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视角看《千字文》中的概念隐喻

2018-03-07温爱平

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千字文隐喻

温爱平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南朝梁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 000个字,编纂成文。它的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不仅有助于基础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在无形中传播了各类生活常识及伦理道德,成为我国古代启蒙及教育儿童的经典读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千字文》为四言韵文,句句押韵,善用修辞,其中大量引用历史故事与传说,并且有相当多的语句出自儒家经典。[1]本文尝试从认知视角分析其中的概念隐喻,并分析其中隐含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一、理论框架

隐喻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仅仅被当作一种语言特征,和人的思想、行为无关。概念隐喻理论打破了这种观点,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特征或一种修辞手法,它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莱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隐喻不仅仅局限在语言上,它还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思考和行动所依赖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具有隐喻特性的。也就是说,人们以一种熟悉的事物为基础,来进行对陌生新鲜事物的理解认知,以人们的身体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为基础,完成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2]

二、隐喻分析

(一)时间的流逝和循环

《千字文》中前八句有对时间的描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其大意为:“天空的颜色是灰黑色,大地的颜色发黄,整个乾坤世界是在这种浑浊的环境下产生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也不断变化,月亮则有不同的形态,数不清的星星散布在浩瀚的天空中;冬天过去了,酷暑则慢慢随之而来,四季就这样循环更替,秋季是农作物收获的时间,冬天则把粮食贮藏起来,年复一年的闰余最终积累成整月,于是便有了闰年,古时候的人使用十二律来协调综合阴阳。”

从这些表达中可以得出,概念隐喻“时间的流逝是移动”。Radden(2011)曾谈到,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时间的流逝是移动”,第一种时间的变换是时间具有主动性,未来的时间不断向“我”靠近,因此可以称之为“时间移动版”;第二种时间的变换则是“我”具有主动性,不断地离现在的时间远去,去靠近未来的时间,这被称为“自我移动版”。[3]《千字文》中用太阳和月亮的形态变化和一年四季的更替来表示时间的流逝,由此可以看出,它的时间表达为“时间移动”版。

此外,《千字文》中对时间的表达还有“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太阳和月亮的正斜圆缺是昼夜轮流更替的标志。“冬天过去了,酷暑则随之而来,秋季是农作物收获的时间,冬天则把粮食贮藏起来”,一年四季就这样循环更替,且年复一年没有意外。“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年复一年,终成闰年。因此,文中昼夜和四季的更替体现了“时间是无止境的循环”这一概念隐喻。

(二)权利和身份的高低

《千字文》中有对理想治世的描写:“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其大意为:“皇帝有贤德,关心爱护子民,于是处于四方的各族人都敬他为君主。全部的老百姓都心甘情愿接受君主的统治,这样使天下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吉祥之鸟凤凰生活在竹林中,发出愉快的鸣叫声,白马在草原上惬意的吃着青草。这是皇帝的贤德惠及植物,使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得到了福泽。”还有对身份地位高低的描写:“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大意为:“人们的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所享用的音乐也要有区别,使用的礼节更要区分出尊卑差别。”

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君主是权力的制高点和中心,集国家最高权力为一身,而这由上而下等级严明的权力制度同时也体现在器乐和礼仪规格上。从《千字文》中“君主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称臣,使百姓归顺于他的统治”和“人的贵贱尊卑”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君主是处在中央位置的,四方人民对高高在上的君主进行朝拜,由此可见“有权力是上,是高,是中心”这一方位隐喻。[4]

(三)道德规范和自我修身

《千字文》中有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例如,“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意识到别人有不足之处,也不要随意谈论,更不要满足于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忘了进取。做事讲话要诚实为本,不怕考验,做人更要有超乎常人想象的大气量。”这句话中包含“优点是长处,缺点是短处”这一被大家所熟知的常识性道理,且其中包含了“好是长,劣是短”这一隐喻。

此外,还有“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大概意思为“一旦拥有了美好的品德,良好的名声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这就好比形态端庄了,仪表自然就好看了。在空旷的山谷里,声音能够传得很远,在宽敞的大厅里,讲话声能够特别清晰,这都是一个道理。”树立德行和名声,端正仪表和形态,这体现了“好的品德是端正直立”这一隐喻。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讲的是“德行要向兰花一样美好芬芳,像松树一样繁盛,像大河那样流传千古,像深潭清澈中的影子,为世人的表率”,从中可以看出“好的德行是芬芳的兰花,是繁盛的松树,是奔流不息的河流,是水中清晰的倒影”这一系列隐喻。花草树木和山川河流一直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创作素材和灵感的源泉,大量的用法广为流传,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兰花和松树一直都是美好品格的象征,寓意着人像兰花一样美丽芬芳,像松树一样坚韧挺拔。

(四)和谐的家庭氛围

《千字文》中描述家庭关系的内容有“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气同连枝”,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一个家庭中,老少要和睦相处,夫妻要懂得一唱一随,在外读书学习,要接受老师的教诲,在家里就要遵从父母的意愿;和自己的姑姑、叔伯相处,要将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兄弟姐妹如同树枝相连,更要懂得关怀彼此。”

在中国家庭观里,家中年长者地位高,年幼者地位低,因此有“地位高为上,低为下”一说;夫妻要一唱一随,这种夫妻关系中含“丈夫是主角,妻子是配角”的隐喻,两个人协同合作共同维持家庭运转;此外,还有还将兄弟比作相连的树枝,这三个隐喻形象地描述出了中国传统家庭中长幼、夫妻和兄弟间的地位关系。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千字文》中有关时间的隐喻为“时间的流逝是移动”和“时间是无止境的循环”;有关权力和身份的隐喻为“有权力是上,是高,是中心”;有关道德规范和自我修身的隐喻为“好的德行是芬芳的兰花,是繁盛的松树,是奔流不息的河流,是水中清晰的倒影”;有关家庭的隐喻为“地位高为上,低为下”“丈夫是主角,妻子是配角”和“兄弟是相连的树枝”。这些看似简单的隐喻体现了中华传统思想和道义,所以《千字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文采华丽,其中内容宣扬儒家教义,是体现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

[1]段全林.字字如珠玑,句句有出处——谈《千字文》的语言艺术特点[J].行政科学论坛,2012,(2):82-85.

[2]Lakoff 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6.

[3]G Radden.Spatial Time in The West and The East[A].M Brdar,M Omazic,VP Takac.Space and Time in Language[C].Frankfurt:Peter Lang,2011.

[4]伏俊连,李占鹏.千字文弟子规助读[M].兰州:甘肃少儿出版社,1993.22.

猜你喜欢

千字文隐喻
《真草千字文》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千字文》:理想的古代蒙书
一滴水里的隐喻
何诗铭?《千字文》等
千字文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