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2018-03-07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应用型

洪 菁

(福建江夏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很多本科院校就开设了商务英语的课程,随后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不同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具体的建设思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总的来说,有两种建设思路,一是强调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辅以外贸业务技能的专业建设思路,侧重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强调国际商务、营销、贸易等商科专业技能为主,辅以英语应用能力的建设思路,侧重于贸易专业知识的学习。两种建设思路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表明了商务英语专业是跨语言和经济这两个学科知识内涵的专业,在国民经济领域、在贸易行业,特别是外贸业的人才需求中,具有巨大的需求量和明显的重要性。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在此大环境下,我国沿线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沿线重要港口大力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作为“一带一路”南线的起点,福建省大力建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正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加快先行先试步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举旗者、引领者和带动者。在此背景下,探讨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但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我们发现,该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人数)多而(岗位技能)不精”,难以找到或从事对口的单位的情况[2]。这主要与下面几点有关:(1)培养目标较泛,专业定位不够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2)合格师资的缺乏,导致了要么削弱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么削弱了商务技能的培训;(3)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传授要“教得好”,这背离了我国教育部新近提出的新理念:要让学生 “能学会”、“学得好”;(4)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论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机会少。一些高校虽然开展了商务英语模拟环节,但也仅限于课堂,缺乏其模拟企业运行的真实性,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岗位技能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的国家标准[3-4],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是能掌握语言学科、商务贸易学科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该能适合于政府经贸部门、银行、保险、海关、贸易公司、物流企业、涉外机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等单位从事进出口贸易、文秘、翻译、销售、业务管理或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具有复合型、交叉性、应用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将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知识/技能这两方面的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我们认为,“学以致用”是国家标准的中心点。学生在商务知识、技能上能“学得好”,才有机会应聘到上述企事业单位。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得好”学以致用的商务知识、技能呢?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我们要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务虚)”转变为“培养能被企业接受,并且到企业就能上岗的人才(务实)”。这就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来自于企业上岗技能方面的需求,是我们设置课程体系并加以实施的主要依据。多年来,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上岗人员,高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状况,说明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衔接问题。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也就是高校要融入到企业中。供需双方(高校为供方,企业为需方)的精准对接是融入的保障。高校要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就要先融入企业的生产和研发环节;高校要将其核心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之间实现连接、集成并形成协同效应,在与产业或企业合作时打通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研究、职工培训等关键环节。为此,我们要积极建立校企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深度合作机制。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因此,我们确定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机制的总体思路是,在产教融合的机制下,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培养能胜任商务领域岗位技能要求的、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四、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的途径

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和实践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5-7]。我们认为,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的最有效的途径。根据和总结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产教融合的探索:

(一)“以岗定课”

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常,除了全校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外,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实习课程,都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来设置的。实践证明,它不是很切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因为,它缺乏与企业对接、与岗位对接、与社会对接的考虑。

考虑到如何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三对接,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能符合或支撑学生在企业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以企业和行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比如,外贸企业最重要的岗位之一“外销员”,其主要任务就是和外国人签合同拿单子。这个岗位要求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比如写作、翻译、口语等,同时更要求员工熟悉相关的外贸业务流程。该岗位相对应的商科知识有:国际贸易、外贸函电等贸易业务知识。再比如,“跟单员”岗位,职责要求:跟单、报关、物流(租船、订舱)、日常客户联系 (英文)。这些岗位相对应的商科知识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与合同、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等贸易业务知识。同时,这些岗位技能也要求我们开设本学科知识体系外的报关业务、物流业务等相关课程,也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在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团队组织与协作等方面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商科类课程大概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函电与合同、国际贸易单证、经济学等,按学科知识体系来确定的,而企业一个岗位需要本学科若干门课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外,还需要本学科外的一些知识或技能,所以我们的“以岗定课”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另外,我们也对部分传统的课程作较大的修改:一是增加了部分课程的学时数,加强技能方面的学习。比如,不再单独设置《单证缮制与操作》的纯理论课程,而是将单证缮制与操作教学内容分散融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体系里,同时期末设置为期两周的单证实训强化操作。经过修改,单证缮制与操作的技能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调整到大约96学时。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实际制证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同时安排单证操作的部分环节由企业人员来承担教学。二是拟参照培训机构的作法,开设了大课时量的课程:比如,《外贸实用英语能力》,192学时,跨三学年,从外贸企业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角度来加强学生在商务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四年不断线”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融合呢?我们总结和提出以下思路:首先是认知企业、认知企业文化,然后是接触企业、受训于企业,最后是能为企业所用。为此,我们在安排本科四年的学生培养过程中,阶段式地、由浅入深地安排学生与企业不断接触、不断融合,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学分来保证。具体作法是:

