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追逐之殇
——探析《追风筝的人》
2018-03-07隋丹婷李凤红
隋丹婷,李凤红
(江西服装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江西南昌 330201)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因生他而死于难产;爸爸(阿米尔称自己的父亲为爸爸)是成功的地毯商人,可算是喀布尔首屈一指的商贾。阿米尔的生活可谓是衣食无忧,从小还有仆人哈桑的陪伴。哈桑表面上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实际上是爸爸同阿里的妻子所生的私生子,而这一事实也是在爸爸死后阿米尔才得知的,但对于哈桑而言却是终生的秘密。
这部作品是以阿富汗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为主线,同时呈现了友谊、背叛、罪恶及救赎等多样化主题。在作品中,风筝除了是一种玩物外,既象征着亲情、爱情、友情,又象征着正直、诚实和善良。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隐形的“风筝”;除哈桑追逐的“风筝”外,主人公阿米尔以及阿米尔爸爸的心中追逐着自己的“风筝”。
1 爸爸追逐的期许与补偿
尽管爸爸认为阿米尔软弱无能,不像自己,甚至还怀疑是否亲生,但爸爸还是创造机会,让阿米尔变得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样。他替阿米尔报名参加了足球队,欲把他变成足球迷,后来又带着他去看比武竞赛,然而阿米尔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爸爸虽然逐渐意识到了这些努力的徒劳,但是仍没有放弃对阿米尔的期许。逃亡到美国生活时,他努力做事维持生计,供阿米尔读书,希望阿米尔能够变得优秀。爸爸在阿米尔身上所追逐的“风筝”就是那份永不放弃的期许。
爸爸对另一个儿子哈桑却充满了愧疚。为了维护名誉和声望,直到去世也未将哈桑的身份公之于众,爸爸从内心深处并没有公布阿桑身世的一丝意愿。也正因此,当哈桑一家还在当佣人时,爸爸尽量对哈桑进行“爱”的补偿。爸爸雇佣阿米尔的奶妈给哈桑哺乳,经常叫他“亲爱的”,每年都会记得他的生日并准备好礼物,特地请来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疗兔唇,甚至原谅他自己最憎恨的盗窃行为。为什么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如此不同?只因爸爸补偿着对哈桑的爱和愧疚。
2 哈桑追逐的忠诚与执着
哈桑虽是仆人、地位低下,但他的内心却像玉一样纯洁无瑕,始终保持着对阿米尔的忠诚,即便是被枪杀的那一刻。
哈桑甘愿替阿米尔承担过错。当阿米尔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礼物和钱财时,哈桑没有丝毫抗辩,仍然是默默地承受着,因为他并不想给阿米尔带来任何的伤害和困惑,哪怕是受到了莫大的冤屈而离开。
哈桑甘愿为阿米尔追逐风筝。虽然阿米尔是风筝斗士,但追风筝却是哈桑天生的才能,不用抬头看也会知道风筝飘落的地方,哈桑也愿意为了阿米尔而努力追逐风筝。在一次追风筝时,哈桑被阿塞夫一伙人围截,要哈桑交出手中的风筝。其实,这风筝对哈桑并没有太大用处,但哈桑知道这是阿米尔的战利品,是阿米尔迫切需要的。参加斗风筝比赛并从中获胜是敏感柔弱的阿米尔赖以赢得英武豪爽的父亲之爱的唯一途径[2]。为了阿米尔,哈桑即便被阿塞夫性侵也是紧握着风筝,从未有一丝要交出风筝的念头。哈桑所表现出的对阿米尔的忠诚甚至比自己的生命和尊严还要重要。
哈桑甘愿为阿米尔一家看管房屋,并以生命为代价。战火的侵袭迫使阿米尔和爸爸逃亡美国,临走前爸爸将房屋交给朋友拉辛汗看管。随着拉辛汉的衰老,他已力不从心,因此找到哈桑,恳求哈桑照料。哈桑本可以置之不理,但内心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当塔利班觊觎这座大房子而找借口让哈桑一家搬离时,哈桑坚决抗议,结果在街道上被枪杀。哈桑一生所追逐的“风筝”便是对阿米尔的忠诚和执着,无论发生什么,他都将这一“风筝”高高放起,不曾落下。
3 阿米尔追逐的父爱、自我以及救赎
阿米尔虽为富家少爷,但年少时却执着苦寻父爱。为了迎合爸爸的意愿,阿米尔努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违心加入球队、佯装热爱足球、假装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阿米尔甚是嫉妒爸爸对哈桑的关爱,为了拥有爸爸的专爱,阿米尔撒谎欺骗。在恤孤院落成的前一天,爸爸欲带阿米尔和哈桑去喀尔卡湖,阿米尔则谎称哈桑有事无法前去,却是想独占爸爸与自己在一起;当阿米尔目睹哈桑为自己捡风筝而遭人欺辱时,并未挺身而出,而是将哈桑视为羔羊,是赢得父爱必须付出的代价,自己要狠心亲手宰割。为了追逐的父爱,阿米尔被欲望遮住了双眼,由“骗子”变成了“刽子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米尔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面对现实,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成年的阿米尔仍然渴望父爱,但也意识到不能无所顾忌地追寻最大限度地对父爱的满足感,学会了欲望的控制及调节;不再只是做爸爸喜欢的事和想让他做的事,而是做自己,理性地做自己擅长的事。阿米尔开始跳出本我、寻找自我;自我的思考促进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交互。
尽管阿米尔追寻着自我,很好地调节了需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小说出版的梦想、婚姻幸福、生活稳定,但他的内心却由于年少时对哈桑所犯的错而备受煎熬,甚至认为婚后没有孩子也是罪有应得。可是他并没有主动承认错误或进行弥补,直到接到拉辛汗的电话并有意让他重新成为好人时,阿米尔才决定再次踏上故土,但这也只能说明阿米尔渴望救赎的意愿,毕竟救赎是自我的超越。为了找到索拉博,阿米尔四处打探消息;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尔勇敢面对加入塔利班的阿塞夫。虽然历经艰辛和苦难,阿米尔最终成功将索拉博带回了美国,收为养子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尽管阿米尔在人性的抗争中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是温和和缓慢的,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最终阿米尔没有完全迷失自己,而是真正实现了自我救赎。[3]
父子三人形成了独特而又相互追逐的三角关系:爸爸对阿米尔满是期望,对哈桑尽是补偿;阿米尔对爸爸渴望父爱,对哈桑却努力实现自我救赎;而哈桑甘愿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始终不改忠诚和执着。就这样,三个人都在努力追逐着自己的“风筝”。
4 追逐的延续
父与子之间原本可以相互依靠、相互慰藉,但作品中的父子三人为了自己的“风筝”却形成了相互追逐的关系;虽然最终爸爸和哈桑不幸离世,但这种追逐并未停止,仍然在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和阿米尔的身上继续着。索拉博是哈桑生命的延续,阿米尔将哈桑和索拉博的身份公之于众,并将索拉博留在自己的身边好好照顾,替爸爸对哈桑的补偿延续到索拉博身上;同时,阿米尔还在索拉博的身上实现了自己的救赎。当阿米尔和索拉博在异国他乡放风筝时,风筝带给了索拉博微笑和快乐,并赞扬了哈桑的勇敢,阿米尔终于坦诚面对了自己的错误,同时拯救了患有自闭症的索拉博;阿米尔也像哈桑忠诚自己那样忠诚着索拉博,甘愿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
[1]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27-31.
[2]黄莹.《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70-74.
[3]隋丹婷.探析《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抗争之路[J].电影评介,2015(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