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讨

2018-03-07李建嵘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创新性普及创造性

李建嵘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有鲜明的价值观念,要顺应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增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意蕴体现在了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上。

1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蕴涵

1.1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哲学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哲学内涵是在转化中将新旧文化中矛盾的双方相统一。在转化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内容结合时代发展情况进行改造创新。同时要根据社会现实情况出发,对传统文化中具有价值的内容转化为新的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时代下的新型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

1.2 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蕴涵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哲学蕴含是通过创新,打破旧文化和新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过程,提升文化的价值,以创新为价值衡量标准,将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有机融合,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断追求。在文化传统的继承中保持发展趋势,文化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新旧文化融合创新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新鲜血液。

2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统一

传统的文化不代表都是陈旧的、跟不上主流的,其中蕴含和凝聚着中华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在现代文化的发展潮流中要取其精华,对其中优秀的基因进行创新和传承。新老文化融合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

2.2 坚持主动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主导地位的文化形式和发展体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文化多样性,并坚持主动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性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是由历史、人民和文化的多重选择。

2.3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的不同,民族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民族自身的思维、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受到地域和民族特性的严重影响,并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随着世界各国和本国各民族越来越频繁和深入的交流,文明成果和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传播,在不断排斥、接受、融合等过程中,民族文化不断向世界文化转移。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被外民族所吸收和应用、习近平曾指出“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和他国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文明互鉴,从本国实际出发,吸收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以民族性融入世界性,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速度。

3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加强国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化作用

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家庭和国家三个方面的教化,通过国民教育教化培养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信仰和信念等,通过树立家规、家训等家庭教育培养人民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感。通过社会教育提升社会风气,社会教育中大力推广宣传好人好事,让榜样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和谐。

3.2 加强宣传普及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共同使命和责任,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要加强宣传和文化教育普及,提升整体国民文化素养。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提出完善的宣传普及内容。其次是宣传普及的方式方法。宣传普及的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通过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普及,带动和引导当代人民汲取净化,提升社会公德心、提升公民职业道德、提高社会文明建设。宣传普及推广中,不仅仅注重的表面的宽度、广度更要注重普及宣传的深度。普及的目的是深化教育,不能只做表面工作。在推广过程中,要根绝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通过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蕴含大大的道理的方式,结合墙体广告,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媒体作为载体,将中华优秀文化宣传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3.3 创新文化话语体系

文化都有各自的话语系统。受时代发展局势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必然受到当代文化的话语冲击,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要适应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语境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就要创新文化话语体系。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要实现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文化话语体系要结合新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充分利用具有高效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新型互联网和手机等平台完善文化话语体系。

3.4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在中国文化的创造和创新中,人民群众都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人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发展中,人民群众是主角。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始至终都把人民群众作为首要因素,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接受和采纳多种形式的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面貌、新的气息、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在人民群众中还应发掘人民群众中的文化人才,所谓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应该培养尖端人才,加强人才工程建设,给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文化软实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指导方针,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统一融合,与世界多元化文化协调发展,在不断的创造和创新中保持长久生命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1] 王鹤岩,徐福祥.民族认同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28-30.

[2] 万光侠.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视[J] .东岳论丛,2017,38(09):27-34.

[3] 李旻,张允熠.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5):35-42.

[4] 鞠忠美.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 .理论学刊,2017(04):155-160.

猜你喜欢

创新性普及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