏季荷花开放时旅游接待量达到饱和甚至超过景区的接待容量,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普者黑景区对当地壮、彝和苗等民族文化挖掘不够,民俗旅游与观光旅游还不能相互补充。同时,利用附近村落中壮、彝等民族生态文化支持生态治理的力度不够。壮族和彝族文化认为除了人类以外,动物、植物和其它的自然物都是有灵魂和生命的,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发展状态应以尊重自然的先生性为前提,并由此引发以敬畏崇拜心理形成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及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等内容,并通过多种宗教祭祀文化形成祭祀习俗,以此内化为人的习惯法则,规范和引导人的生产生活实践行为。

3.2 生态治理设施落后

急需解决普者黑流域集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和保障问题。普者黑流域涉及双龙营镇、曰者镇、锦屏镇和八道哨乡三镇一乡,16个行政村(社区)、217个自然村,由于湖泊周围村庄密集,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垃圾容易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汇集流入普者黑湖中造成污染。除锦屏镇建设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外,其他乡镇均无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置设施,整个普者黑流域还未构建成生态治理设施服务体系。同时,景区内道路较窄,停车场数量不足。

3.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较低,对景区生态治理的投入较少,景区生态治理需求与景区快速发展不匹配。县政府积极向上级申请专项治理资金、云南省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但是仍然不足以弥补资金缺口。目前,县级商业银行还没有对外开放生态治理活动的融资渠道。

3.4 居民观念落后

当地居民沉浸在景区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红利喜悦中,没有深刻意识到生态治理和旅游业耦合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态治理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关系,对政府的一些治理措施不理解甚至是采取对抗行为。他们觉得开展景区的生态治理自己无法获得实际利益,反而会损害当前部分利益,这种利益至上的经济人思想是阻碍他们支持并主动参与景区生态治理的内在原因。

3.5 受传统产业模式的限制

普者黑流域内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普者黑流域内有耕地面积130 000余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和三七等作物,这些作物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性大。普者黑流域畜禽养殖主要以农户家庭式养殖为主,很多养殖户把养殖废水和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湖内,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农药、化肥等农田地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废水、粪便对普者黑湖流域影响较大,湖滨浅水区的鱼类和其他生物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衰退。

4 对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与旅游业进一步耦合发展的思考

4.1 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为中心,引进或改进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要对民族地区产业进行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在农业上,建立养殖业粪便收集机制,一是可以合理有效把有机肥料作用于农作物和绿化植物上;二是沼气建设,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再利用。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发展农作物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同时,绿色有机农产品消费将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在工业上,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以高新技术注入旅游业运作模式,提高旅游产业效率,增加其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在第三产业上,完善服务业的接待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规范旅游市场,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以吸引游客。

4.2 发展民俗旅游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缓解季节性观光旅游对景区生态的冲击,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产业升级。民族地区传统的观光旅游形式单一,没有文化支撑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历史、饮食和节庆等系列文化旅游资源[4],整合民族地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民族舞蹈、民族运动、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特色餐饮融入到旅游业中来,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形式,打造民族地区旅游品牌,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4.3 完善生态治理机制

开展适合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生态立法,使景区生态治理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建立景区生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景区生态环境变化。明确景区规划制度,以绿色发展理念规划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明确发展方向和保护机制,合理控制旅游规模,提高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规范旅游市场。可以通过国际贷款、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融资和创建境外旅游产业基金融资等多元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生态治理资金[5]。建立景区生态治理的融资机制,开征旅游生态税,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要给予因生态治理而损失经济利益的居民予相应补偿,争取他们对景区生态治理的支持。

4.4 构建多元主体生态治理格局

加强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引入民族地区村社、企业、学校和家庭,促进居民确立有利于生态环境美化的科学的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严格控制旅游低值易耗品供应,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真正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利用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引导居民进行生态治理,培育旅游区生态保护组织,让更多居民和游客参与到生态治理中来。采用PPP的形式和企业合作治理生态环境,形成政府、旅游开发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管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积极推进水、气、垃圾和噪声污染防治。

5 结语

正确处理生态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实现民族和谐以及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的生态治理不能是单纯的治理活动,必须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治理能产生旅游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两者的耦合协调度。

[1]方世南,徐雪闪.正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J].国家治理,2017(4):42-48.

[2]庄友刚.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89-94.

[3]靳伟欣.丘北县1-11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93亿元[EB/OL].(2016-12-06)[2017-06-10].http://www.ynws.gov.cn/info/1623/162164.htm.

[4]毛志睿.乡村环境中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洱源西湖为例[J].思想战线,2013(6):121-124.

[5]吴倩.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机制研究[J].价格月刊,2008(10):30-35.

猜你喜欢

普者黑旅游业景区
普者黑:惊艳天下的“阿着底”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云南有个普者黑
情留普者黑(组诗)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