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策略探讨
2018-03-07王奎群
王 奎 群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和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必须思想过硬、素质高、能力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目前,辅导员专业化尚未有一个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其内涵有多种阐述,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内涵包括:明确的职业定位,科学的队伍结构,专业的职业素养,规范的管理队伍。[1]10-12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对辅导员专业化内涵加以分析:就群体而言,“专业化”具体是指高校通过对辅导员的严格选拔和专业训练,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就个体而言,“专业化”指辅导员个体的专业性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2]参照以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内涵表现为五个“具有”。
(一)具有严格的任职条件
一种专业能够区别于另一种专业,在于它们有各自严格的任职条件。专业是指某一社会群体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以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为内容,以科学与规范的专业标准为要求,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活动。[3]150因此,辅导员岗位要求从业者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从而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目前,一些高校对辅导员,特别是专职辅导员的政治条件、学历及专业背景都有较高要求,招聘辅导员时尽可能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专业以及和所带学生专业相近的硕士毕业生中选拔。这是应该坚持和倡导的方向。
(二)具有明确的职责范围
任何职业、岗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能,其职责有一定的范围,辅导员岗位也不例外。当前,有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生的所有问题也往往要归责于辅导员。如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等,这是诸多内外因素导致的,不能一味地指责辅导员工作不到位。事实上,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辅导员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显然,制约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因素中,辅导员职责泛化已经成为一个至关紧要的因素。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就必须要有明确的职责范围。
(三)具有健全的考评机制
长期以来,对辅导员的工作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考评机制。有的学校尽管成立了考核评议小组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年度考核,但有些成员并不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和性质特点,对考核工作难以准确把握,只能凭印象对辅导员考核。有的学校尽管对辅导员考核采用量化的办法,但将所有考核内容一概量化,也存在问题。因为辅导员的不少工作很难进行量化,如一个人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很难用参加过多少次政治学习、组织过多少次班会加以评定。还有的学校为了回避矛盾,辅导员评优往往是轮着来,只要所带的学生一年中没有发生大的不安全事件,就有可能评优。这样极容易挫伤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对辅导员队伍需要建立规范、科学、公正的考评机制。
(四)具有科学的发展体系
一个专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它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辅导员在发展中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如:在发展路径上,走行政职务之路还是走专业技术职务之路的选择;在知识技能构建上,构建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还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的选择;在工作考核上,按照学校对辅导员的量化考核工作还是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行引导教育的选择。然而,对待辅导员工作,不少高校往往在实际的操作体系上没有为辅导员提供应有的发展空间,表现为工资待遇偏低、职务晋升困难、职称评审边缘化等。专业课教师比较容易获得的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进修等发展机会,往往与辅导员无缘。日常从事着漫无边际的琐碎工作,也使辅导员无暇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充电”。辅导员队伍之所以不稳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太小,缺乏科学的发展体系。
(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
一个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包括两部分: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和为这一专业的知识。[4]前者指从事该专业实践的核心知识,后者指从事该专业的辅助知识。高校辅导员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的日常管理,辅导员必须精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掌握演讲、写作、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有学者指出: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知识、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四个方面相互协调,构成了辅导员的知识体系。辅导员只有系统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形成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最突出的表现,也是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的核心因素。
二、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低职称化明显。[5]13和专业课教师相比,辅导员无论是从学历、职称,还是从收入、发展前景看,都属于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作不专业
对于辅导员来说,凡是与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有关的事务,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决定了这一岗位不同于高校的其他岗位。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人是很难胜任这一岗位的。然而,目前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入口无严格的专业任职条件,以致不少高校辅导员入职前没有系统地学习与这一岗位有关的知识。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去甚远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往往缺少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知识,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不足,缺乏德育工作的经验,很容易以行政管理代替教育。
(二)工作任务重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于2017年10月开始施行。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6]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配备还达不到这个比例。笔者到陕西几所高校调研,结果表明,辅导员不仅管理的学生数量超标,而且工作非常烦琐。他们除了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之外,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等部门布置的与学生有关的活动都要辅导员参与,事无巨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任何事情,几乎都要辅导员来做。不少高校规定,辅导员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等候处理学生问题。
(三)工作压力大
如今,高校辅导员教育的对象大多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考虑问题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抗挫能力较差;再加上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家庭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学业任务繁重,面临就业等诸多原因,导致高校学生心理上有困难、学习上有困难、经济上有困难的“三难”学生数量增加。不少辅导员面对这些“三难”学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调查表明:对于学生旷课、通宵上网等行为,38.5%的辅导员表示“没有信心能有效地加以教育引导,51.1%的辅导员表示为难”。[7]264一名专职辅导员往往带二三百名学生,即使再敬业,也难免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学生只要出了问题,事件责任首先就落在辅导员身上。有学者调查后指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偏高,其中最高的是工作强度。[8]
(四)队伍不稳定
由于从事的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有的辅导员甚至荒废了自己的专业,尤其是看到有的专业教师职称职务晋升,有的申请到了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而自己却终日被琐碎的事务困扰,极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此外,辅导员在评职晋升方面也往往处于劣势。由于辅导员很难获得科研项目,而辅导员的职称评审目前还是按照专业教师系列进行评审,这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审很不利。加之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原因,导致许多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学者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64%的在职辅导员将辅导员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跳板;有13%的辅导员是被动地选择了这一职业;选择“很喜欢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则多为兼职辅导员。[7]这样,辅导员队伍中不断有新手加入,又不断地流失,使辅导员队伍陷入“加入—流失—再加入”的恶性循环。
