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觅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金朝海陵王与其知己大臣萧裕关系解读

2018-03-07张舰戈

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金史完颜知己

张舰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金朝第四代皇帝海陵王(1122-1162)完颜亮,是金太祖阿骨打之孙,在位12年,是一位残暴、荒淫的君王之一。继位之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肆屠杀、清洗宗室成员和异己分子。不仅对自己有威胁的太祖、太宗、子孙等皇室成员清洗殆尽,而且帮助其谋权篡位的大臣完颜秉德、唐括辩、萧裕、徙单阿里出虎等,“海陵王篡权集团”的众多人物也都是终有一死,几乎所有人都以“谋逆”的罪名被杀。仔细观察海陵王集团中被杀的人物,我们会发现唯有大臣萧裕死得与众不同。从海陵王运用的残暴手段可知:他做事果断勇敢,为消除异己绝不留情,这些问题值得探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金朝的发展历史。现将完颜秉德、唐括辩和萧裕被弑过程作以比较分析,理清海陵王与萧裕之间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

据清代李友棠的《金史纪事本末》记载:金朝大臣完颜秉德是“乌达因言秉德与宗本谋反有状,曰:‘昨会宗本家,海州刺史子忠言其貌类赵太祖,秉德笑受其言。且谓历数有归。其妻长指斥主上,语皆不顺。’遣使就邢台杀之。”[1]因海州刺史一句“貌似赵太祖”被定罪而杀,可见君臣关系一般。

另外,金朝大臣唐括辩是“辩为海陵谋逆,海陵深忌其忮忍。尝与观太祖画像,谓其眼类似,彼此均色动。寻用萧裕计,坐与宗本反。”[2]完全走的是大臣完颜秉德的老路,因“貌相”定“谋反”之罪。

在《金史·萧裕传》中记载:“海陵使宰相问裕,裕即款伏。海陵甚惊愕,犹未能尽信,引见裕,亲问之。……海陵遂以刀刺左臂,取血涂裕面,谓之曰:‘汝死之后,当知朕本无疑汝心。’……海陵哭送裕出门。”[3]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品味出,海陵王与萧裕的关系与众不同。有人认为海陵王的以刀刺臂纯属虚情假意,并不是个人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对于萧裕叛己的极大的痛心和失望,海陵王与萧裕之间并不是普通的君臣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知己关系,因为双方地位不平等,导致了萧裕的“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弑的结局。在此,用以下四点佐证海陵王与萧裕之间不同寻常的君臣关系。

第一,初识萧裕。海陵王是大臣之时,萧裕原为海陵王之父军中一员将领。两人相见无话不谈,“倾险敢决,亮结纳之,每与论天下事。裕揣知其意,因动海陵举大事”。另据《金史·萧裕传》中记载:“裕揣海陵有觊觎心,密谓海陵曰:‘留守先太师,太祖长子。德望如此,人心天意宜有所属,诚有志举大事,顾竭力以从。’海陵喜受之,遂与谋议。”[4]从中可以看出,海陵王与萧裕在初识不久,萧裕已经察觉到海陵王不甘屈居人下,有建立大业的雄心壮志。所以鼓动海陵王发动政变,而这种谋逆的言论,如果暴露会有杀身灭族之灾,不是知己或亲朋盟友不可能告知。这使得海陵王极为欣喜,终于有人认识到自己的才能,理解自己的宏伟志愿。从此,在海陵王篡权的道路上,萧裕成了重要的伙伴,可算得上是海陵的第一位盟友知己,由此获得了海陵王的信任,萧裕迅速升迁,调入朝内,任兵部侍郎。在海陵受到熙宗怀疑外任期间,有萧裕“同知南京留守事,同知北京留守事。这两个职务都是很重要的,基本上可以直接控制相应的大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海陵不断与萧裕谋划夺权活动。正是如上所述,非知己不可表明自己的野心,更何况是弑君夺权的野心。

第二,关系亲密。在海陵王夺权后,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铲除皇室成员的行动。此时的核心骨干,依然是萧裕。萧裕“因构致太傅宗本、秉德等反状……。宗本已死,裕乃求宗本门客萧玉,教以具款反状,令作主名上变”。另有“为除掉太宗诸子密谋定计,并亲自奔走与捏造罪名,制造伪证,进行诬陷。完颜亮利用击鞠时机,杀了宗本与宗美后。萧裕又诱惑尚书省令史萧玉,证明宗本等谋反属实。又唆使元帅府令史遥设捏造假证,陷害撒离喝等。”[5]此后,在海陵王剪除异己的过程中“萧裕为其出谋划策,制造假证据,甚至亲自审讯”。[6]两人的关系更为紧密。在清除了完颜秉德、唐括辩等人后,海陵论功行赏,萧裕升为左丞相。在海陵王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以后,金朝便开始进入管制改革、恢复经济、稳定政权的建设时期。

