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创新应用问题初探
——以莫高窟壁画为例
2018-03-07田静
田 静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
敦煌莫高窟由于存在时间长,所藏物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 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敦煌艺术既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典范,又是全球交往和全球化的产物。”[2]但随着多种自然及人为不利因素的影响,莫高窟壁画逐渐衰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总体趋势,边研究与边保护也已成为莫高窟壁画的现状。现代研究者主要从服饰、壁画、雕塑再生、古乐重现、提炼舞姿等具体艺术的现实应用方面去做浅层次研究,对于敦煌文化精神内涵等深层次的研究却较少。因而,敦煌文化创新应用再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敦煌文化具有包容、传承、交流、融合、创新等具体核心价值,现代文化发展需要借鉴敦煌文化包容、交流等文化精髓,进一步挖掘敦煌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系,寻找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既是进一步研究敦煌文化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文化的要求。
二、敦煌文化创新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多停留在初级阶段
现阶段,人们对莫高窟壁画的创新应用多停留于物质层次表面,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其精神内涵层次上的创新。莫高窟壁画更多地作为一种符号标志被广泛应用于物质产品中,如市场中贩卖的印有飞天形象的服饰、各种各样带有壁画色彩的丝巾及披风、地毯,等等。
(二)在国内的影响力较弱
在国际上,敦煌学作为一门显学,受到各国学者极大的关注,每年都会有许多国际友人慕名而来。反观国内,敦煌文化的概念传播并不广泛,人们去敦煌旅游的兴趣也并不强烈,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也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完成。提起敦煌,人们多联想起“月牙泉”“鸣沙山”“壁画”等直观的名词概念,而不是“敦煌文化”“敦煌艺术”等抽象的概念。
(三)敦煌文化的“漂移”
当下,某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再生出来的敦煌艺术,首先满足的是人们的娱乐消费需要,更多地呈现为一种流水线生产文化。如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就是这种树立敦煌文化艺术大旗的拼接艺术的典型代表。“这部影片借助敦煌文化影响力,利用美国式的高科技,胡乱拼接各种不同文化,大肆宣扬东方文化的神秘与玄幻。该片全片充斥着对敦煌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理解错位,它的内涵已经脱离了敦煌文化艺术精神的精髓,变成了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品”。
三、促进敦煌文化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精神内涵
敦煌文化除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外,还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至开凿始就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及应用的过程,每个朝代制作的物品都有其独特的特色与韵味。历经数十个朝代的不断开凿与发展后,其所包含的藏品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总的来说,都是源于对佛教的信仰,对永恒事物的敬畏以及美好的祝愿,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传承性。“传承”“交流”“包容”“创新”作为敦煌文化最为突出的精神内涵之一,对敦煌文化创新应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敦煌文化创新应用,需要更深入发掘这样的精神内涵,赋予物质产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得敦煌文化的创新不再停留在一个浅层次,成为没有灵魂的艺术。
(二)创新要充分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对于敦煌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明显。利用新媒体的多种特性,将敦煌文化传播到人们生活中,引发人们对敦煌文化的兴趣,利用人们创新敦煌文化的自然要求推进敦煌文化的创新。如敦煌研究院建立的网络公众号、开设的网上公开课及利用微信预约报名的《敦煌文化驿站》讲座等,这些合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让许多想来敦煌的人得以提前了解敦煌,感悟飞天艺术魅力、探知佛教艺术与敦煌石窟的辉煌历史。
[1]卜心田.影像中的地域特色——解读纪录片《敦煌》[J].大众文艺,2013,(3):166-167.
[2]张晓燕.敦煌再生艺术的价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