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博弈视角下的南波斯洋枪队始末(1916—1921)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波斯伊朗英国

折 祎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1905-1911年,宪政运动结束以后,伊朗出现政局动荡,国内诸多政治势力竞相角逐。与此同时,大国之间对伊朗的争夺愈发激烈,一战爆发后更是达到了顶峰。[1]1914年12月,俄军攻占了伊朗靠近奥斯曼帝国边界一带的西北部地区,同年奥斯曼军队开进伊朗,击退俄军并攻占了大不里士。[2]德国在伊朗的代理人也开始积极支持他们的奥斯曼盟友,1915年3月,德国驻布什尔领事瓦斯穆斯将唐格斯坦和加什盖伊等游牧部落争取到同盟国一边,在亲德瑞典军官指挥的宪兵队的配合下扫荡了法尔斯省的英军,强占英国驻设拉子领事馆。[3]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地区局势,在激烈焦灼的大国博弈中强化自己对伊朗南部的控制,英国急需组建一支部队来保护其势力范围内的利益。

一、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德奥的威胁

在一战前,德国曾试探性地将注意力指向东方,柏林—巴格达铁路项目就是这一举措的征兆。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依然未能在伊朗获得任何政治上或经济上的立足点。随着战争的爆发,德国进一步加强其在伊朗的反英、反俄宣传,并且积极鼓动伊朗参战,争取伊朗加入同盟国行列。对德国而言,伊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军事战略上,作为协约国的潜在盟友,伊朗虽是一个小国,但能有效而持续地制约同盟国,使同盟国在印度及其他地区受挫,并使英俄在欧洲战场自顾不暇。同时,德国不仅与奥斯曼土耳其密切合作,企图在伊朗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还用大量金钱和军火来收买并武装游牧部落和少数民族,煽动其在伊朗各地进行反英、反俄活动。反观伊朗自身,他们反对任何势力的统治,无论这种统治是来自德国、俄罗斯还是英国。相比之下,德国在历史上从未侵略过伊朗,因此一战爆发后伊朗国民一致支持德国,并希望借助德国这个后起之秀,将自己从英俄霸权中解救出来,彻底摆脱穷兵黩武、侵略成性的英俄两国的奴役。[4]

(二)伊朗民族主义兴起

地处中西方要冲的伊朗,在20世纪初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石油资源的发现使帝国列强加紧了对伊朗的殖民掠夺,伊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伴随着列强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渗透,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也传入了伊朗,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伊朗人民开始从沉睡中苏醒过来。[5]1905年,德黑兰爆发反对王室的运动拉开了伊朗立宪革命的序幕。为了防止德国势力在伊朗的不断扩张,1907年8月31日,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伊玆沃尔斯基与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尼克尔松签署了三个协定,划分了英俄在伊朗、阿富汗和西藏的势力范围;9月16日英俄将协定的结果正式告知伊朗政府。[6]英俄协定激起了伊朗民众的一致愤慨,积蓄已久的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经历了反对英俄协定的斗争,伊朗人民摆脱外来控制、谋求国家独立的愿望更加强烈。特别是一战爆发后伊朗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奥斯曼帝国军队侵入伊朗的阿塞拜疆,占领了西部的霍尔、乌尔米亚、大不里士等地。在1915年11月14日,又占领了大不里士,随后与德国一起控制了伊朗的西部地区。1915年秋天,俄国军队进逼德黑兰,伊朗西北部成为俄奥两国厮杀的主战场。1914—1915年初,英俄两国外长进行密谈,1915年3月份交换护照,将伊朗中立区予以瓜分。到1917年初,英国和俄国军队基本控制了伊朗全境。[7]交战各国无视伊朗中立的外交选择,强行将其拖入战争的漩涡,这不仅让伊朗民众认清帝国主义国家凶残的本性,同时也更真实地感受到祖国的落后与衰弱,这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反对殖民奴役谋求民族解放的民族主义情感。[8]

(三)英俄微妙的关系

20世纪初叶,伊朗的诸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受英国控制的局面,特别是南部和海湾地区,涉及到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署公约重新划分各自势力范围,这个国家中既不属于英国也不属于俄国的那一部分被称为“中性”地区。[9]然而,1906年至1909年的伊朗立宪革命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爆发的骚乱,为俄国干涉伊朗提供了机会。1911年底,俄国在伊朗约有10万军队,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悄然增加。在一战爆发前,俄国持续扩大其势力范围的举动,使两国之间关系不断恶化。

