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8-03-07王举涛

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山东省农村

王举涛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12)

山东省内鲁东地区和鲁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这同我国经济总体发展的布局高度相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山东省政府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满足人民体育健身需求,丰富精神食粮,不断开展“谁是球王”“民间体育达人”“社区健身节”等民间健身活动,将体育活动逐步向农村延伸,突出山东省农村体育特色,大力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一、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实困境

一定程度上,城乡体育文化生活水平差距大,是由“城乡二元化”结构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负责拨款投资建设,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没有列入国家计划,由县、乡(镇)财政承担,造成了体育资源的不平等与不平衡。[1]调查发现,山东省农村基层行政性组织经费有78%来源于国家财政,然而农村基层社会性体育组织和公益性体育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占总来源的48%,县乡政府拨款占到23%,国家经费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二)国家宏观政策造成的现实困境

重城市体育、轻农村体育的政策致使农村体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造成城乡体育发展两重天,在体育意识、场地设施、体育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体育被边缘化,没有体育专项经费和固定的活动场所。调研中发现,山东省内市区、街道办事处、县级体育部门均设有群众体育管理机构和专职或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乡镇级的体育行政组织和村级的体育行政组织严重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的现实困境

体育消费能力、体育人口数量和体育场地设施是衡量群众体育开展好坏的重要指标,而经济发展水平又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人口数量以及体育消费能力。近几年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优势并不明显,严重制约了广大农村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观能动性。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不平衡,体育运动器械种类单一,数量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另外,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与体育消费水平相关,而消费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导致体育消费水平低,严重影响了体育人口数量的增加。

(四)体育文化认知缺乏造成的现实困境

农村居民对体育文化的认知仍有很大偏差。调研中发现,造成山东省农村居民体育文化认知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传播不畅,接收体育文化知识的渠道相对单一;其次,文化程度偏低、观念落后,体育健身认知错误,如“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等思想在农村普遍存在;第三,缺乏对体育作用和功能的认知,认为体育可有可无,从而导致农村居民对体育文化价值、需求的认知不足,健身意识淡薄,势必影响和制约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法律法规,实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有部分农村体育法规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需求,应尽快建立和健全适应新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如体育骨干的培训与管理、农村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等。有了良好的保障,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国家应进一步给予农村体育工作政策和投资的倾斜,实现农村体育文化工作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依法规范农村体育投资,鼓励基层体育组织建立自己的竞争利益集团,增强其话语权,形成公平竞争、相互制约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机制,使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健身价值认知,增强健身意识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手机、电脑等通信设备已普遍应用,农民接收信息的方式逐渐多样化、灵活化,体育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制作有关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视频或讲座,对广大农村居民进行健身教育,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等新意识、新观念、新政策传播给农村居民,使其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的认知。[2]并对其进行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培训和体质监测,了解体育锻炼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从而激发农村居民的体育运动兴趣、提升体育参与度。

(三)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提升自身造血水平,发展农村经济

多部门、多行业、多渠道合作,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融入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中。[3]第一,利用体育旅游业、场地出租等带动农村体育经济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捐款投资,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改善一直以来农村体育经费不足的困扰。第二,要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争取外围技术、财力、信息等的援助。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充分挖掘潜在的能量,使文化体育服务覆盖农村。第三,加强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再生产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山东省红色体育的吸引力,开发特色体育旅游文化资源,打造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农村经济。

(四)改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方法

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加快农村体育组织的网络化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站、体育协会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使农民锻炼有计划、工作有组织,活动有场地。借助非正式组织的体育社团,如篮球协会、秧歌协会、老年健身协会等和体育文化站,在大型活动和农闲期间积极开展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如举办“农村体育文化节”等。[4]其次,依据自愿、因地制宜、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使体育运动项目体现趣味性、多样性等特点,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配备与管理工作,依靠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指导农民科学健身、传授健身知识和技能。

(五)合理配置体育硬件资源,体现农村体育文化特色

体育活动场地、健身器械等硬件资源是体育参与的有效保障。农村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均衡的体育资源配置、科学的场地选址、正确的体育设施管理和维护。体育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好体育运动硬件资源,多方筹集资金,集体筹资建设活动设施。可以将全民健身设施组建在村委会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这样既可以提高使用率,又方便管理和维护,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挖掘齐鲁民间传统的体育文化资源。齐鲁民俗体育项目繁多,风筝、秧歌、珍珠球、蹴球、射弩、陀螺、押加、板鞋竞速等都具有很好的健身和娱乐作用。既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能利用周边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农村潜在体育资源。

三、结语

在多方努力与协调工作的基础上,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等软件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与“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全面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理清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短板,均衡体育资源配置,加强市场运作与监管,宣传体育文化知识,强化体育文化功能,才能促进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提高农民体育生活质量,缩小城镇差距,实现“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1]朱文富,向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西部农村体育的意义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1):11-14.

[2]姚磊,田雨普,余涛.文化强国战略下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的困境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22-25.

[3]赵国华,傅振磊.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机遇依附与路径优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5):56-57.

[4]姚磊,田雨普.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4,(3):33-35.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山东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山东省即墨市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