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自我呈现的性别特征差异分析
——基于新浪微博文本的考察

2018-03-07冯培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昵称头像网民

冯培华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730030)

在传统媒介场中,性别形象通过被媒体选择报道和塑造。随着网络的崛起,尤其是微博、微信等众多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时空藩篱,人们开始以自我呈现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性别形象。在微博中,发声最有影响力的人群之一就是拥有数十万乃至几千万的“大V”,因而本文主要研究“大V”如何利用微博建构自己的社会性别特征及其体现出的性别差异。

1 微博、自我呈现与性别差异

媒介中的社会性别特征是以自我呈现的方式完成建构的,并不与人的生理性别完全一致,且已跳出传统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的自我呈现需要通过外界来进行感知获得存在,网民通过微博这样相对自由、虚拟的话语环境,以一种自我呈现的方式披露自己的性别态度、情感以及行为,从而构建自己的性别形象,并体现出不同社会性别特征的差异。

1.1 微博与性别构建

社会性别理论渊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建构论。与生理性别比较,社会性别则是社会建构的,它是后天习得的,而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微博所营造的开放自由的网络氛围对网民构建起着催化作用。

微博的出现以其信息的全面、开放、共享,迅速进入网民的生活,网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自身感受,个人页面、关注的朋友、所配音乐和图片等方面都彰显了个人品位、气质。在微博上,网民的“微博之旅”是一个自我呈现、自我建构、自我确认的过程。网民拥有比现实社会更多的话语权,网民通过文字等形象操弄可以消除自我的性别标记,重塑网络中自我的性别角色,实现自我的性别理想特征。

总之,微博为用户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更为优势的发声空间,在微博环境中,用户发表的信息更加自主,模糊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更能反映出两性内心世界的自我想象或者说是对自身性别角色的定位。

1.2 微博自我呈现体现社会性别差异

媒介中的社会性别特征是以自我呈现的方式完成建构的,一些社会学工作者通过调查也发现,在亲密关系交流当中,男性更倾向于在网络空间表达。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藩篱,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我呈现与表达的机会。微博博主可以更加自由地呈现一个理想的自我,分享他们内心情感的变化。透过丰富的微博文本,我们可发现网民在自我呈现其性别形象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已不同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条条框框。本文以新浪微博作为内容分析总体,通过选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63位“大V”的微博内容进行文本分析,针对微博空间自身的特点,以动态的眼光考察他们如何通过自我表露建构其性别认同。通过考察发现,“大V”们在自我呈现性别差异特征方面表现新的表现形式,并且通过建构不同的话语策略来完成他们的形象表达,下面将逐一予以分析。

2 “大V”自我表露建构性别形象的符号呈现

人类最为熟悉的符号是语言,而语言又不是唯一。人们进行社会互动的基础并不只是行为和语言本身,还有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每个人自我表露展现出的性别角色既是对符号的理解也是运用。网络环境中性别形象的符号呈现是网络互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网络虚拟的交流空间内,人们并不能像现实生活中通过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识别对方身份,主要通过在昵称、头像、个人资料(简介)等识别性别身份。

2.1 昵称使用

“昵称”即用户名,在网络环境中是识别性别身份的重要方式。微博空间中的昵称主要分为实名、匿名两种。

尽管在2011年微博按照规定要求所有新注册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在以“后台实名,前台允许匿名”的原则下,人们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真实或虚假的昵称来展示自己理想的自我形象。从“大V”的昵称选择来看,由于这些“大V”绝大部分是现实生活中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人,所以在昵称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使用实名昵称,通过实名昵称可以直观知晓其性别信息。

在匿名昵称的选择上符合传统性别语言的角色印象,男“大V”会选用潇洒、豪爽、理智的偏男性化的匿名昵称,而女“大V”会选用温柔、含蓄更偏女性化的匿名昵称。

2.2 “头像”呈现

昵称和头像是微博空间交流的身份证,发微博、写评论、点赞等都会留下自己的微博头像,相较于微博昵称,头像能够更加直观地实现自我呈现。

在所考察的“大V”的微博头像中,绝大部分“大V”会采用自己的真实照片,其他微博用户往往可以通过头像直观判断出该“大V”性别身份,一看便知其真实身份;在选择虚拟头像时,“大V”们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品位,以彰显其性别气质。例如男性“大V”更喜欢选用动物、自然风景或名胜古迹、抽象图案等作为自己的头像,而女性则喜欢选用鲜花植物、卡通人物作为自己的头像。

2.3 个人资料说明

“大V”们会在个人资料说明中呈现更多的个人信息,包括学历、职业、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标签、签名等。有的用户个人资料丰富,有的在个人信息上有所保留。通过个人资料说明,往往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其性别。

