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相遇
——浅谈中国写意油画

2018-03-07汪娇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底色陈老师作画

汪娇绮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1 风景油画中的东西结合“写意油画”

近年来油画的发展历经了许多变化,使中国现当代的油画换上了东方特色的新装。油画是西方文化东引带来的,外来文化被接受总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由完全模仿到新方向的探索,当代中国油画已达到后者这一层面。

本文旨在分析在中国现当代背景下东西方新老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创新与发展,分析和研究中国当代写意风景油画中“章法”的表现与“情感”的传达。本文将以中国现当代风景油画家的优秀作品为范例,通过解读其优秀作品中“图像学”的表现与应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初步探索中国当代风景写意油画及其传达出的意境与气韵,以及立于世界油画之林中展现出的独特地位与魅力。

西方绘画理论向来擅长“量化”,对细节的把握精密尽微、一目了然。“量化”的表述纵然通俗易懂,但也有其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过分严密的“量化”容易束缚人们的思维。因此在引入西方绘画文明的同时,结合古老的东方传统绘画精神便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这种思维局限。中华文化的精神具有独特的逻辑特点:对世间万物,不硬性锁定于公式定义,不孤注一掷于表层形式,不锱铢计较于是非对错。它更重视任何个人的体悟、意得、心照,追求一种似是而非的境界。其中“写意性”便颇得个中要义,可以说它是中国写意风景油画创作的“魂”,它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艺术审美,展现了绘画中东西融合的成果,巧妙地将西方绘画文化“民族化”、“本土化”。研究“写意性”要从绘画中的具体表现着手,具体表现为思想表达和形式表达。研究形式表达单从视觉画面效果的外在形式出发即可,以画面的构图为基本框架,从空间、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写意性表现进行分析;而研究思想表达则应从以下两个特点着手:客观抽象性和主观情感性。而其中主观化、个性化是中国写意风景油画的基本特征,且逐渐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糅合,并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之上发展创新。

风景油画的“写意性”,创造了一种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审美情感,在传统艺术的奠基下,人们的艺术审美又顺应时代的更替不断地变化着,对外来文化审美差异性的兼容并蓄,对传统民族艺术审美的创新与突破。这种变化也催生了中国风景油画“写意性”发展的必然。

现当代中国写意风景油画兼并西方表现主义注重艺术家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重视主观情感的传达表现,强调画面情感的抒发与表现力,又传承了中国文人画一贯的亲信淡雅的诗意。

2 田园歌者陈和西的写意油画与底色作画

西方艺术美学和思潮对当代中国油画家创作逐步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同时许多画家也开始对传统的艺术审美和技法语言进行探索,陈和西老师颇具个性化与表现性的底色作画就是其中的典型。

陈和西老师的底色作画是指制作一定程度上随机产生的有色底子,并在上面作画的一种绘画方式。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就有底色作画,底色的作用主要便于画家对画面整体色调统一的把握。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技法与志、意不能分开而论。前文提到过,研究“写意性”要从绘画中的思想表达和形式表达着手,因此对底色作画的探究应从这两方面来看。借助技法语言的表现,画家可以更加深刻地展现精神情感层面的内涵。技法语言在塑造物象时,正饱含了创作者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当我们解读作品的技法语言时,还应重点剖析画面形式语言背后的创作情感等因素。

就陈和西老师的底色绘画而言,其独具一格的绘画语言往往既能充分地表达画家的情感,又能符合观众的审美。看过陈老师作画的人会发现,在起稿阶段,陈老师总会花费很长时间观察自然对象以及做好的底子,在下笔前想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效果可以说已经‘成竹在胸’。陈和西的作品中的每一处景致都充满灵性,每一位观者似乎都能亲历他眼中那潺潺的流水、那徐徐的微风、那和煦的阳光。他的作品之所以动人,不仅是因为画面上所呈现的技法,更重要的是画家在发现美、表达美的过程中散发出的情感和热忱。

以下我们将从几个方面简单探索陈和西老师的风景油画作品:

1)笔法:

见过陈老师作品的人都能直观感受的陈老师画面的意境与中国画有着微妙的关联。陈老师在油画创作时的用笔和中国书法及写意国画中的用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中的“笔”和“墨”,和油画中的笔触、肌理、光泽等,是使形状、色彩存在并增辉添香的实际落足点。中国绘画艺术的“笔”“墨”,不止作用于表层描摹技巧的表面,其效能还深及画面全局意境的营造。在中国人看来,“笔”“墨”是作画人生命体悟的宣泄传达,是感情意志的外化、物化、可视化。

2)构图:

陈老师的作品多正方形构图,沉稳大方,宁静古典,这与他从中国画中领会到的“章法”密不可分。章法的经营,能带引读画人深入至情感、意志,乃至气、韵的层面。章法便成为形状、色彩与更深层次中的情、志、气、韵之间的串联点,近中远景的安排,景物的布局,点线面的穿插使得画面妙趣横生。

3)色彩: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老师的底色作画索也是对色彩体系的探索。西方油画形成的色彩体系侧重于挖掘色彩的表现力,中国传统绘画中对色的认知则更注重发扬墨色所呈现出的意味。陈和西的底色制作受到强烈的西方色彩表现的影响,又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基础之上,因而,他注重表现底色的“韵”。

4)情感:

古人写诗书胸中意气,也通过作画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个人意趣。在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各种形式传达出来的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才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那么在绘画中如何品评其是否具备一定的“精神”呢?大概是一幅画所呈现出的意境和作者透露出的主观情感吧。

在陈和西老师的作品中,最抓人眼球的不是笔法、构图、色彩等,而是一股若隐若现的气韵、雅俗共赏的意境所传达出来的朴实悠然的感情,是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最打动人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思索如何西方油画进行“民族化”,与东方艺术融合创新似乎是一条可行的“蹊径”。

3 发现东方

北大教授王岳川提出“发现东方”的问题,我们将发现东方理解为辩证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之精髓,去其糟粕,建立中国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之稳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随着19世纪末兴起的“西学东渐”潮流,西方的许多文化涌入东方,在广泛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许多画家也开始思考文化的转变与融合之路,如何改良自身拥有的文化,如何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为我们所用,于是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中国画家开始思考如何将动画绘画推向世界舞台。20世纪初期,涌现了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开始研究油画的东西融合这一条路,并取得一定建树,尤其20世纪中期,赵无极将东西融合的研究成果——不同于西方传统油画的具有东西方色彩的东方式抽象画带上了巴黎画坛,为后来中国绘画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20世纪末,吴冠中承袭了林风眠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颇具中国写意画特色的“水墨”风景油画。当前,陈和西先生所研究的写意风景油画无疑又为油画的“东方主义”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与创新,文化不可能在虚无中生根发芽,必须埋在蕴含丰富养料的土壤里,才能结出果实,但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绘画亦是如此。

[1] 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 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409.

[2] 陈和西.陈和西风景油画作品集[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底色陈老师作画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永恒的底色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小陈老师来上课
指纹来作画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