到1914年底,英俄两国表面尊重对方的利益,而实际上却在不断侵入中立区。如果英国想要在该地区获得自由,要么与俄国共享,要么通过其他方式补偿俄国。就英国利益而言,其主要面对的困境是如何防范俄国未来对伊朗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渗透,一战的形势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1914年,俄国提出尊重中立区划分并且修订1907年协议的建议,英国外交部原则上表示同意。[10]1915年,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所遭受的挫折引起了连锁效应,由于英国在当地缺乏可靠的政治和军事盟友,使得它在伊朗的行动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与此同时,俄国在伊朗的扩张进一步削弱了英国在伊朗的威望和影响力。

(四)维护石油安全

1908年,胡齐斯坦省发现了石油,伊朗南部地区的重要性骤增。一年后,英伊石油公司成立,一方面开始扩大对石油的探测,另一方面也为英国的贸易提供了必要条件。英伊石油公司不仅大量攫取伊朗的石油资源,同时也在伊朗享受各种特权。一战爆发后,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军事价值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大英帝国生命线上关键一环,位于伊朗西南部、直接接壤奥斯曼帝国的伊朗油田,成为英国战略防御的重中之重。尽管英国从印度派出远征军来捍卫伊土西南边界的安全,然而在西南油田绵延150英里的输油管道还是成为了敌人攻击的目标,令英军防不胜防。1915年2月,在德国间谍和土耳其人的煽动下,巴克台里部落切断油管并放火烧油,抢劫了英伊石油公司仓库物资。[11]同时,德国间谍不断组织阴谋活动,到处驱逐和暗杀英国侨民,破坏英国驻伊机构。政局的不稳显然不利于英国对伊朗石油的开采。

二、肇创、发展及其宿命

1915年后期到1916年中期之间,德国在伊朗南部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为了应对德国直接挑衅,也为了平衡俄国在北方的影响力,英国外交部建议在法尔斯和科曼地区组织一支军队,利用武装力量来保障伊朗南部的安全。同时,英俄与伊朗政府达成西帕塞拉尔协议:在南部建立一支由英国军官控制的军队,即南波斯洋枪队,而在北部则扩建伊朗哥萨克旅,两支队伍的目标人数都是11 000人。[12]在1916年3月,6名英国军官、20名印度士兵和一支骑兵护卫队带着大量武器和弹药在阿巴斯港登陆。作为统帅,珀西·赛克斯立即开始组织招募成员,而亲英部落和各省的官员也帮助稳定南方局势。[13]根据协议,英俄两国为此每年提供给伊朗政府200 000图曼(约合65 000英镑)的津贴。

(一)组织及其特点

成立初期,南波斯洋枪队基本承袭了前政府宪兵队的组织结构。前政府宪兵队的兵营、行政大楼及残留的武器都被赛克斯接管使用。1916年,赛克斯到达阿巴斯港不久,就向上级申请给他一支有500支来福枪的护卫队,一支骑兵中队和一门山地炮。[14]执行招募任务一个月后,赛克斯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进展报告:招募的第一天,有54人加入新成立的军事部队,一个月后应征入伍的人数超过了300人。[15]对于大多数被征召入伍的新兵而言,加入部队的主要动机是看重部队提供的定期工资及发放的福利。赛克斯决定以略高于市场水平的标准来支付工资,以增加洋枪队的吸引力,步兵每人每月领取10图曼,骑兵每人每月领取12图曼,炮兵每人每月领取12图曼,而且赛克斯许诺在集训完毕后所有新兵每人每月薪酬都将会上涨1图曼。

征募新兵的主要途径是担保人的引荐,根据等级划分,这些担保人主要包括从部落首领到村长及社区的代表。每招募一名新兵,担保人将会一次性获得10图曼的回报,显然在早期的招募活动中,大部分新兵都是由他们所在区域的担保人带来的,且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拉斯坦地区的汉塞派分支,其中也混杂着充满伊朗、俾路支和阿拉伯元素的阿巴斯及其周围的居民。[16]为南波斯洋枪队服务的条款规定,新兵服务期满并不存在任何养老金或者酬金的回报,但在其死亡或者受伤的情况下,新兵本人或者他的继任者能够根据其地位获得相应的酬金。新兵们都按照这种所谓“自愿”的方式为南波斯洋枪队服役三年,并且服务期满可以选择再次续约。