1.在一年级阶段,我们安排了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邀请企业开设讲座等,开展简单的实习活动,以达到认知相关外贸企业、认知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认知当前外贸形势的目的。

2.在二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商科的部分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实践,我们就安排了学生到企业学习部分技能,让学生开始接触到企业业务。采用学徒制方式,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若干个学生的师傅(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该阶段的技能学习指导工作。

3.在三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商科的专业课程及相应的课程实践,我们就安排学生到企业按岗位正式实习,实习任务完全由师傅进行分配、指导、考核。

4.在四年级阶段,我们选派教师,与企业的师傅们组成学生双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毕业以及学生就业事宜。

(三)“现代学徒制”

本科层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首先,来自企业的师傅(企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会徒弟(学生)岗位技能,这样的学徒模式,除了能完成技能的传授外,同时也注重了企业文化、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传承;除了企业能增加产值、利润外,学生也能有些收入。其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对企业而言,是企业获取高水平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对学校而言,是学校走出去办学,达到服务社会、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对学生而言,是由求学、求知的书生转变为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能为社会贡献才华的技术人员的一条成才路径。

我们在合作企业中遴选了满足这样条件的企业,尝试学徒制工作:一是企业业务以涉外贸易为主;二是企业员工数较多(一般要超过30人),员工的学历较高;三是企业的营业额较大(一般年营业额超过500万人民币);四是企业中岗位的分工较为明确,管理层次清晰。有了合作企业,也就有了实训基地,实训内容都来自企业实际课题的技能训练,这样的环境、条件,才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师傅与徒弟的搭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要考虑到师傅能力的高低、徒弟学习能力的强弱、学生兴趣的不同、岗位技能要求的不同等,我们先公开岗位及师傅的人选,然后按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初步搭配方案,最后再按其他因素进行微调。我们安排企业的每个师傅带2-3个学生,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按企业实习员工管理,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实训或实践学分。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最后,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一个重点工作。我们在课程学习、课程实践、企业实习实训等考核方式作了较大的改变。课堂学习的考核,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等,侧重于平时分阶段考试的结果,最后期末的笔试成绩占比减低;实践类的考核,鼓励学生用英文撰写商业计划、营销方案、调研报告、课堂展示等,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企业实习实训的考核由企业导师决定,以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所创造出的价值和利润为重要依据。

五、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思路强调产教融合机制,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定课”“四年不断线”“现代学徒制”是主要的具体的实现途径,也是可操作性强的举措和创新点。在实际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合作企业比较满意。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力争实现自己的定位并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创新。

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已经广泛应用于外贸行业企业,涌现出了一些新岗位,比如,商务数据分析,跨境电商。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这些新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下阶段我们将开设出相应的课程以培养能胜任这些岗位的人才。对应的课程有:《商务统计数学》《SPSS统计软件使用教程》《商务系统的业务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海关通关实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等数据分析类、跨境电商类课程,这些课程和培养将体现和实现这两个岗位的上岗技能要求。

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商务类人才需求量加大,新型人才需求不断涌现,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就业。同时也应关注高新科技对企业岗位的影响,适时改进课程体系,满足社会要求。高校“以生为本”的最大体现就是,所培养的学生,能按照自身的发展条件与能力,各自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去向,有的能就业,有的能创业,有的能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