总体来看,本文所考察的这63位对象在微博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也并没有刻意回避自己的性别身份。只是在风格呈现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 “大V”自我表露建构性别形象的内在话语策略

微博语言在语言风格和传达的信息方面都体现性别差异性。微博“大V”通过话语实践建构,反映出微博“大V”的自我预期。因此基于对“大V”们微博的考察发现,男女“大V”在表露性别形象中所体现出的话语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语言规范差异

语言规范,主要指的是例如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的规范。通过对“大V”的微博文本的考察发现,女性“大V”的话语更加礼貌、文雅、委婉,呈现“零度”特征;而男性“大V”在交流时,相互攻击与对立较多,话语则呈现出“偏离”特征。

总之,女性“大V”在公众视野下呈现自我时,话语更加符合语言规范,对一些粗词俗语往往难以启齿。在语言感情色彩上,也往往多赞美,少批判;男性“大V”则会出现“尼玛”“丝”等偏离语言规范的詈语,显示自己的男子气。

3.2 语言风格差异

国外著名语言学家雷科夫认为,女性语言风格呈现羞怯、内向和低自信的特点。女性语言注重传统礼节,更加温和,追求阴柔美;男性语言强硬,追求阳刚美。在所调查的微博文本中,男女“大V”的语言风格与传统的性别语言特征保持一致。

女性“大V”喜欢用友好、和善的语言来传递人生感悟与情感指导。而男性“大V”则偏好用睿智、犀利的话语品评时事,或用幽默、讽刺等修辞发表对社会负面现象的看法。表情符号可以填补在微博交流中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空缺,这些表情符号可以在视觉上起到突出的效果,同时能增强话语的感情色彩,使自我表达更加丰富且具有创意。

调查显示女性“大V”比男性“大V”使用表情符号的频率高,一些女性“大 V”喜欢用(心)、(称赞)、(玫瑰)、(鼓掌)等图形词语来表示自己亲近、温和的态度。男性“大V”相对来说较少用表情符号,有时会用(哈哈大笑)、(非常愤怒)、(酷)这类表情符号来增强气势,较女性表现出更强的冲动性与攻击性。

总体来看,微博中的女性“大V”和男性“大V”在心理发展和情感态度上有着差异性,因此在表情符号数量的使用以及风格的选择存在差异。

3.3 自我表露维度差异

学者泰勒认为人的自我表露过程就像洋葱,根据其愿意分享程度分为表层、外围、中间、核心。通过考察,男性“大V”的自我表露范围更广,而女性“大V”的自我表露则更贴近生活感悟,偏向于深层次。

男女性不同的生理构造与心理层次,使得其在兴趣爱好与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男女“大V”在感兴趣的话题选择上就有很直观的体现。新浪微博的话题涉及美食、财经、房产、赛事、音乐等多方面。通过考察发现,男性“大V”关注时政、金融等话题;女性“大V”则侧重情感、心理等。即使是相同话题的讨论,男女“大V”所关注的侧重点仍然不同,例如在某教育相关话题,男性“大V”关注的更多是制度、社会层面,而女性“大V”则是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对微博文本的考察发现,男性“大V”通常关注宏观时事,而女性“大V”则会分享自身生活的琐事细节以及未来的描述。可见,女性“大V”自我表露程度更深。

3.4 自我表露模式差异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倾向于将一个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列为观察的对象。从网民的角度来看,“大V”作为一个被观察的对象,总是想更多了解他的信息并做出回馈。当然“大V”也尽量是希望通过网民的回馈信息尽量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

通过对微博文本的分析,女性“大V”倾向于迎合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价值,以一种较为安全的表露方式,显得更加亲近。而男性“大V”则显得更加疏离。

女性“大V”在自我表露以更为温情的方式,更容易拉近和网民的距离。男性“大V”在发表言论时更为直接、往往坚持己见,其中不乏将自己推向舆论困扰之中。

4 结语

性别差异在微博使用中依然存在,以微博“大V”为例,不同性别用户分别呈现如下特点:女性“大V”语言符合规范;多用温和的语言,心思细腻,并用情感符号作支撑,以维持自己文雅的形象;男性“大V”语言呈现出“偏离”特征,易逾矩;倾向于用硬性的语言,以建构独当一面的硬汉形象。

虽然网络平台为用户发表言论,表达思想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但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象仍然存在。不同的是,以前女性是被媒介建构为刻板印象,而现在是女性将自己建构为传统女性形象。

猜你喜欢

昵称头像网民
十二星座专属现代昵称和古代姓名
可爱的卡通头像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你爸妈的QQ昵称是什么?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用钥匙画头像
中国第一张马列头像股票
其他昵称
特殊昵称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