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视角的民族文化当代传播分析

2018-03-07牛文科

文化产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民族信息文化

◎牛文科

(北京锦绣乾程文化艺术院 北京 10002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出“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文化传播工作,能够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当代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文化传播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体传播具有迅速、及时、准入门槛低的特点,并且具有即时双向互动性,能够打破传统媒体双向反馈沟通滞后的弊端,是当代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受众范围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移动设备终端的出现,更是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新媒体形势也给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一些问题,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内容缺乏深度、商业色彩过于浓厚,甚至有歪曲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的现象,污染了整个民族文化传播的环境。新媒体传播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契机的同时,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是值得每个文化传播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新媒体传播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是主要依托互联网、以移动设备为载体的传播形式[1]。微博、微信等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传播媒介,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下文将对新媒体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传播打破民族文化传播地域限制

由于某些社会历史原因,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曾经出现断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过分强调引进西方文化,摒弃传统文化。这些历史残留因素,阻碍我国民族文化传播的发展。加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民族文化传播往往受到地域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范围传播。例如:京剧演出受到地域限制,能够观看京剧演出的地方非常少,特别是南方地区,很少能接触到京剧艺术,更别谈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了。过去大多使用传统媒体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但传播范围比较狭窄,而新媒体则打破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在平均每人一台手机的大环境下,在互联网上发布一段音频,便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传播,可见新媒体传播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能够使民族文化走出去,甚至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到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2]。

(二)新媒体传播提高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效率

过去,若想实现大范围的京剧普及与巡演,戏班子需要走南闯北辗转多地,每次演出往往也需要准备很长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传播的效率极低,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突破了这一困境。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拍摄,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即可完成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例如:微博的“一直播”平台等,或是拍摄一些短视频,就可以轻松地将京剧艺术表演呈现给大家,甚至不需要大型的机器设备、搭建后台等复杂的拍摄步骤和许多繁琐的流程,就可以形成大范围的传播,呈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传播效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够使民族文化传播变得更简单、快捷,加快民族文化传播的速度,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并且新媒体传播的准入门槛低,在过去,民族文化传播主要依靠专业的从业者。但是现在,普通观众或是普通游客[3],拿起手机便能发布有关民族文化的展览、展示、演出等内容,使更多的人领略到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策略

尽管新媒体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打破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也大大提高了民族文化传播的效率,但新媒体形式下的民族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传播缺乏深度、没有挖掘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商业色彩过于浓厚、达不真正的传播目的,甚至歪曲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文化资源利用率低,无法将民族文化真正应用等问题。下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在新媒体形势下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

(一)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

古往今来,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民族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冲刷,仍然生机勃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拥有源远流长的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度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传承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和魅力。

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受到“快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传播内容缺乏深度,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真正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和相关的专家学者,能对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目前许多优秀的有关传统文化传播的节目都开设了微信官方公众号。但多数传统媒体的官方公众号,只是简单地做一些关于下期节目的预告,并没有能跟上时代、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内容深度挖掘和宣传。对此,在进行民族文化传播时还需要有相关的部门和专家积极参与,学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技术,跟上时代步伐,以官方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传播。例如:海上畅谈工作室,打破过去仅仅依靠传统媒体音频广播的传播形式,建立官方公众号,在每期节目过后,官方公众号上便会发布相关的文章,进行图文解说,进一步分析音频内容中与当期主题有关的其他文化知识,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制作一档节目之后,可以再继续挖掘,利用新媒体的简单快捷,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对内容进一步地补充、解说。如开展有关京剧知识的讲坛,相关微信公众号便推送文字版的消息,进一步介绍京剧相关的文化知识,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京剧。

(二)做好民族文化传播的把关工作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的准入门槛低,民族文化的传播得不到把关,常常出现低俗文化充斥的现象,例如:将英雄人物恶搞,曾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张网图,网友把语文课本上的屈原图片进行涂鸦,配上不合时宜的文字进行恶搞。这种文化娱乐的背后,体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失敬,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的浅薄。在思想认识多元化的环境下,这种恶搞行为,传播范围广泛,会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思想误导,引起价值观混乱,歪曲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侵蚀民族精神。因此做好民族文化传播的把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通过发布相关条例规范互联网传播的环境。

例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该规定要求,只要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的服务媒介,都必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其次,专业的信息内容必须有专业的把关人规范标准,要设立内容总编辑,必须有专职的编辑人员和内容审核人员。普通用户的账号信息以及各类相关信息都需要向其所在地的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备案。新媒体所属地区的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要对互联网信息内容进行日常检查,并且建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网络信用档案,对于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活动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构成违法犯罪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能够强有力地净化民族文化传播的环境,肃清低俗文化的内容,为互联网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为民族文化传播做好把关工作。

(三)避免民族文化传播泛娱乐化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自媒体为民族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的同时,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自媒体中的主要商业盈利来源于点击量,多数媒体人就会过多地关注点击量,偏离内容为主的初衷,只创造受众喜欢的内容,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甚至为博眼球违背文化内涵,造成民族文化的传播过于商业化、泛娱乐化。例如:有商家卖粽子,广告词恶搞屈原。广告横幅内容为:“屈原大叔别跳了,吃个胖姐粽子吧”。这种噱头广告词还为商家吸引了不少食客,但这种泛娱乐化的背后是民族文化意识的缺失,我们应当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敲响警钟。因此,提高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高公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有重要了。

从事媒体工作,单纯掌握传播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作为媒介传播人、从业者既要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又要对各种信息有深刻的解读和判断能力,还要对传统文化保持着敬畏之心。培养文明发展的信息观,有发现、探索信息的能力,并且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使之符合国家政治思想的要求,把积极的信息传播给大众,创造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播环境。在新媒体形势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传媒工作者必须树立责任意识,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播的重任,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播环境,做好榜样作用,敬畏民族文化,培养并提高公民的民族文化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要培养受众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观。新媒体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获得、发布、分享,将网络公共资源转变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那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观,要求受众能够学会在海量信息中分辨、筛选有用的能够为自身发展提供帮助的信息,清除不利的信息。这样,那些泛娱乐化、侵蚀人们思想的信息,将没有发展空间,便可以保障民族传统文化的健康传播。

三、结语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对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做好民族文化传播工作有利于人们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媒体形势下,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这有利于打破民族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提高民族文化传播的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媒体形势下,民族文化内容缺乏深度、没有挖掘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商业色彩过于浓厚、远远达不到真正的传播目的、歪曲民族文化真正内涵等问题,污染了整个民族文化传播的环境。对此,要对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做好民族文化传播的把关工作,提高媒体人的媒介素养,避免民族文化在传播中的泛娱乐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形式下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订阅信息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展会信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