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国际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以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班为例
2018-03-07王迎春
王迎春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国之间交往沟通越来越紧密,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道路上也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创新了很多种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的思维和理念,具备前沿的知识结构和持续的创新能力的人才.2010年,国家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继续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双一流”建设工程是我国在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这些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 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综述
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受到冷战思维、文化大革命等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从向前苏联一面倒,到文革期间的基本停滞,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也存在断层,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直到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才迎来新的春天.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出国留学模式
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公派留学一直是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公派留学目的地也从建国初期的前苏联为主,到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到现在的留学国家多元化发展.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124人,1985年达到4888人.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0.84万人,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出国方式也由公派为主逐渐变成自费为主,目前自费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8.97%.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目前有145.4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出国留学人员成为我国国际化人才的主力军.
出国留学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学生可以在纯粹的国外学习环境中切实感受到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感受异国文化.但是弊端也很明显,由于经费等因素的限制,虽然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比例在逐年增长,但是相对学生总数来说,所占的比例仍然是不高的,受惠面有限.
2.2 合作办学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定与条例,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日趋成熟,多样化.1988年,国家首先在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政策上展开探索,即由派遣单位提出培养目标和在外学习期限,博士研究生不在国外注册,不攻读国外学位,不交学费,必须回国进行论文答辩,由国内高校授予学位,国家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确定了以我为主、积极慎重、加强管理、依法办学的原则.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第一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性政策法规.在国家一系列有效措施的驱动下,国内高校纷纷采取多种形式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搭建国际化的平台.目前,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有4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作为越来越受瞩目的一种学生培养方式,中外合作办学有它自身的优点: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往往是在专业或者课程方面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所选择的专业都是对方的强项专业.二是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给想去国外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一种中间状态,即逐渐的接受外方文化,提高外语能力,缓解了直接出国导致学生出现不适应或无法交流的情况.就目前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学校一般名气较小,学校层次较低,合作办学的专业很有限,学生语言基础并不能得到太大提高,而且某些学校为了减少成本,外方教师授课量较少或集中短时授课,导致学生无法吸收消化所学习的知识.
2.3 国际班模式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国际人才的旺盛需求,尝试与国外学校合作举办的新的国际教育机制.由国内学校承担教学管理,按照国外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英文教材,采取双语及全英文授课的模式,旨在培养适应全球发展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国际班与合作办学最大的不同是,国际班采取是高考录取进校后的二次选拔,择优录取.很多高校把这种培养模式称为“国际班”.例如大连理工大学1990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化学工程专业的英语强化班,建设了国家级双语教学团队.2011年以英语强化班为基础,实施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班招生;北京科技大学于2008年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开设了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班;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2014年,在学院2013级学生中经过选拔,成立了第一届物理学国际班.相较于其他的培养模式,“国际班”的培养模式优势很明显,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3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班的探索实践
2014年,经过认真筹备,层层选拔,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第一届物理学国际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过硬的实验技能、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本科优秀人才.
(1)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班的管理机制.国际班的学生是从本科一年级的物理学、物理学师范两个专业中选拔产生.选拔程序包括个人申请、笔试、面试3个环节,每届选拔25名左右的学生.被选拔进入国际班的学生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英语水平.同时,学院精心选派了一批年富力强、物理功底深厚、英语水平优秀、具有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高水平教授和特聘教授担任国际班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同时为每位任课教师配备了助教,并尽可能地为任课教师提供支撑和帮助.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进入国际班课堂听课,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用的英文教材,均是国际一流大学通用的国际著名教材,培养方案主要参照MIT、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的物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结合物理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建设,使之与国际一流高校进一步接轨.目前为止,物理学国际班已经开设了有力学、热学、光学、电动力学、理论力学等共10余门全英文课程.
(2)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2017年,国际班迎来了第一届19名毕业生,其中2名已被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全额奖学金资助,2名同学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3+2项目,5名免试攻读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等研究生.此外,一名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研究软物质中无机盐结晶的偏光显微镜图片,最后成为“初春”主题图片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微结构大赛暨“材料表征与图像优化”博士生学术论坛特等奖.同时该班同学在国际SCI物理类学术期刊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而刚刚毕业的2014级国际班,18名同学中,5名同学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3+2项目被录取,已赴新加坡开始学习;3名同学获得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8人继续在国内高校深造,其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1人,南京大学2人以及苏州大学5人.
(3) 教学成果突出.国际班的任课教师投身于教改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普通物理学》全英文课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级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热学》全英文课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级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现代物理学》全英文课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级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培养项目.可以说,国际班自开设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预期.
(4) 存在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学院全职的外籍教师人数仍然较少,大部分的师资是我院引进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特聘教授,虽然师资队伍的英文水平过硬,但是要使学生能充分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课堂互动等,引进外籍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仍然是国际班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其二是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仍然较少.虽然我院现在已经与香港浸会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多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3年来,20余人次参加了海外研修,但是相对总人数,能有机会出国交流的学生仍然偏少,而且交流都是短期的研修,学生不能真正地融入到国外大学的教育环境中,去体会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模式.其三是学生的英文水平,全英文的教学语言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班的选拔机制虽然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有要求,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全英文的授课仍然不是很适应,英文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上课的效果.
4 对于国际班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师资的国际化程度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根本.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缘和知识机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对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学,师资来源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例如斯坦福大学,设有专门的教师搜索委员会,负责在全球范围内物色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师资,而国内的很多大学,本校毕业的师资仍然是占很大比例的,因此,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有效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同时培养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道路上都要解决的问题.
(2) 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要加强.现阶段,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与我国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学习国外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优化国内课程体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多种模式、形式的交流,强化与国外高校教师、教学的互动,引进、消化、吸收和运用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
(3) 具有本土特点的国际化教材要创新.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国际班教学都采用的是引进国外教材的教学模式,以此让学生能在未来尽快地适应英文教学或者为将来的国外留学打好基础,但是要想培养好的国际化人才,在文化上,不仅是“引进”,还应有“输出”,我们的教材既要与国外高水平课程内容接轨, 但同时也要保证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实现国内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