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对印度民主的影响
2018-03-07何垚森
何垚森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独特的民主模式一直被世界所关注。许多人在观察印度民主时都会觉得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民主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印度社会是个语言、族群和宗教极为多元的社会,这种多元性势必导致社会内部会持续存在一种较为激烈的族际间的对立形势,并为国家的分裂埋下伏笔。阿伦·利普哈特曾在他的著述中有如下论述:“社会同质和政治共识是稳态民主的前提,或是稳态民主重要的推动力。反之,多元社会中深刻的社会分化和政治差异,则会带来民主政权的动荡和崩溃。”[1]因而,在印度独立之初就有许多学者预言印度的国家统一性将不会持久,其国家内部存在的诸多差异性将最终导致印度的分裂。[2]
尽管印度的统一性自独立以来便一直为人们所怀疑,但是在这种多元的环境下印度及其政治制度却一直运行良好,这是令人惊讶和不解的一点。本文便是抱着这些疑问来对印度建国初期前后的一些社会变动进行观察并结合其对印度产生的一些现实影响来简单探究印度的政治制度以及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印度的政治发展。
一、种姓制下的印度
在传统的印度社会,种姓制度是维系整个印度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宗教的影响力,印度的统治阶层将各种姓按照宗教层级、职业等进行归类划分,这种建立在宗教体系下的社会结构为印度文明的延续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
但是在民主思想的潮流席卷世界之后,这种以阶级统治思想为基础构成的国家-社会结构便与时代特征发生了冲突。随着印度殖民史的开端,印度的种姓体制开始出现裂痕,在印度被西方国家殖民的时期,殖民当局也多是通过与本地高等种姓的合作,并以维持种姓制度的稳定为前提来确保对印度的统治。但是随着印度独立运动的兴起,低种姓运动伴随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也开始逐渐壮大。
在传统的印度教社会中,种姓制度是一个垂直的,用洁与不洁的宗教价值来区分的阶序系统。[3]在这个系统中,不少低种姓群体属于印度教教义中的不洁群体,生来就属于不可接触的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以外。但是在印度教主导的时代,低种姓阶层并没有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种姓对集体身份的认同。但在殖民时代到来后,以个人主义为根本的价值体系的输入对印度教影响下的种姓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伴随着19到20世纪的独立运动,种姓制度在近代印度开始发生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种姓运动在安倍德卡尔领导的解放印度贱民的活动中达到高潮。安倍德卡尔受到了为数众多的低种姓群体的拥护。当时,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也在尽力争取低等种姓的支持,但是甘地关于贱民阶级问题的思路是运用宗教的力量来进行改造,他从印度教内部改革的立场出发,赋予贱民“神之子”的称呼,并希望通过宗教自我进化的方式来解放贱民。在甘地的思路中,他反对贱民制度,但是却不反对种姓制度。因为甘地认为种姓制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存在证明其社会分工的属性能确保社会的稳定。这种对待贱民问题的观点与安倍德迦尔的观点相冲突,因为安倍德迦尔的观点是从现代国家与公民所具备的特点出发,反对种姓制度,主张贱民也拥有单独的选举权,并能参与到民主政治当中。[4]
在此期间,甘地和安倍德卡尔虽在有关贱民问题的思想上有所冲突,但是为了印度的独立事业双方选择了合作。之后,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政治层面开始瓦解。在印度建国之后,安倍德卡尔主持制定了印度的新宪法,新的宪法否定了印度的种姓制度,明文规定不再实行种姓制度,并明确将选举权扩大到全印度人,将在印度传统中的低种姓人群也纳入到选举政治中来,这种变化无疑是巨大的。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英国也仅仅给予印度不到10%的人以选举权,其划分标准是识字及有一定财产。这种划分标准下便造成了其所谓的选举只是拥有财产和高水平教育的高种姓阶层的特权,所以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代表英国殖民当局统治印度的仍是印度的高种姓阶层。而新的宪法的颁布,意味着那些在传统印度社会中被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的广大普通民众也有权参与到政治中来,这也标志着实行民主制度的印度其政治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从印度建国后的历史来看,虽然种姓体制在宪法中被废除,印度的种姓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种姓制度虽在法律意义上被终结了,但是基于传统种姓所形成的社会阶层却在实质上控制着印度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如印度的婆罗门种姓,在传统印度掌管印度教的祭祀事务,该种姓位于印度传统社会的最高层,而在建国之后,印度的政治权力依然被这个群体所牢牢把控。究其缘由,这与婆罗门种姓垄断印度文字和知识传播所导致的该种姓阶层与其他种姓而言极高的受教育水平有一定关系。
这种特征在其他种姓中也得到体现,商业种姓凭借其原始资本上的积累垄断了独立后印度的资本市场,广大低种姓群体由于缺少各种资源而依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时至今日,绝大部分的低种姓群体仍然住在落后的农村和混乱的城市贫民窟。虽然印度政府在建国初期为了照顾低种姓势力而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如政府职位预留政策。该政策是印度政府推行世俗主义政策中的一部分,通过在大学招生、政府岗位招聘上特意为低种姓群体保留一部分席位来提高低种姓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5]但是,从之后的政策效果上来看,该政策对国大党世俗主义政策的推行并没有起到多少推动作用,保留制逐渐变成民选政府为了保证稳定选票的获得而采取的拉拢性策略。就保留制本身而言,其实际的效果也仅仅是为低种姓群体中的比例很少的一部分人群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也多是政府中低层级的且没有多少话语权的职位,对于整个低种姓群体的发展并没有产生显著的作用。
于是,在这样一个依然被传统种姓体制所支配的社会,其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定会遇到许多来自社会层面的问题,旧传统的行为方式和利益格局对一个试图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形成了阻碍。受此影响,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成为印度现代化进程中为人所诟病的一个方面。
