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心的流散文化身份与文学书写

2018-03-07范宗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木心身份作家

范宗朔

(大连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44)

新世纪以来,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热点:流散现象以及伴随而来的流散文学。从词源上讲,流散原用来描述犹太人的大规模迁徙及居无定所。在当下文化语境下,流散多指由于民族、国家概念的日益不确定和民族文化身份的日益模糊,导致大规模的移民潮或人口迁徙的流散状态,当这些处于流散状态下的人从事文学创作时便形成流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就是流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主要来自于在东西方异质文化冲突下的作者书写了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张力。木心以其独特的中国书写和审美想象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1 木心其人

木心,1927 出生于浙江乌镇,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82 年移居纽约,在美国居住了二十四年,2006 年应邀返回乌镇定居,相较于其他流散作家或海外华人作家,木心在内地的接受较晚。直至2006年木心才在内地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近年来有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木心作品进行了解读,但鲜有学者从跨文化研究和身份认同的角度来解读木心作品中的对跨文化书写和身份定位等问题,本文基于多元文化语境,从流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以及伴随而来的跨文化写作两个维度来审视木心的文学创作与其文化身份之间的学理关系。

2 文化身份与文学书写

身份认同问题是流散作家笔下的核心问题。身居海外的华人,其身份常常是多重的,作为流散华人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往往反映出其文化身份,反过来从其文化身份透视其文学特质,也是鉴赏其文学的重要方法。可以说,多重的文化身份和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是海外流散作家创作的根源,木心作为华人作家,在美国居住生活了二十四年,其文化身份既具备流散的共性,但更有其突出的个性,在木心作品中体现为一种旅居者和对话者的身份思考,用其独有的方式理性地表达了对于祖国的乡愁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冷静判断。

2.1 作为旅行者的木心

“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说我是绍兴希腊人。”当有人问及木心与其他国族的流亡海外的作家的区别时,木心回应道,“若问我为何离开中国,那是散步散远了的意思,在纽约一住十年,说是流浪者也不像。” 可见,木心并不像大部分流散作家那样被迫在异国他乡流亡生活,而是始终作为一名 “带根”的流散作家愉快的在海外旅居生活,因为木心在家乡乌镇生活了二十年,对乌镇的一切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眷恋。木心的“根”正是对于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定和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追忆。换句话说,木心是为了美学为了求知而选择自我流散,他不似其他流散作家那样充满了痛苦与矛盾,而是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审视周遭的一切,从这个层面上讲,木心不像其他海外流散作家那样似一个流浪者,而更多的像一个旅行者,在世界各地行走,平静地俯瞰整个世界。

2.2 作为对话者的木心

除了似一个旅居西方多年的中国人外,在其身份定位上木心更似一个中西文化的对话者,中西文化在木心笔下得以交融和对话。正如陈丹青所言,“木心先生的书写背景始终伴随着这样一份名单:诗经、先秦诸子、屈原、司马迁、陶潜、嵇康、《世说新语》、唐人、宋人、当然还有曹侯 同志。西方这一块,大致有圣经、但丁、莎士比亚、孟德斯鸠、蒙田、巴斯卡、尼采、爱默生、 纪德、瓦莱里、兰姆……”双重的文化素养以及深厚的中西文学底蕴赋予了木心中西文化对话者的角色,也使他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中国文化作为木心的“精神原乡”深深植根于木心的思想内核之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感性思维的诗性特质的文化,它没有西方文化中那样强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正如木心所言:“中国曾经是个诗国,皇帝的诏令、臣子的奏章、喜庆贺词、哀丧挽联,都引用诗体,法官的判断、医师的处方、巫觋的神谕,无不出之于诗句……”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木心的文字始终带有一种“诗性”的特征,蕴含着诗的本质。但木心的文化浸润却不止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木心诸多作品中,亦可以看到他对西方世界与文化了解与把握。例如西方以理性、思辨为特征的文化特征在创作体例上影响了木心的选择。木心往往采用箴言式进行创作,这种文体得益于纪德、尼采等。木心曾言他受纪德影响很深,纪德的《人间食粮》是木心随身携带的重要书籍。受这种文体影响,木心散文中奇言警句极多,这些句子散发着木心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而这种理性思考,木心以警句的形式描绘出来,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思辨,而并非是感受的直接抒发。总之,作为对话者的木心在文学创作层面呈现为对中西方文化和文学旁征博引,相互佐证,蕴藉着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精粹。

3 结论

这两种文化身份在木心身上融铸出一种世界性思维,进行着世界性的写作,木心的很多作品反映出了全人类共同探寻的主题。在《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以现代的观点来看,《神曲》是立体的《离骚》,《离骚》是平面的《神曲》。”“凡一国正式或非正式的文艺复兴,都是浪漫的、人文的、重现实的、异端的。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是春秋战国,一是唐代,另一或可说是五四运动。”在木心看来,文学及人学,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必然体现了对于人性复杂性和共通性的描写,打通世界各国文学文化是木心的终极追求。在《仲夏开轩》中,木心曾这样表述:“所谓现代文化,第一要义是它的整体性,文化像风,风没有界限,也不需要中心,一有中心就成了旋风了……”木心的格局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他将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并进行打通,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为一种面向世界以及整个人类历史普适性的追寻。木心选择自我流散,他将世界和全人类作为观照审视的对象,而不同的文化和文学在木心眼中只是一个没有边界,相互通融的形而上的概念。可以说,身份与文化的认同成为木心理想的精神追求,也塑造了木心笔下对文化中国的审美想象以及怀乡诉求。

[1]汤梦颖.木心与比较文学——以木心口述《文学回忆录》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胡美馨. 在世界文化家园里心怀慈悲——略论木心的飞散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J].社会科学,2006

[4]李劼.木心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木心著.鱼丽之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木心著.温莎墓园日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木心身份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木心《从前慢》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那个写从前慢的木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