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代语境中解读实践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客体主观哲学

陈 萍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556000)

在当代,我们经常会频繁地提到“实践”,甚至有些人正在“实践”,而不知道自己是在“实践”;可能还有一些人没有做“实践”,他自己认为是在“实践。”到底怎样的活动才是“实践”, 可能很多人很懵懂,这样不利于他们真正去实践。在现代语境中,我们也高度频繁地使用“实践”,到底“实践”是怎么一回事,在这里,我们从哲学的视域来解读“实践”及其系列重要的问题。首先,要理解实践的含义;其次,要掌握实践有哪些基本要素,还有实践的基本形式;再次要了解实践的有哪些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环节,实践的重大作用;最后,我们一定要理解并掌握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了解领悟了实践含义、要素、形式、环节等之后, 就会明白人类的怎样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是实践。

1 关于实践的几个重要系列问题

在现代语境中,我们经常频繁地提到实践,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实践有他自己的见解,但是,没有真正领悟实践。从哲学的视域去解读,可能对他们有所启示,毕竟实践也是哲学术语,这样就从专业的角度来阐释现代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1.1 实践的含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定义一般是这样表述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从实践的定义表述中我们找到两个关键词,一是“能动地”,二是“物质世界”。要想理解实践的定义,我们必须理解这两个哲学术语及与其紧密联系的哲学术语。首先,我们要理解“物质”这一哲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物质”了。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一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俄国继承者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物质范畴其实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质及其基础的最高概括和抽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与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相对应的概念,它就是“意识”,我们需要理解它,这样才能明白实践的定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般这样来表述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并且依赖于人脑这种无比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通常,从本质上看,意识一定是物质世界在人的脑中的主观映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物质的东西而已。”[2]这是马克思本人的话,它表明:“意识他所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意识是知识、情感、意志三者的的统一。我们了解“意识”的概念,这是为理解“能动地”这一词打下基础。“能动地”指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称作“自觉能动性”。能动性属于意识范畴,在实践活动中,人的目的性、创造性、自主性,就是属于自觉能动性。通过以上对实践定义中关键词及其相关联的哲学名词的阐释,我们已经领会实践的定义了吧。

在对实践定义的阐释过程中,我们会频繁用到“客观”与“主观”,“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哲学术语,再接下来对实践的要素、特征、环节、作用等的解读时也需要这些哲学术语,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哲学术语的含义。物质的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改变的;主观的就是有意识的,可以以人的意识为改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认为:“客观世界,就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就是人(世界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活动的,总和。”从内容上来分,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就分成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这两个部分。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指人的意识的、观念的世界,就是指人的大脑反映、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界是抽象的世界,需要介质表达出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观世界不仅仅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还包括意识活动过程中,它所创造的所有观念,即是意识活动的成果。”由此可知,实践活动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就是指的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通俗的说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1.2 实践的要素问题

我们可以想到,作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首先,一定要有实践的主体;其次,实践的客体;再次,还有要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这就引出了实践的要素问题,所谓要素是一事物能够成为该事物不可或缺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活动一定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的中介。”就是说实践要具有三个要素。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实践的三个要素的含义,是这样的“所谓主体,就是指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们。所谓客体,就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其实,主体与客体,这两个哲学范畴,是从人的活动的视角去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关于实践的中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是这样表述的指“实践活动中,人们所运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方法,及其人们所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与方法,就是实践的中介。”在实践活动中是中介把实践活动的“两极”,即主体与客体现实地连接起来,形成主体与客体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的活动,如果缺少实践活动的三个要素任一要素,此活动,就不是真正的实践活动。

1.3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科学实践。”这是从实践活动的对象与特征来划分的。所谓生产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表述的:“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就是生产实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质生产活动。”由此可见,生产实践活动主要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实践活动毫无疑问的是人类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的实践形式,理应是生产实践。所谓社会交往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是这样表述的:“它是指调整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主要反映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的实践关系紧密相连:“生产实践决定社会交往的实践;社会交往的实践反映生产实践,并且制约生产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实践,不但是指人们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而且还指以科学创新为内容的实践活动。”科学实践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实践的作用是无限巨大的。

实践活动形式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医疗卫生活动、体育活动,各种服务行业的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形式都与社会交往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及科学实践活动三种基本实践活动形式相联系。这些实践活动形式是构成我们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整体不可或缺的方面。

可见, 人们的实践活动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社会交往的实践、科学实践,教育活动、文艺活动、医疗卫生活动、服务活动等等。

1.4 实践的三大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三大方面基本特征,一是,客观物质性;二是,自觉能动性;三是,社会历史性。”我们从实践的定义就能够分析出实践的三大基本特征。首先,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我们是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中介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分析出来的。其次,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是从实践的主体(人)来分析的,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有意图、目的的活动,同时也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施加到客观对象的活动。再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简单的认为“就是指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的实践活动。”通俗地说,实践具有历史继承性,我们能够从实践的中介,其中的生产工具的历史演变轨迹来分析证明。

1.5 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要具有实践的运行机制,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在一定时间特定的空间处在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实践的运行机制逻辑地分为实践目的的提出、手段的运用、实践的结果三个基本环节。具备这三个环节,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才算结束。

1.6 实践的重大作用

实践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依然从哲学的视域来阐述。这里说的实践的作用的实践是指一般的实践,是从各种实践形式中抽离出来的抽象概念。“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因此具有世界观意义。”[3]“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即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4]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何以可能?从哲学的视域来解答,就是通过实践得以实现的。即是说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实践是构成人的存在方式。

稍微知道一些哲学知识的人可能知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其实,实践就是人的特有的运动,其它事物不具有的活动。人处在实践活动中,这一独一无二运动方式中就体现了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实践的作用,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脑受损伤的昏迷不醒的“植物”人还是人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植物”人只有生理运动,不能做社会运动,既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能体现人的本质属性,所以,可以说“植物”人不是“社会”人。

每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都有它自己的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实践很重要,懂得再多理论,如果自己不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去实践的话,理论不可能变为现实的。 接下来,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实践与理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2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最后,我们谈谈与实践相对的又是紧密相联系的一个哲学名词,大家可能猜到了,它就是理论。简单地说理论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属于意识的。理论的载体或者说介质,主要是人的语言、符号和文字。人的理论从哪里来?答案是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理论,科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此种关系形成的哲学的又是逻辑的根据就是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还有一层关系:实践是检验理论(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全部认识活动(认识活动之后,会有理论的产生)的基础与出发点,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认识基础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第一个原因,实践是认识(理论)的来源。从哲学的视域来分析,那是因为,一是,认识(理论)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二是,实践为认识(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并且把这种可能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第二个原因,实践是认识(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那是因为,一是实践推动认识(理论)向前发展;二是,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与其实现的必要性;三是,实践历史地促进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不间断发展,并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实践与认识之间还有这样的层进关系:第一、实践是人的认识目的;第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俗地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像一个螺旋上升的圆圈:从实践到理论,从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理论再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本文,从哲学专业的视域,在现代语境来解读实践的系列问题,以期民族职业院校的大一学生,理解领悟实践的系列问题,更好地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1] 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8卷,[M] .1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112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4]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5版,88---8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猜你喜欢

客体主观哲学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菱的哲学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