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2018-03-07邵一骏桂尚书
邵一骏,桂尚书
(宁波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24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了方向,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化的多元性也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背景,这一系列的变化不断为我们提出新的教育要求。笔者基于文化多元视角,探寻符合时代背景的教育模式,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多元文化时代的形成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世界文化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形成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国家之间的交往距离,与此同时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程度,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随着人类交往的不断深化,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那么这一多元文化时代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经济的全球化为多元文化时代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将是大势所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受经济、政治的共同影响,因此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但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并不是要求文化发展的趋同,而是要提倡各种文化发挥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促进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个国家之间、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就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时代。
(二)文化的多样性为多元文化时代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文化的发展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也将不会产生。在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形成了符合这个时代发展进步的主流文化,多元文化的发展促进着每一个时代的新陈代谢;相反的,如果文化不具有多样性,那么人类文化将变成统一的,那么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将无法相互借鉴与交流,将无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因此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趋势。
(三)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符合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在刚刚召开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17文化的发展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助力。只有各种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盛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现状、成因及特点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仍以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为主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也得以碰撞融合,多元的文化思潮便在这种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中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
(一)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现状
多元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倾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理想信念的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弱化导致了他们政治信仰的不坚定,进而使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出现漠不关心的情况。其次是价值评判标准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的是非曲直评判标准。当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出现了“知行不一”的现象,功利化、自我化等现象突出,责任意识较为淡薄,甚至出现了“存在即合理”的错误道德认知。最后是自我意识较强。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责任感。大学生将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最终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大学生融入集体生活,久而久之就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慢慢地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因缺少交流而变得冷漠,逐渐地形成了冷漠化的价值观,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形成过分自我关注的价值观。
(二)大学生多元价值观成因
王希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一文中指出,多元文化“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4]。就社会发展规律而言,当代大学生适逢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转型期,接受多元文化,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也成为历史的必然。近些年,国内高校的教育模式也逐步走向开放,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允许不同新思想在校园里孕育和生长,与此同时,网络、传媒等媒介空间恰好为这些思潮的交流传递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除了上述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认知是多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原因。[5]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无疑是从一个封闭的书本环境进入到一个基本开放的教育环境,渴望接受所有的新事物,追赶他们认为的“潮流”,加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极易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念。
(三)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特点
受多元文化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有其自身特点:首先,多元性特点。多元性并不代表无序性,而是涵盖了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点。我国是一个民主政治国家,从不主张只有一种声音,而是给予每个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大学生主体由于专业、爱好、性格不同,自然会对价值取向有不同的追求。同样的,大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尤为突出的如网络与现实环境中,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极易产生双重或多重的价值取向。其次,功利性特点。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是: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与短期行为、个人本位主义与极端利己主义、世俗化与物欲横流、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6]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看重毕业后的经济收入,名利心日益加重,自然在选择价值取向时,用经济指标代替价值指标。最后,从众性特点。大学生群体普遍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喜欢追随“潮流”,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偏颇。例如,近年来大学生“从政热”,考公务员的热浪一波又一波地袭来,不论专业是否相关、性格是否合适,都一窝蜂地想要跻身公务员队伍,因此而产生的“争相入党”等行为也就无关个人信仰。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大学生经常会根据不同的新事物去追随不同的潮流,盲目跟随身边人,人云亦云,极难找到真正主流的价值观。
三、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意义与挑战
(一)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而变得更加多元,随之而来的是个性化的出现、思维的活跃以及行动的多元化,因此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多元文化成为一种文化潮流趋势,它不仅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渗透提供了机会。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潮变得多元化,导致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那么如何在该背景下凸显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发扬民族文化自身的优势,进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这是我们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帮助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时,在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产生碰撞的过程中,不轻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进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是帮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境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上成熟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这个阶段具有多元性、从众性等特点,同时,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由于自身的心理和思想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再加上社会实践经验缺乏,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充满了矛盾与困惑。“他们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个人实惠和注重物质利益;虽憎恨贪婪与不道德,却宽容自己的放纵;既倾向于自立自强,又对依赖、依傍怀有不舍。既痛斥腐败现象,又对扭转这种现象没有信心,产生困惑,有时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甚至运用腐败手段,随波逐流。”[7]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迫切地需要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树立核心的价值观。
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群体,这一时期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将要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可塑性较强,如果我们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到每一位大学生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挑战
