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07季绍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院校

季绍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传播系,浙江 温州 325035)

2015年教育部在本科院校正式推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一些顶尖本科高校向世界知名高校行列冲刺。反观我国高职院校在面对世界职业教育竞争中乏力、后劲不足的现状,其碎片化的国际化办学只能囿于“内销”,无法实现“出口”。突破自身国际化发展瓶颈是高职院校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显然,通过国际化办学,完善国际化发展策略,建成若干一流高职院校,可迅速地提升高职教育质量[1]。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文件精神,针对其中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浙教高教〔2016〕144号)文件,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即将步入继续升格的“快车道”,国际化办学也成为优质暨重点校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此,高职院校应从提升重点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国际化和师资水平的国际化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质量,并为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范本。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国际化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推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后,教育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也备受重视。一些处于对外开放相对活跃地区的高职院校利用办学地域优势,引入地域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以所在地国际化优势实现国际化和以合作办学方式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两种主渠道。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1.国际化办学内涵浅、渠道窄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外部需求或迫切性并不高,某些高职院校即使已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其形式多于实质内容。此外,高职院校国际化往往被误解为引进一些外教或在校内指定某专业与国际对口院校开展合作办学,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狭隘的认知。是否达到国际化办学水准,虽无统一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但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办学,必然要在教学、管理和科研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被国际教育标准组织认可,而其中要素指标的实现,显然是我国高职院校的软肋。再者国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评估,并无专列的国际化办学指标,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决策者并不十分重视。

2.国际化办学受高端人才稀缺的制约

由于受办学层次的限制,高职院校一般很难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有留学背景的博士往往是高职院校稀缺的人才,尽管有一些高职院校引进人才的待遇看似诱人,但应聘者寥寥无几。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欠缺国际视野,能在学术或专业技能领域达到国际水准的更是凤毛麟角。国际化人才稀缺导致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进展缓慢或后继乏力。在一些关键性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上,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先进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方面无法达到国际水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国际就业竞争力。

3.缺乏统筹的国际化办学思路和科学的认知

部分高职院校主管领导和教师对于国际化办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职院校是地域性办学,培养的是适合当地生产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国际化无关。这种认知把高职教育明显窄化,实际上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服务的企业或多或少都与涉外业务有关,有些企业对于涉外人才的要求并不低,因而把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割裂显然目光短浅。另外,部分高职院校主管领导和教师虽然认同国际化办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对待国际化办学方面仍存在错位认识,甚至把国际化办学等同于招几个外教、上几堂双语课。事实上,国际化办学是一个严密的需要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过程,应有国际化师资队伍,有一定数量的国际留学生,有国际合作的科研团队等。反观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国际化办学,甚至无法达到最基本的国际化办学要求。

4.政府对国际化办学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再提升工程目前正处于关键节点,其国际化办学程度就体现在政府对引进优秀外籍人才和派遣国内人才出国(境)的支持力度上。当前困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内外两个层面的不畅。一是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渠道不畅。即便高职院校与国外对口院校有直接的国际化合作办学,但大多停留在教学和双方人员短期交流层面,以至于存在国际交流面不广、交流水平低和交流深度不够等问题。地方政府本应为属地高职院提供更好的引进优秀外籍人才的条件,但往往浅尝辄止,以致贡献度不高。二是国内高职院校优秀人才出国(境)受阻现象时有发生。高职院校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和进修访问等活动常常由于政府的外事统一管理而无法按期举行,因而对外输出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设想基本只能停留于书面规划。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合作项目如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多半会半途而废成为“烂尾”工程,使国际化办学愿望成为泡影。

5.国际化办学存在“异化”现象

在努力迎接教育国际化热潮的同时,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出现了“异化”现象。如国内个别高职院校,把国际合作办学视为创收渠道,甚至打着与国际名校合作招生的招牌,收受各种不合理费用,使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初衷被严重扭曲,最终引起参与其中的学生家长和合作外方的严重不满。此外,由于缺乏透明度,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经费常被挪作他用。凡此种种,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声誉。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对策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针对目前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开展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国际化。

1.国际化办学应开辟“双向”通道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主要是通过与国外合作院校共同为某一特色专业开展中外高校互认的学历教育,或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这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向国外高校“取经”阶段,而高职院校的最新教育成果却无法实现对外直接输出。要扭转这一单向交流的局面,向双向或多向的常态化交流局面过渡,就应从国际化合作交流的宗旨出发,在明确外方高校义务的同时,也要确保中方高校拥有同等的权利,让中方高校通过国际化合作交流达到与国外知名院校的同等办学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崇洋媚外,一切唯国外院校马首是瞻。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职院校,既要做到区分于普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又要走出一条适合于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特色之路,发扬我国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使之融入并引领世界高职教育潮流。为此,要在创建国际水准的高职院校视角下重新审视我国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制度设计、培养人才模式、人才定位及国际化合作内涵等要素需要重新设计和规划,通过多维度视角,创造性地定位国际化人才。