(二)发展历程

1916年夏秋之际,第一支南波斯洋枪队在柯万形成。在部队招募工作的前两年中,为争取部落对南波斯洋枪队的支持,赛克斯以大量金钱贿赂部落酋长。同时赛克斯也向部落征收15图曼的赋税,并利用部落的税收帮助军队维持训练,以完成他们作为正规部队的最终目标。

随后赛克斯率部进行了一系列进军,1916年8月到达亚兹德,9月中旬到达伊斯法罕。在获得伊朗政府的正式认可后,赛克斯计划为克尔曼和班达尔·阿巴斯地区创建旅队。赛克斯在报告中称:法尔斯省的军队已拥有2 000名步兵、450名骑兵、2门火炮及1挺机枪;在科曼地区有1 100名步兵和骑兵、4挺机枪,在阿巴斯也有150名士兵。[17]1916年11月,赛克斯抵达设拉子,这座城市随之也成为南波斯洋枪队总部。[18]当地的军械库,存放了南波斯洋枪队的大量物资,如迫击炮、来福枪等武器。[19]

1917年8月,南波斯洋枪队的总人数达到了5 500人,到1918年2月人数超过6 000人。南波斯洋枪队的成员由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其中,约50%的人来自当地的游牧部落或半游牧部落,大部分士兵都被训练成正规军。[20]第二类是那些曾在某一时期服务于其他政府军队或警察部队的人,他们后来被并入了南波斯洋枪队,主要包括前宪兵队成员,并且他们中大部分都非本地人。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南波斯洋枪队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前宪兵队员。第三类新兵是由城镇和国家的失业或半失业人口组成的,包括无地者。经过长期的招募和吸纳,南波斯洋枪队的总人数最终达到1 1000人,其中包括运输和医疗等辅助服务人员约有2 300人。[21]

(三)主要战争活动

南波斯洋枪队作为一支外国势力,对法尔斯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控制法尔斯省大部分地区的卡什凯部落联盟与同盟国一方联系密切,对英国充满敌意。1918年卡什凯领导大部分法尔斯部落向英国和南波斯洋枪队宣战。

1918年5月初凯恩要塞的守卫部队在部落联盟的唆使下发生兵变,包围了设拉子要塞。不久,卡什凯部落组建了一支由当地锡克教男子组成的总兵力超过3 000人的部队,整个法尔斯地区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同时由毛拉们煽动的示威游行活动也在设拉子不断上演,大力宣传伊朗中央政府否认南波斯洋枪队作为波斯军队的消息,强烈要求英国撤出波斯。随后,南波斯洋枪队与卡什凯部落联盟开始了全面的战争。1918年5月24日,赛克斯率先动员了12 600名英印军队(其中包括124名俾路支步兵和缅甸的洋枪队);1918年5月26日清晨,南波斯洋枪队向南挺进,部落约有200人死亡,250人受伤。而南波斯洋枪队方面,有两名军官被杀,50名印度士兵死伤[22],虽然南波斯洋枪队宣称对部落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其自身也损失较大。

接下来的形势对南波斯洋枪队而言愈发危险,设拉子到处都是激进的人群和煽动性的标语。1918年6月15日,设拉子的集市和商店全部关闭,民众涌上街头加入到反英游行的示威活动之中,毛拉们在煽动民众的反英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部落也切断了设拉子主要的灌溉用水系统,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停止运转。霍乱在城中蔓延,使得南波斯洋枪队的处境更为艰难。随后,南波斯洋枪队大部分的军事行动都是围绕设拉子方圆10英里范围内进行的,并将其进攻目标的重点放在设拉子北部及连接伊斯法罕的必经之路上。南波斯洋枪队在设拉子西北部一带与部落进行了多次小规模的战斗,直到数月后,设拉子的局势才有所改善。

(四)最终宿命

1918年10月,南波斯洋枪队虽然在法尔斯各地的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但确实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在此之后,南波斯洋枪队在招募和恢复兵员方面进展甚微。同时,几乎所有的军官都认为前途堪忧,士兵们也充满了厌战情绪。因此,当一战结束时,南波斯洋枪队的关键问题在于它是否应该被削弱,或者将其交给伊朗政府以便组建伊朗方面所提议皇家部队,甚至将其完全解散。