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多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特点鲜明,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笔者将根据以上特点分析利弊,发现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有利因素,尽可能减少不利影响,以便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1.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对立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提出以来,很多人将“核心”理解为“唯一”,误解了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最初的核心价值内容包括:判断善恶的标准;群体的认同;对目标的追求和愿景;共同的境界。所谓“核心”,即指关键的理念,并非“唯一”“全部”的理念。我们鼓励大学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但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来看,大学生主体往往把核心价值观看成传统的、落后的价值观,甚至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观产生怀疑,盲目追求金钱、地位、权利,或安逸、轻松、享乐,逐渐淡漠理想和信仰的概念。把本该相融的价值观念放在对立的位置,形成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对立的局面。
2.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
传统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多把自己看成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无限放大个体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缺乏集体观念,把个体的奋斗和自我价值实现作为唯一的目标,忽略为他人奉献的精神。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从政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因为薪资保证、工作安逸、社会地位高等方面的原因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而极少考虑到为人民服务、追求公平正义、实现民主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务。若长期如此,极易滋生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3.道德需求与利益需求的矛盾
崇尚道德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道德的需要,最大的价值就是道德价值。”[8]303改革开放以来,功利性、实用性、利益最大化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衡量个体利益的准绳,为了达到经济目的,经济主体经常不惜违背道德指标。当代大学生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虽然受到的教育使他们对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由于大多数人认为相较于法律法规,道德的约束力有限,往往出现与道德认知相背离的行为,是非观念淡薄,公德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道德修养。
4.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差异
多元文化的渗入,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独立,价值选择也出现了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有关调查表明,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示不在乎甚至不认同,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理论也表示怀疑。究其原因,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贪污腐败、官商勾结、权大于法等等背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象,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接受的理论尚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便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对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丧失了信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更是置若罔闻。[9]
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在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对来自多元文化的冲突与挑战时,正确地把握好多元文化价值形态下的多重矛盾,科学分析,正确对待,准确研判,坚定行动,牢固树立团结奋斗的思想。
四、多元文化视域下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给大学生主体的价值选择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应正确理解这种冲击和影响,探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新路径。
(一)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作用
思政理论课仍然是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校,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较突出,不同民族或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条件、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价值认知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思政理论课恰好搭建了一个合适的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范和引导。然而,现在的思政理论课仍旧存在刻板说教、缺乏活力、氛围严肃等问题,使得部分学生缺少兴趣。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学生的认知需求,联系实际,增强教学趣味和感召力,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性。
(二)认真抓好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队伍建设
辅导员和思政专业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在第一课堂环节和广泛的第二课堂环节,都需要思政主力军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大学生都是可塑的对象,而高校中最能影响和引领他们价值观的,除了专业教师,就是辅导员,因此抓好辅导员和思政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成败。多元文化环境下,保持辅导员和思政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成长性和专业性尤为重要,通过老教师“传帮带”、定期业务培训、职称职务晋升和基本业务素养考核,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队伍。
(三)把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最易接受也是最直接的信息传递领域,无疑可以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其凝聚力强,克服了思政理论课僵化呆板的教育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林林总总的校园文化中,虽然绝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不乏低俗的校园文化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必须遏制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弘扬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辅助手段,要通过学生组织的先进性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性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也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给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把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类证书作为短期的首要目标,认为实践活动浪费时间,忽视其重要性。同时,实践活动不能随时随地进行,开展频率不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学习上,应该深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落细、落小、落实,探索学会用身边的小事情,反映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我们需要变革实践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加实践活动频率,争取随时随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构建慕课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平台
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主流媒介,在大学校园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大学生在网络上的知识获取率已远超过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介,积极占领网络思政引领的制高点,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播我们的教育内容。慕课自兴起以来,以其网络性、互动性迅速席卷教育界,并开始颠覆传统的教育方式。思政教育应主动适应这一改变,推动思政教育与慕课更好地融合,而不是靠单纯的课堂讲授。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知识化、抽象化的知识条目缺乏与学生情感上的真正交流,思政教育的课堂缺少情感的交流,人格的养成,成为简单的知识训练场。而慕课教育以其网络特性,可以在授课的同时,与无限广阔空间中的受众展开切实交流、互动,通过对慕课思政教育平台的认真谋划,可以将整个教育过程转化为一个完整生命体的人格养成历程,改变很多思政教育软弱无力的现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探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显得极为迫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结合世界变化趋势和国家发展状况,及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做出正确的引导。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更不会在短期之内消失,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影响,不断寻找新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以多元的形式满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需求,探索构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7-08-10].http://cpc.people.com.cn/.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1-19) [2017-08-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c_123967017_3.htm.
[4]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2):44-50.
[5] 肖杰.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J].现代交际,2017(2):118-124.
[6] 陈刚.文化转型时期的价值关怀[J].南京社会科学,1995(2):1-11.
[7] 张国艳.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 戴茂堂,江畅.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9] 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