工作不专业、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和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已经成为许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走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道路,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务之急是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高校对辅导员这一岗位需要设立任职条件,确定专业身份,明确职责范围,健全考评机制,完善发展制度,提升专业素质。
(一)设立任职条件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6]根据教育部对辅导员工作的这一定位,高校辅导员任职条件至少应包括: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符合高校教师任职条件;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热爱学生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开展选聘辅导员的工作,必须坚持“严进”的原则。根据辅导员任职基本条件要求和实际岗位需要,只有辅导员的职业入口有严格的门槛限制,才有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二)确定专业身份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把辅导员确定为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辅导员的重要地位,明确辅导员的专业身份。辅导员不是“人人皆可担当”的工作角色,只有那些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教师才有资格担任。不仅要认识到位,而且要政策到位、制度到位,形成一整套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相配套的政策,使辅导员成为高校人人羡慕的岗位,成为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颁布各高校有关部门认真学习,真正贯彻执行。根据辅导员工作时间的长短、完成任务的多少、成绩的大小等建立一套多维度的辅导员专业级别评定标准,全面评价辅导员专业发展状况,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明确职责范围
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有研究者指出:辅导员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相关的学生工作。[9]21根据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职责主要为九个方面: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6]
辅导员自身要认清职责,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九个方面,要认识到组织学生听报告,参加辩论赛、参与社会实践等只是一种载体。作为学校的决策者、政策的制定者,要完善相关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理顺辅导员与保卫处、宿管站等部门的关系,尽可能减少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内容。这样,辅导员就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生宿舍、课堂,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成才教育;也有时间读书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四)健全考评机制
为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对辅导员的考评原则、体系、内容、方法等要科学规范。在考评原则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在考评体系上,要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考核指标,重点考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承担的具体工作、工作的效果、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等。在考评内容上,要按照岗位职责进行,考核辅导员的德、能、勤、绩,重点考核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效果。在考评方法上,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考核指标,通过自评、学生评、学院评、辅导员互评多个维度,全方位进行评价。
考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辅导员本人,辅导员对结果如有异议,可向学院申请复议。考评结果要和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前途挂钩,如奖惩、晋升、考核等。优秀者予以表彰宣传学习;不合格者给予警告批评,并帮助其发展。
(五)完善发展制度
辅导员的发展包括专业发展和职务发展。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是指辅导员通过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娴熟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以达到专业知识提升和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3]151辅导员的职务发展是指高校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个性、特点等,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
辅导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擅长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在辅导员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与管理学生得心应手;第二类擅长其他方面,在辅导员岗位上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与管理学生力不从心。这两类辅导员,在职业发展规划上应有所区别。对于第一类,应为他们积极搭建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完善从辅导员队伍中培养、选拔管理干部的制度。要从培养后备干部的高度,拟定辅导员的发展路径。除了培养后备干部,高校还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对于第二类,要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转向后勤、教学等岗位的制度。如对擅长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辅导员,让他们参与适量的教学工作,进修相关专业课程,配备专业导师等,条件成熟后转为教师岗。
(六)提升专业素质
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作为专业人才的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知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当前,不少辅导员的素质与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就务必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辅导员的自我教育是其专业发展的内在途径。[3]152自我教育是辅导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辅导员自身有目的、有计划地丰富自我知识体系、提升工作技能与认知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辅导员的自我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善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由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知识;二是要善于进行理论学习,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既需要自身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加大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有学者指出:“专业培训是辅导员专业化的孵化器。”[10]有学者调查发现:91.9%的辅导员希望参加相关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81.6%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更为专业的知识储备。[7]264辅导员培训既是知识技能的培训,又是学历学位的提升,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展。在培训内容上,首先要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了高校辅导员的面前,辅导员必须有高深的理论素养。其次,要培训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的形式、策略等。在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如对新任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岗前业务培训;对在职辅导员进行工作理论和业务知识的日常培训;针对学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等。
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形势所需,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既需要辅导员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校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制度到位。
[1] 贾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
[2] 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与路径的理论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20-23.
[3] 李忠军.高校辅导员主体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2000(5):30-38.
[5] 白永生,张雷.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6]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2017-10-15].http://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7] 李映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8] 毕坤鹏.高校辅导员压力源及其管理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3(7):81-84.
[9] 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10] 王彬.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主体性的反思与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3(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