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二题
2018-03-07房向东
房向东
金庸走了,九十四岁,高寿!打开微信,满屏皆金庸,铺天盖地。于是,我也想说点什么。
首先,要悼念金庸,他毕竟是华人圈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无数的人在悼念了;其次,他被称为“伟大的作家”——是的,堪称伟大。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
金庸小说是游乐园
我老早买了三联版的《金庸作品集》,心想,三联书店居然出小说,这太反常,就像当年《诗刊》一整期不登一首诗只登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一样。反常,可能是好货。
读金庸就像玩游戏,会玩(读)到天亮。应该说,好看!金庸小说最吸引人的是情节,他所构思的情节对传统武侠小说还是有所突破的。传统武侠小说只有打斗,没有“吸星大法”之类的神功。金庸生在当下,不知道是不是汲取了外星人的精气神儿。
因为只有虚构的情节而少有真实的细节,金庸的人物形象多是平面的、单向度的,概念大于形象,是概念的木偶。人是编造的假人,仿佛蜡人,人物的性格没有发展,最多属于人物“类型”,根本谈不上什么典型。
金庸人物承载的全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价值判断是非常陈腐的,可以说是封建伦理观念的白话版,不少封建观念借尸还魂,是文坛上的行尸走肉。
金庸最大的文学成就可能是他的表述语言,古色古香。或许旧学功底深厚——比起刘心武和王蒙来,当然要好上许多,但要是和老舍他们一比,也就不过如此了。
读金庸,仿佛进了一个游乐园,开心一阵也就罢了。人间的游乐园是有价的,门票是很贵的,有时还宰人。游乐园既不是自然景观也不是人文景观,游乐园就是游乐园。拿鲁迅等来比——鲁迅是我们民族灿烂天空永恒、耀眼的星。天上的星是最不值钱的,是最没有含金量的——就像我们生活其间的空气,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可是,假如我们民族的天空没有鲁迅这样灿烂的群星,该是多么单调!现在,谁有闲心仰望、欣赏天上的群星呢?霓虹斑斓的都市,我们还看得到群星吗?人们太累了,只想到游乐园中放松放松,只需高楼大厦的灯光刺激。
金庸的文学成就是很小的,属通俗文学一类。“男读金庸,女读琼瑶”,当然,他的水平稍高于琼瑶。能否与张恨水齐名?难说。
“金”和“庸”
我想起了若干金庸往事。
金庸这样的文人和一般的文人是不一样的,他写武侠小说赚了大钱,办报也赚了大钱,有点商人的精气神,绝对没有文人的穷酸劲。“金”字当头,说话就冲。记得当年拍《射雕英雄传》,金庸上“桃花岛”探班——去看望拍戏的哥们姐们。据说,他对编剧多有不满。有记者问:“您卖出小说版权后是否有点无奈呢?因为卖出之后没办法了,总得有人改。”金庸回答说:“有办法的。你不改,我就给你十万元钱,你改了我就不给了,那么他们就不敢改了。”当年的十万块钱,可不是现在的十万块钱。这说明,金老先生还是极富现代观念的,对小说拍成电视剧的“改”与“不改”问题,他采用的也是金钱手段——说得斯文一点,就是“经济手段”——他认定,为了这十万元钱,编剧和导演们“就不敢改了”。
从小说到剧本,肯定要改,肯定要把小说语言变成戏剧语言。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类的,所有的,都进行过或大或小的改动,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此外,编剧、导演总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至少有一个保留什么舍弃什么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金庸的这十万金钱,编导们应该没有得到。
能否得到十万金钱不是我关心的问题。我最佩服的是金庸处处讲“金”的态度。据香港大学某某先生说,金庸在港大谋了一个教授头衔,以某种说起来比较雅的名义向学校捐金1000万(据在场人士称,金庸先是给了100万。校长说:“不对呀查先生,是不是漏了一个零?”金庸接过支票一看,笑道:“喔,对对对,漏了一个零。”大笔一挥,就在“100”后面加了一个“0”。真是武侠大家,点墨成金);金庸谋了一个北京大学教授的头衔,也是以比较雅的名义,诸如支持古典文化研究所之类,向北大捐金500万。我想,金庸的捐金与教授的头衔可能并无联系,他本来只是想做好事,就像有人捐钱给寺庙,却未必要谋个和尚当当一样。
我翻出旧时剪报,金庸有一句话叫“爱情只有一年半”,就突然对金庸的爱情观又有了点兴趣。我记得,金庸的二任媳妇比金庸小了二三十岁,我相信她之所以嫁给金庸,绝对不是为了庸俗的金钱,而是为了爱情。有报道说,她还挺崇拜金庸的。不过,不知道她嫁给金庸一年半后还是三年半后,金庸又有了16岁的小丫头。这小丫头陪伴金庸一年半以后,金庸有没有新的建树?不得而知。她比金庸小了那么多,当年,我还为她的爱情担心哩。
至于爱情超过一年半的例子,比如鲁迅和许广平,马克思和燕妮,白郎宁和他的妻……这些,就不用我来铺陈了吧。
我绝对不是说金庸的“庸”是“庸俗”那个“庸”,我只是说金庸是一个比较入世和随俗的老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