2.以“内优”建设强化国际影响力

高职院校肩负本地区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但不仅限于此,要建设一流高职院校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紧密对接其他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单位[2]。笔者曾于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访学一学期,其间到访过位于图森(Tucson)的匹马县社区学院(Pima Community College),发现该校正式在编行政人员只有寥寥数人,但各类在读注册学生却高达万人以上。该院院长也是董事会聘用的当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所有在岗教师全都实行聘任制,正式在编固定行政人员只有5人。该院以招收大专生为主,其中30%左右的学生进入亚利桑那大学在匹马社区学院读专升本预科。该院还有百人左右的国外留学生,其中不少来自中国大陆。该院国际化办学依托单位是亚利桑那大学,以培养实用型国际化人才为主。目前,国内有些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规模早已达到或超越北美一些地区的社区示范学院,但中国留学生仍趋之若鹜地远赴欧美等国扎堆留学,引人深思。因此,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在“软件”建设诸如教学制度、创新体制和鼓励人才等方面推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高职院校在不断优化和强化内部建设的同时,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资助校内师生赴国(境)外开展研习交流活动,让师生直接参与国际高职教育交流活动,在输送中国先进的高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在第一时间把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带回来,实现“双向”交流的最终目的。

3.通过多措并举实现国际化办学目标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战略总体上应包括规划、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教育资源和学生交流等[3]。结合区域发展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特征有: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培养国际化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4]。倡导负责外事事务的政府机构与所在地的高职院校联手开展对外交流。在高职院校为当地产业政策提供智力援助的同时,政府也应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和开拓国际空间。如主动为当地企业与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为高职院校对外交流行政策方便之门,以便专业教师更为轻松地“走出去”,也能方便属地高职院校将国外顶尖专家和专业人员“请进来”。这“一出”“一进”都离不开高职院校与政府外事部门的积极联动。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应从重点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管理的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国际化及师资水平的国际化等方面入手。

(1)重点课程建设的国际化。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温州是全国知名的民营经济发源地。为对接当地企业生产和产品出口的需要,学院从办学之初就坚持将专业设置对接温州属地重点发展的轻工业产品出口,如汽摩配、精密仪器及鞋具产业等,课程围绕行业出口和生产需要动态开设,一些静态的理论课程在实训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得以强化。学生授课地点有时会从校内教室迁移到企业生产现场或校办工厂。学生生产的产品如果达标就会被送到企业,然后通过外贸公司代理出口。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合作办学已近十年,在获得外方授权后,将该专业的相关课程全部改编为本土化课程,避免直接使用国外教材导致水土不服的窘境。同时结合温州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改编系列教材,起到洋为中用的预期效果。

(2)教学管理的国际化。当前困扰教师队伍稳定的主因是教学管理执行力度不够和人才提升空间有限,不利于高职院校正常开展国际化办学。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之初,学院就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从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引进先进教学管理经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国外先进教学管理模式现已固化为学院带有国际范式的本土教学管理模式。在人才引进方面,在相关企业工作5年及以上、有国家承认或认证的国际专业资格证书者优先。在教师管理方面,教师若无企业背景,一律要到企业锻炼半年或一年,下企业锻炼是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先决条件之一;无论何种职称专任教师,都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不满工作量者在期末评优等各项荣誉中均不予提名;规范教师到企业任顾问或开办实业公司的申请条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科研管理方面,对教师与当地企业合作的项目,特别是教师在与中小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或产学研合作平台上开展技术研发,获授权专利或成功转让专利的给予校企合作成果奖。

(3)教学模式的国际化。学界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改变我国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5-7]。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付出精心的课前准备,课中随时把控,课后及时反馈。针对高职学生热衷于接触生产实践的学习习性,创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适时地离开教室、走出校门,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思考问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不和三要”的教学原则。“三不”是指“不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不以课本为教学的惟一材料”“不以完成课堂教学为终结目标”;“三要”是指“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要以围绕本专业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的导向”“要以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需求为依归”。“三不”和“三要”高职教学模式的新创设,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不再进行“强灌式”纯理论课堂教学,而是通过与生产实践的间接(校内工厂)或直接合作,使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专业生产实践能力。依托课堂教学的职业化,把职业教育生产化,把科研成果转化引向创新创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挣脱传统教育模式的藩篱,让学生愿学、主动学并能学得更好。唯有如此,才能培养符合国际化需求的人才。

(4)师资水平的国际化。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力度很大,为高端人才提供了相当优厚的待遇,但鉴于高职教育的地域局限,一些具备国际眼光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很难在高职教育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层次留学人员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人数不容乐观,外籍专家来华任教的首选目标多是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外籍教师以任教外语课为主,与国际化办学需求相去甚远。为吸引高学历的中国留学生和有特殊专才的外籍专业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全日制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高职院校必须提供既能发挥人才特长又能留得住人才的平台。另外,积极培养校内有潜质的优秀教师赴国(境)外进修或讲学,把国(境)外最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引进来,同时把中国最具本土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传输出去。拥有既懂国内教育又懂国际教育的师资,是高职院校迈向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阶段,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凸显无疑,但高职院校生源和办学档次并未有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国家又急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国外同类人才相比,无论在生源质量还是学历教育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我国应适当放宽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或以上学历教育的限制,使其能更好地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对接。同时,在国际交流方面,高职院校要理顺与政府外事部门的关系,自觉提升国际化办学意识,努力摈弃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非合理收费现象,想方设法为高端国际化人才大开方便之门,让更多从事高职教育的专家与一线教师有机会参与国际高职教育论坛,为我国高职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争夺话语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