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中日交往研究
2018-03-07张旭东
张旭东
(长春市光华学院日语系,吉林长春 130000)
中日两国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后期,自倭人遣使汉乐浪郡起,一直到唐亡,一千多年间,两国早就已经有了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且关系极其密切。正因为两个国家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关系,到隋唐时期,通过遣唐、遣隋使等多种途径,中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流传,迎来了中日交流史上的首次高潮。在这期间,汉唐时期的官方外交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两国的外交活动日渐成熟。究其原因,在于这一阶段中,两国都大力推行开放政策,建立起良好的外交关系。
1 汉代时期中国与日本建立友好的关系
秦始皇一统六国,疆域辽阔,但百姓穷苦,奋起反抗,威风赫赫的大秦帝国朝夕之间不得存在。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取得了胜利,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大汉帝国,将全力精力用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汉朝经济空前繁荣,在我国历史上达到巅峰。汉武帝设置了四个郡,即玄冤、乐浪、真番、临屯,打通了汉与东方各国的通路,为中日两国的往来提供了使得。关于这段历史,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武帝灭之(指卫氏朝鲜),于是东夷始通上京。”足以表明,在那俱特定的历史时期,楼人、人国的使节与汉朝百姓间的往来十分频繁,生产技术、文化大量涌入日本,尽管鲜有文字记录,但时至今日,在这道道路中却发掘出大量文物,见证了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五铢钱、货泉等,这是王莽统治时期流通的钱币,同时,朝鲜半岛南部、日本九州等地,也都出土过这种钱币。
种种迹象表明,中日两国之间在汉代的确存在着一条交往要道。范晔著《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春正月,“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楼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缓。”这是与中日两国建交有关的最早记录,尽管范晔并没有对奴国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记录,对于研究中日交往来说,是一个最大的遗憾,但最近,日本京都市向烟镇遗址中,又新出土了货泉,日本福冈市中还出土了大量铜镜、铜矛、铜剑等器物,这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被称为“点睛之笔”,使这一欠缺得到了有效弥补。
2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关系的良好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引导下,唐朝与各个国家的相处较为安定。唐朝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对外交往十分活跃,也以开阔的胸襟努力汲取着外来文化中的精髓,对外关系呈现出三种显著特征:一是面对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唐朝采取军事保边制度,不会进犯;二是面对东北方的割据势力,积极收复失地,并对已经与大唐建立起良好册封交聘关系的新罗伸出援手,与其一起抵抗外敌入侵。正因为这一举措,引发民唐与日本间的第一场战争;三是面对与自己距离较远的国家,积极与其进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繁荣昌盛的唐帝国如同璀璨的宝玉发出万丈光芒,引起了倭王朝廷的高度关注。楼王朝廷的执政者正励志改革,他接见了从大唐学习归来的学者,从这些人口中知道了大唐当前的现状,他认识到,大唐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大唐正推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本国将来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他决定加强和大唐的联系,派出使者到大唐。
日本推行的大化改革就借鉴了大唐的经验,比如借鉴大唐模式创设年号,把孝德帝元年改为了大化元年。此为日本帝王首次创设年号,也由此掀开了大化改革的新篇章。大化改革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前前后后经过了几十年,历经了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实现了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繁荣昌盛。到了文武天皇大宝元年的正月,日本再次派使者出使大唐。此次出使大唐的礼节非常郑重,还派出了执节使,带领使者团浩浩荡荡地奔赴大唐。大宝二年的六月,日本使者团队沿南路坐船到达了大唐的土地,在楚州盐城县登陆。
自从日本和大唐建立了友好关系之后,两国之间的来往就越来越频繁了,不但展开文化层次的交流,还开始了人才间的交流。如大家都知道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通过了唐朝的科举制考试,顺利考取了功名;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两国的贸易情况,日本对唐进行的贸易,因为性质的不同,有官商与私商之分,什么是官商呢?一般指遣唐使在出使大唐时进行的货物贩运,而不是指政府开办的商店,当时日本并不存在政府开办的商店。什么是私商呢?就是指民间私人同大唐进行的贩卖。日本对唐进行的贸易,因为形式的不同,还出现了遣唐使与国外商人贸易之分。随着两国之间的来往越来越频繁,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日本从大唐学到了很多东西,涵盖了建筑、生产、医学等等许多方面,日本当时仿照大唐建筑文化建造的建筑群至今仍然矗立在日本。日本当时仿照大唐建筑文化建造的寺庙,也矗立在如今的日本,从这些古建筑的设计上,依然能看到大唐文化的身影。这些建筑的存在,深深印证了当年唐日文化交流的频繁。汉唐时期东亚世界创立之时,由于大唐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使许多蛮夷民族开始服从中央政权的领导,有了向中央政权进一步靠近的向心力,此向心力具有强大的力量,推动了当时唐日的友好关系。日本正因为受到蓬勃发展唐朝文化的影响,其在七到九世纪期间,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文化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国号、东亚世界的地位、国际中的形象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汉唐期间超过千年的中日来往过程中,尤其在隋唐时期,日本政府非常渴望并热切地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如饥似渴地研究中国文化和国情。而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不屑了解日本的文化,更无暇了解日本的国情,这与当时日本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
3 结语
总之,中国和日本均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显然,中国的历史更为悠久。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朝历代中,中国与日本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十分密切。在汉朝时期,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建立起来,而进入唐朝中日的关系得到发展,且交流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本文中关于汉唐时期中日交往情况的介绍,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这一时期的中日交往关系,从而更好地以史为鉴,更为合理地处理今后的中日发展关系。
[1]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陈玉龙,杨通方,夏应元,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王仲殊.中日两国考古学·古代史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青木英利.先秦到唐初的中日古代交往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5]韩文哲.试论遣唐使与古代中日关系[D].延边大学,2010.
[6]王秀文.古代中日交往与日本文字的形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