二、种姓制约下的印度经济
一个世俗的、民主稳定的社会最离不开的恰恰是完善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中产阶级来进行支撑,这一点在印度却难以体现,独立以来,印度的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所诟病,有人形容印度的发展模式是1%模式,几十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平均之后几乎是按照每年1%的速度进行增长的,这与其他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印度独立之初,其人均生活水平与韩国和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大致相当,但是在之后的发展中,印度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差距被逐渐拉大,甚至还不如许多东南亚国家。有限的经济发展则必然使印度无法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来培养一批富有公民意识的中产阶级。
印度建国初期的经济策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印度的农业体系却十分落后,在没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体系的支撑下,印度的经济在尼赫鲁政府时期一度遭到重挫。印度政府并非没有进行过农业体系的发展,但受限于土地改革政策在印度地方被大地主势力抵制,因而印度始终无法将农业生产力进行释放。土地政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尼赫鲁时期软弱、保守的政府,尼赫鲁虽然在全国统帅着国大党,但是印度地方的政治权力却被地方精英所牢牢把持。在一些触犯广大既得利益集团的事情上,中央政府往往不得不向地方势力低头,因为这关乎到国大党是否能获取足够的选票来维持其国内统治的优势地位。
另外,印度的工业体系也极不健全。一个例子是印度法律规定企业不能解雇雇员,这就造成了企业都尽量少雇佣正式员工,在印度4.7亿的劳动力大军中,只有3500万人拥有稳定的工作,而且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政府雇员。[2]这种劳动力比例使得印度有大量的空余劳动力无处安置,只能呆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在这种体系下,政府的经济政策不会倾向于扩大就业岗位,而是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印度的IT产业占据了印度产值的一半,但是其雇员却仅占据劳动力总数的0.25%。在这种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的经济体系下,印度农村地区的经济得不到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因此只能停滞不前并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也就进一步造成了印度经济的整体失衡。
总的来看,印度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上而言,阻碍印度发展的是滞后且充满保守主义色彩的政治体制。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多元且权力分散的民主体制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种姓传统所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所决定的。这也就导致了印度无法通过快速的经济发展来促使印度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形成一个中产阶级居多的现代社会。而且缓慢的经济发展也无法给予印度充足的资源来构建国家向心力,现代国家的一大重要特征便是国家将原来从属于地方宗族的一些职能转移到了国家机器的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对国家的依赖逐渐增加,公民归属感逐渐增强,地方社群的向心力开始逐渐瓦解,于是社会便向着国家化的、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印度,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其国家的构建便十分缓慢,国家无法提供有效的社会职能,多数情况下人们还必须依靠地方社群才能维持其生存所需。这就使得印度传统的社会模式依然得以继续留存。于是,在一个传统性缓慢转向现代性的国家中,一种特殊的民主现象便产生了。
三、印度民主政治的种姓化
上世纪80年代起,印度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印度国大党一党体制遭受冲击到索尼亚甘地的威权统治,最终印度的政治局势随着印度国大党一党体制的崩溃而进入了多党竞争时期。
在这一时期,印度的选举政治开始出现强烈倾向的种姓政治色彩,即民众投票选举所依照的主要因素不是一个政党或候选人的执政理念,而是根据该政党所推出的候选人的种姓身份以及该政党代表的是哪些种姓的利益。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大量的占人口多数的低种姓群体和政党在选举中脱颖而出,政党之间的较量慢慢变为了种姓集团之间的较量。如在印度的北方邦便出现了具有鲜明种姓利益倾向的政党差别,有代表低种姓利益的民众社会党、代表中等种姓的社会主义党以及代表高等种姓的印度人民党。
受此影响,印度的选举不仅出现了种姓化倾向,还出现了种族化倾向。因为印度还有为数众多的穆斯林群体以及其他非印度教群体。在印度政治种姓化趋势的影响下,这些原本便与主流印度族群有文化和宗教差异的族群便更加强化了其在选举投票中的基于族群身份认同的投票倾向。于是这种基于身份认同而进行的政治选举便构成了近些年印度政治的基本态势。
可以论断,印度种姓政治崛起的一个因素在于印度大量贫困的低种姓群体,在无法求助于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的情况下,那么人们便只能通过种姓的团结、运用选举的方式来操控政治、获取政府政策以及资源的倾斜,从政府体制中获取利益。因为在印度,政府可以运用合法的政治权力来汲取社会资源,通过选举上台便意味着能从这个体制内运用政府的能力获取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在地方上,种姓群体间围绕选举而进行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候选人甚至通过引起种姓对立的手段来强化种姓意识,以此来获得种姓群体的支持。
因此,基于种姓制度的传统性对印度发展的影响可谓是极为深刻的。除了建国后糟糕的经济发展政策导致了印度没有快速地摆脱传统的影响进而进行现代化国家建设,还有一方面则是由于印度特殊的建国历程导致了印度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的同时也建立了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民主国家。