经济的紧缩和军队中厌战情绪的蔓延促使英国政府不得不考虑从高加索、伊朗等地撤军。1920年10月,俄国方面表示如果英国撤军,它也将从伊朗撤军。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当局逐渐意识到伊朗政府将不会批准经济协议,因此英国越来越难以找到维持其驻军的理由。1920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第二年春季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从伊朗撤军。随后,英国当局与伊朗政府就如何处理南波斯洋枪队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军事委员会在1920年的报告中建议,驻扎于法尔斯的南波斯洋枪队应该等到伊朗军队重组后再撤退,而伊朗政府则提议将部队移交给他们,并且规定英国官员应在三到六个月内离开伊朗。

1921年3月31日,对南波斯洋枪队规定的撤离期限已经结束,礼萨·汗下令免去哥萨克师中的所有英国教官,并完全解散南波斯洋枪队,将12 000名宪兵和7 000名哥萨克士兵整编成伊朗皇家武装部队,实现军队的统一编制、统一指挥。[23]英军见势已无力挽回,转而配合伊朗对南波斯洋枪队的解散工作。解散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大约解散部队的三分之一。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1921年7月17日,以及1921年9月9日至9月中旬)之间,德黑兰与伦敦就部队解散的细节仍在进行着反复争论,最后阶段于1921年10月进行。到了1921年12月16日,大部分英国军官已经离开布什尔前往印度,驻布什尔的英国办公总部已经关闭。

三、余论

自1914年后,在与俄罗斯对抗及伊朗缺乏有效政府的背景下,英国的政治战略利益尤其是其在“中立”地区真正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英国将其“不活跃”的国防政策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变,这进一步导致了大国之间对伊朗日益激烈的争夺。1916年,英国政府通过南波斯洋枪队作为其代理进入伊朗南部地区,并陷入这混乱的漩涡直至1921年。就南波斯洋枪队自身而言,其本质是英国政府在一战爆发时对伊朗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产物。

英国对伊朗的军事干涉,明显是一种帝国主义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所属势力范围的全部利益。从南波斯洋枪队建立之初到1919年协议签订之后,可以说英国已经成功通过伪装在伊朗当局下获取了真正权力。战争早期英国的谨慎态度和1919年协议后的形势表明,除了一个屈服的伊朗政府以外,英国时刻都想控制伊朗“独立的”主权。对伊朗人来说,建立一支这样的军队,等于确认了这个国家事实上的分裂,自此伊朗沦为了俄国主导的北部和英国所控制的南部。

对1916年的战争形势加以分析,德奥的威胁在很大程度上被放大了,这并不是英国武装干涉伊朗的直接理由。事实上,英国极其渴望扩张其东方帝国的边界,同时受扩张主义的不断驱动,英国试图将伊朗变为其所属殖民地,并且在俄国革命之后利用伊朗作为抗击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跳板。然而,宪兵队解体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面临的困难,都使得英国在伊朗南部的地位岌岌可危。与此同时,俄国的威胁也在持续增强,其所属军队已驻扎到了伊斯法罕和科曼莎。

德奥两国的军事威胁、伊朗民族主义的兴起、英俄微妙关系的变化及保护英伊石油公司利益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南波斯洋枪队的创立。南波斯洋枪队作为大国博弈下的产物,在抵挡德奥入侵、平衡俄国势力、稳定地区局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伊朗的政局、外交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一战结束,伴随着英国从伊朗撤离,南波斯洋枪队最终难逃被解散和重编的命运。

[1]哈全安.中东国家史(610—2000)·伊朗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75-78.

[2]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0-267.

[3][美]埃尔顿·丹尼尔.伊朗史[M].李铁匠,译.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0.129-135.

[4][6][伊]阿卜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M].元文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65.285.

[5]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16.

[7]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167-172.

[8]吕海军.伊朗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9][10][15][16][19][20][22]Safiri,Floreeda.The South Persian Rifles[D].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76.

[11]王伟伟.英国政府与伊朗石油的开发[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2][14][21]Percy Sykes. South Persia and the Great War[M].UK: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21.101.112.156.

[13][18]Denis Wright. The English Among the Persian:Imperial Lives in Nineteenth-Century Iran[M].London·New York:I.B.Tauris&Co Ltd,2001.169.178.

[17]Steven R. Ward. Immortal: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M]. 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9.112-118.

[23]冀开运.伊朗现代化历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7-50.

猜你喜欢

波斯伊朗英国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英国的环保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