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8-03-07连永焕曹佳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中华民族思想

连永焕 曹佳欢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市 050024)

当今社会,对于国家来说,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尺之一;对于个人来说,接受教育也是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突破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个秘密武器。我国是非常重视教育扶贫举措的,在各地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同时也采取各种举措来加强教育扶贫。对贫困家庭来说,教育是他们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使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中贡献力量,提升自己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我们有信心看到,贫困地区也将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贫困家庭的孩子将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根除贫困。我们国家实行教育扶贫,一是要帮助贫困地区的人口稳定地脱贫,即要使贫困人口从思想上尽早脱贫,二是为早日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优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1 教育与教育扶贫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向来看重教育,早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扶贫要靠教育,要把教育当作是帮助人民脱贫的一个捷径和方式。摆脱贫困,首先要从思想上摆脱贫困,要让人们的思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要让他们变得自信自强起来之后,才可能在行动实践上自立自强,从而由个体的自立自强演变为整个国家的自立自强,进而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之路[1]。

1.1 教育及其重要性

“教育”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给国家培养品德高尚、诚实守法、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综合型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给国家培养有信念、有纪律、有品行的公民,为国家、社会、家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推动世界和人类的和平发展。因此,教育就是老师或长辈教育学生或后辈为人处事、传授科学知识以及培养创造力的一个过程。

1.2 教育扶贫

自党的十八大开展以来,习总书记就多次强调要精准脱贫,要让教育扶贫,要让教育普及面更广,受益范围更大,要让山区贫困孩子同样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

1.2.1教育扶贫的含义 教育扶贫,就是通过教育来改造和解放贫困落后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在具有想要摆脱贫困的意识的同时教授他们一技之长,最终使他们摆脱贫困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贫困的对象均是贫困地区的人口,尤其指农村人口,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不高。教育扶贫就是要是使他们通过教育,比如职业教育、技术指导等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年平均收入,最终达到改善、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

1.2.2教育扶贫的形式 扶贫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捐款,但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教育扶贫要将贫困的“根子”彻底拔掉,就必须让人们掌握脱贫的科学方法。脱贫的方法有很多,教育扶贫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开办“教育扶贫班”,让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有内涵、有文化修养的人,进而促进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播教育扶贫思想的重要性,为继续深入实施教育扶贫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第二,开展技术培训,增加额外收入。教育扶贫还应从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入手,贫困地区一般都是以农业为生,春耕秋收,有大量的劳动力闲置。政府可以通过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再统一安排他们进城务工,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又能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第三,为在校学生提供奖、贷、勤、补、减等资助。教育扶贫的另一种特殊群体就是在校学生。目前,政府以及社会组织都已设立了教育扶贫基金,专门对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2 教育扶贫思想的基本特征

教育扶贫思想是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与关键,是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持续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实施教育扶贫有利于保障人民尤其是贫困地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教育扶贫思想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2.1 科学性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孩子们有了知识便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贫困地区的孩子只有考上了大学,才有可能使整个家庭脱贫,这也是最彻底的、最科学的脱贫方法。教育扶贫思想就是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通过教育来彻底改造人们的思想,实现对贫困地区人的思想解放,从而为人们彻底地脱贫致富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因此,教育扶贫思想具有科学性。

2.2 实践性

教育扶贫思想是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扶贫的思想最终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的,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扶贫思想具有实践性。教育扶贫思想真正践行了党的群众观,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做法。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要使人民彻底地脱贫,还应该从教育入手的思想,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的是教育扶贫思想最终还要落实到帮助人民脱贫的实际工作中去。

2.3 传统性

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儒学经典尤其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喜欢引用传统文化经典句子来举例,且多为儒家经典名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一名奋发向上的青年,一定要对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对优秀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培养自身优秀的“三观”以及形成自身优秀的品格。因此,教育扶贫思想也具有传统性。

2.4 广泛性

邓小平总书记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曾提到社会主义,并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下了个定义: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共同富裕正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所有贫困的人尽快脱贫,让每一个中国人的彻底脱贫。教育扶贫的对象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的贫困人口,不仅包括普通的贫困人口,还包括在校的学生。教育扶贫不仅要使贫困人口通过教育获得自己的一技之长,掌握谋生的技术,而且要使适龄儿童都接受义务教育,获得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和机会。因此,教育扶贫思想具有广泛性。

3 教育扶贫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正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我国多年发展建设的肯定和科学判断,但是要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得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在教育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解放。教育扶贫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贫困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有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才有希望[4]。

3.1 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制教育体制,促进城乡教育平衡发展

实行教育扶贫,大力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贫困地区从思想意识上彻底摆脱贫困。据国家最新公布的农村教育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要使贫困地区彻底的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要弥补教育这块“短板”,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首先,要在贫困地区进行政策支持以及行动保障,加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教师去贫困地区工作。其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引进高技术、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进行贫困地区的建设。第三,在互联网时代,要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为孩子们提供远程教育,进一步缩小贫困差距,从而为促进教育的平衡发展做贡献[4]。

3.2 有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地区,而“三农问题”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他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是农民的饭碗,是农民的根,国家要提升整个农村的生活水平必须在农业上下功夫。农村是农民生活的家园,也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国家只有把农村建设好、发展好,实现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建设。教育是振兴乡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所以通过教育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很重要,是贫困地区能否顺利实现脱贫的关键。因此,以教育扶贫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教育扶贫,是振兴农村的关键,也是提升农村整体文化素质的关键一招,有助于农村彻底脱贫致富,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3.3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意味着让全中国的人民生活都要达到小康水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到现在的全面落实,体现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坚定决心。中共中央特别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想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教育是最根本的方法。因此,要以教育扶贫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教育扶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3.4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基本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因此,以教育扶贫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教育扶贫,把贫困地区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不仅是帮助农村脱贫的一个过程,也是实现人才强国的一个过程,更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优秀人才。

3.5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上下绵延五千年、从不间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它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即使经过了无数次战火硝烟的洗礼、历经了中国近代的毁灭式打击,也能浴火重生、生机盎然。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而教育就是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良好工具。因此,以教育扶贫思想为指导,首先大力发展教育扶贫,有利于为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第二,有利于为我国的高精尖技术提供人才,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进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第三,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发展创新,中国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扶贫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科学指导思想。教育扶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教育扶贫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教育扶贫,有利于使贫困地区的人民从思想上彻底摆脱“贫困”,有利于使人民拥有和掌握改变自己命运及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力量,有利于平衡城市和乡村的教育状况,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使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施教育扶贫最终的目标是要使广大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物质基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中华民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思想与“剑”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