四、种姓制何以留存
印度独立运动自19世纪中叶便已经开始,早期独立运动多是伴随着零星的暴力冲突来开展,这个时期印度的独立力量还较弱,英国殖民当局还能对印度实行有效统治。但到了20世纪初期,印度独立运动的形势发生了转变,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独立运动在印度成燎原之势。甘地结合印度宗教思想和印度民族主义成功地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个运动在印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印度的各民族主义团体并使之为民族独立而奋斗。在甘地去世之后,国大党继续沿着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前进,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在1947年退出印度,在经历了三年的过渡期后,印度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
论及印度的独立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其他被殖民国家的独立过程有很大的区别,一是运用非暴力冲突的方式来达成独立的目的,整个过程中并未与殖民当局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二是在政治精英的领导下直接在印度确立了民主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局势并没有产生大的动荡。三是一个以世俗化为导向的国家却在拥有广泛宗教影响背景下建立。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印度独立道路。
我们认为,印度的民主政治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拥有自身独特的民主特性,与其在建国时候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对外和对内的武装革命有一定的关系。印度的独立一方面与甘地主义凝聚起来的印度民众以及印度各地区高种姓形成的联盟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英国殖民当局已经无力对印度施加太大的政治以及军事压力有关。这种态势下的印度独立运动,其组织力、社会动员力以及受此影响的社会整合程度也较为有限。对比历史上的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之后这两个国家的社会结构我们就可以看出差别,这些国家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社会革命之后其传统的社会结构已经分崩离析,因而新建立的国家得以运用国家机器迅速地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而反观印度则在独立之后依然深陷传统性的泥沼之中。
独立后的印度更像一个各地区高等种姓的大联盟,在一个温和的民主制度下,印度各地区的冲突被划定在限定的范围之内,利益格局的变化便以此而放缓。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利益格局也并未发生大的变迁,各种姓依然处在自己原有的社会层级,此后印度的发展策略也证明其更倾向于以社会精英来带动社会发展的模式。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进步缓慢,并且只能利用民主制度的规则并通过抱团投票的方式来改变命运。
另外,虽然尼赫鲁奉行的是世俗主义,但是,最终在印度的社会进程中却体现着宗教对社会强大的控制力。因为尼赫鲁政府一方面在推行其笃信的世俗主义,另一方面却对宗教团体持以宽容的态度,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各宗教团体保留自身宗教法律的权力并且其温和的政策推行方式使得政府对改变传统习俗无能为力。这种政府温和的行为方式或许是印度民主得以建立并持续运行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被保留的差异性也成为日后印度各族群和宗派间冲突的根源。
因此,在一个未经历大规模自下而上的革命的社会里,由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没有受到剧烈冲击,所以其文化是偏保守的、变化缓慢的,其传统性是存续的,体现在印度便是传统的种姓制度以及受这套制度影响的文化以及社会模式在实质上的延续。受这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行政官僚体制以及选举政治体制在印度便演变成为了各大高阶种姓的分肥体制以及为拉拢人口规模庞大的低级种姓的政府职位保留体制。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印度低质量的现代化教育普及程度也使得种姓制度能够保持生命力。亨廷顿曾引用勒纳的观点:持现代观念的人,有一种能适应所处环境变化的“转换性人格”。这些变化要求人们把自己对具体和与己相关的集团——家庭、宗族和村社的忠诚及认同扩展成为对更大和更抽象的集团的忠诚。[6]这句话在印度的体现便是印度人民对印度这个国家的认同感不足,相比较而言印度人民更认同自己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的地方社群。这种情况下,基于身份集体所构建的种姓制依然具有生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印度民主发展的历程引人深思,在这个国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传统所束缚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的建立并没有让印度社会和人们得以挣脱旧习俗的枷锁并获得个人的自由,反而在传统的强大阻力下,印度民主成为了一种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的投票民主模式。
总体而言,印度民主政治的特点突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一心谋求建立现代化国家的印度却被诸多传统遗留问题所困扰。其中,种姓制度和印度教对印度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因为它们虽经变革但都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如今种姓制度的特征虽与印度建国前的模式大不相同了,但是其阶级分层的核心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印度人,这体现为印度低种姓阶级的“梵化”倾向。而印度教的影响也在近年印度的政治局势上得以体现,以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为核心的印度人民党依靠宗教将分散对立的种姓在印度教这一框架内进行了整合,这也将影响着印度今后的发展。另外,随着印度经济发展,其中产阶级将进一步扩大,印度的民主也将发生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