此后,萧裕一直处于政权核心,担任朝廷高级官员。仔细想来海陵对于萧裕的待遇似乎是有违传统君王治国之道。历史上无数的功臣在与君王同甘共苦夺取政权后几乎是没有以显耀而终的,或以各种罪名被弑,如海陵时期的完颜秉德、唐括辩,明代的胡惟庸、蓝玉等;或被解释全部权力,归隐乡里,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防止大权旁落,功高盖主,功臣威胁君主的权力。但是海陵王却没有如此对待萧裕。除此之外,还让萧裕担任兼修国史这样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海陵王组织政变,血溅宫廷,杀戮异己,淫乱后宫等事实,如角度不同则有截然相反的记录。这一工作,关系到海陵王的历史形象。‘城府深密,人莫测其际’的这位帝王,当然要紧紧抓住该部门,故派遣最得力的心腹萧裕领导这项工作”。[7]如此一来,海陵王与萧裕的关系超过了一般的君臣关系,而在海陵王的心里有一种对于萧裕“知己”的私人关系,所以才没有“飞鸟尽,良弓藏;野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在萧裕身上重现。

第三,萧裕谋反。所谓“高处不胜寒”,萧裕在海陵的信任下,位极人臣。加上他以前帮助海陵王打击宗室、剪除异己,不可避免地与其中的幸存者产生矛盾。并且他在位期间,“任职用事颇专恣,威福在己,势倾朝廷”,这就更加孤立了自己,使得海陵皇帝耳边常常会有反对萧裕的言论。但是海陵对于萧裕的信任似乎丝毫没有改变,不仅没有对萧裕加以指责,反而为了萧裕的声誉将其弟和妹夫调离,以避免造成众臣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以绝众疑”。可见,海陵王一直对萧裕保护有加。但是处于极大地惶恐中的萧裕却曲解了海陵的意思,“裕不知海陵意,遽见出其亲表补外,不令己知之,自是深念恐海陵疑己”。大概萧裕认为此时已到“野兔已死,走狗必烹”的时候,于是他发动了一场胜利几率为零的反金复辽叛逆之变。

萧裕走上极端,反金复辽。曾有人上报海陵皇帝,但“海陵信裕不疑,谓白答构诬之,命杀白答于市”。直到抓获萧裕,“海陵使宰相问裕,裕即款伏”。宰相以萧裕的答案回复于海陵,“海陵甚惊愕,犹未能尽信,引见裕,亲问之”。海陵王十分不信,据《金史·萧裕传》中记载,亲自审问萧裕事情的经过:

裕曰:“大丈夫所为,事至此又岂可讳。”

海陵复问曰:“汝何怨于朕而作此事?”

裕曰:“陛下凡事皆与臣议,及除祚等乃不令臣知之。领省国王每事谓臣专权,颇有提防,恐是得陛下旨意。陛下与唐括辩及臣约同生死,辩以强忍果敢致之死地,臣皆知之,恐不得死所,以此谋反,幸苟免耳。太宗子孙无罪,皆死臣手,臣之死亦晚矣。”

海陵复谓裕曰:“朕为天子,若于汝有疑,虽汝弟辈在朝,岂不能施行,以此疑我。汝实错误。太宗诸子岂独在汝,朕为国家计也。”又谓之曰:“自来与汝相好,虽有此罪,贷汝性命,惟不得作宰相,令汝终身守汝祖先坟垅。”

裕曰:“臣子既犯如此罪逆,何面目见天下人,但愿绞死,以戒其余不忠者。”

海陵遂以刀刺左臂,取血涂裕面,谓之曰:“汝死之后,当知朕本无疑汝心。”

裕曰:“久蒙陛下非常眷遇,仰恋徒切,自知错缪,虽悔何及。”[8]

诚如前述,有人认为上述对话是君臣双方都在表示一种高姿态,毫无可信之言。这番对话都发自双方的肺腑之言,尤其是萧裕所说“陛下与唐括辩及臣约同生死,……臣之死亦晚矣”,及海陵的回答,句句充满真情,而且也确属实际情况。毕竟“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历史发展中时常得到应验,而萧裕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海陵王却不是一位简单的君主,或许在其内心深处,萧裕确实占有一定的位置,海陵已经把萧裕当成了一生的知己。

批评海陵王的人称其用人不当,大用佞臣,而萧裕与海陵关系非同一般,在《金史》中也被列入《佞臣传》。不论双方是“臭味相投”,还是“难觅知音”,都有自己的道理和依据,其实海陵王与萧裕不会是简单的“臭味相投”而已。双方之间,尤其是对于海陵王来说,萧裕或许是他一生中唯一如此信任之人。纵观杀死萧裕以后,正史记载中海陵王再也没有一位如此信任之臣出现了。而作为人臣的萧裕,固然有愿望与君主成为知己,可做君主的知己却没有如此简单,最终导致了家破人亡的残局。

本想做一名像伯牙、子期一样的伟人,却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别悬殊,最终阴阳两隔,历代君臣终相伴,“欲觅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2][清]李友棠.金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4][8][元]脱脱.金史·萧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董克昌.关于评价完颜亮的几个问题[J].北方文物,1989,(4).

[6][7]王淑英.奚人萧裕与海陵王的关系——兼释复辟辽朝活动的失败[J].北方论丛,1998,(1).

猜你喜欢

金史完颜知己
英文摘要
近二十年来金史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量化研究——以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相关数据为核心
21世纪以来的《金史》研究综述
知己红颜
最后一个金国皇室后裔部落
高适同路逢知己
人生难得一知己
谁的思念在石碑上发芽
谁的思念在石碑上发芽
《金史·结什角传》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