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团结的旗帜 勇担爱国的责任“青记”在武汉
2018-03-07龙伟
龙 伟
1937年11月8日,顶着“淞沪会战”的硝烟与炮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南京饭店举行成立大会。当时“淞沪会战”已进入后期,抗日部队开始向西撤退,上海沦陷在所难免,经过讨论后,协会决定由范长江负责在武汉组织分会。1938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以下简称“青记”)在武汉正式成立。自3月30日在武汉成立至10月底被迫辗转长沙,“青记”在武汉只存在了8个月。尽管“青记”武汉时期较为短暂,但在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职业性群众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成立之初就聚集了一批进步的新闻工作者。作为统战性的组织,“青记”以抗战爱国相号召,在全国新闻记者中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青记”在上海创立时,仅有20多名会员,武汉时期“青记”得到迅速发展,1938年底全国已成立分会十余处,会员人员600名左右。“青记”会员分布国内105家新闻机构,占全国报馆的95%以上。这些成员除了不同党派新闻从业人员参加外,还有代表不同地方、不同利益阶层的新闻从业人员加入。近代以来各类记者组织甚多,但“青记”覆盖之广、囊括之全、影响之深远,可谓无出其右、史无先例。
“青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青记”高举团结的旗帜、勇担爱国的责任。“青记”在汉口时,就提出了“努力自我修养,健全本身人格,巩固共同意志,促进新闻事业,维护大众利益,发扬民族精神”的口号。正是因为高举团结的旗帜,肩负救亡的使命,“青记”才能团结来自不同党派、不同利益团体的新闻从业员,以民族救亡为己任,奔走呼号。武汉成立大会后不久,因北方战势焦灼,“青记”记者就纷纷奔赶抗敌前线。由于紧邻前线,徐州成为了中外记者的聚集地,“青记”的记者们不仅“在工作上通力合作”,并且在生活上“也发挥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种处境下,陆诒说他们“完全摒弃了过去那种‘同行不合作’的新闻界旧作风”。记者们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帮助战区撰写战地通讯,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徐州突围之后,为了筹备经费,“青记”的成员还将当时各报记者撰写的战地通讯集中起来,编成《徐州突围》售给了生活书店。据冯英子回忆,“这400元稿费,就成为‘青记’的头一笔经费。”这些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点点滴滴,在“青记”发展历程上举不胜举。正是在这种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精神感召下,“青记”成员不论党派、放下成见,共同书写了抗战新闻报道的光辉篇章。
为团结抗战,凝聚力量,武汉的“青记”总会承担了大量会务工作。一方面,“青记”总会积极加强与分会的联系,组织“记者之家”,编辑《新闻记者》,努力推动工作发展。另一方面,“青记”还要接待各地同业,举行定期、不定期的各种座谈会、讨论会、欢迎会、慰问会,交流战时新闻工作经验。例如徐州突围后,“青记”总会、武汉各报社专门为突围归来的会员举行欢迎会,表示热烈慰问。为让各地新闻记者及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进步提高,“青记”还积极组织推动新闻教育的发展。“青记”先后办起了新闻学院、新闻工作研习班、新闻星期讲座、新闻学术讲座等,收到很好的效果。“青记”的种种努力都旨在团结同道、服务同业,抗战救国。在战时艰苦的环境下,“青记”的付出与努力,也让“青记”的会员们感到温暖和振奋,终身难忘。“青记”会员胡耐秋曾深情地说,在汉口的“记者之家”里“有年长的哥哥,新来的弟弟”,家的温暖让他深爱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青记”的团结抗战不但在新闻行业中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而且还在实际的工作中帮助、争取、培养了大批进步记者。在武汉时期,“青记”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新闻干部。在“青记”的领导之下,很多进步记者在战争报道中认清了现实,找到了自我追寻的革命道路。“青记”撤离武汉前后,范长江、孟秋江、陆诒等一大批知名的战地记者纷纷左转,加入了革命的新闻队伍。这些进步记者的纷纷左转,显然与“青记”在武汉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抚今追昔,回顾“青记”的武汉岁月,“青记”高举团结的旗帜,勇担爱国的责任,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树立抗战必胜信念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作为“青记”历史上的重要阶段,“青记”武汉时期不仅对“青记”具有重要承前启后的意义,在中国新闻史上也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