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粤剧音乐唱腔的探索
2018-03-07杨嘎
杨 嘎
(深圳市罗湖区南湖新艺粤剧团,广东深圳 518000)
作为经典艺术门类,粤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探索过程,随着粤剧的发展和创新,以粤剧演员为主体的剧团成员也对不同的艺术表演方式进行了尝试性创作。而粤剧音乐唱腔的探索恰恰需要通过丰富的舞台实践不断积累,从而掌握相关的粤剧技法,提升粤剧音乐唱腔的感染力。
1 粤剧音乐唱腔的历史渊源
粤剧,别名“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在广东、广西、闽南、港澳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区非常盛行。该艺术形式是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荟萃,也是岭南人文化生活的直观表现,在中国戏曲门类中非常独特。无论是其音乐唱腔,还是舞台表演形式,都感染力十足,是我国有名的地方戏曲剧种。
梆子皮黄系统和广东地区民间歌谣是粤剧的主要构成元素。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地方小戏和民间说唱音乐逐渐构成了该剧种的唱腔音乐,极具艺术特色。研究者要立足于戏曲音乐本体,对粤剧在地方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下来的音乐特性进行研究,了解该剧种是如何对本土的民谣小曲和其他地区艺术形式进行吸收发展的[1]。
查阅素材不难发现,最早粤剧唱腔音乐都从木鱼、龙舟、南音等广东民歌中寻找素材,经积累和探索,在粤剧唱腔音乐中融入这些民歌元素,使粤剧本来的声腔与民间音乐混合,以改变原有戏曲声腔,使其不再是单一的梆子或皮黄音乐。在粤剧表演过程中,其音乐唱腔不可或缺,正是在音乐唱腔方面的独特表现力,才使粤剧与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存在着明显差别。
2 粤剧音乐唱腔的发展规律
粤剧研究中曾有质疑之声,认为粤剧艺术唱腔程式化严重,缺乏灵活性,故而始终对粤剧唱腔继承持否定态度。该论断单一而片面,缺乏科学性。将美学思维应用到粤剧唱腔研究中,以此为基础,对粤剧的音乐风格、艺术特点等进行研究,了解其音乐唱腔的发展规律。
事实上,可以将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改革史与戏曲唱腔发展改革史同等而视。戏曲音乐唱腔继承发展规律可从中寻到痕迹。一言以蔽之,戏曲音乐唱腔的发展不应脱离戏曲本身,继承是为发展服务的。而粤剧音乐唱腔的发展亦是如此。戏曲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经过不断规范,在实践中加以总结,便具备了程式化特征。无论是它的艺术表现力,还是艺术形式,都非常丰富,同时其也是一种表现戏曲内容的基本单位,在内容方面有严格要求[2]。
无论是戏曲创作,还是唱腔的撰写都以程式化为基础,经艺术家们代代传承。而现代粤剧也应讲求程式化,在遵循基本规律和基本素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创造创新。倘若将这些程式盲目取消,那么粤剧也将不具备独特性,该剧种的特色和亮点也将逐步消弭。
3 粤剧音乐唱腔的改革方法
3.1 合理继承粤剧创作优良传统
粤剧将梆黄作为主体,板式严谨,唱腔丰富,并融入大调、牌子、小曲和广东音乐等,涵盖内容之多,使粤剧唱腔艺术更具内涵。唱腔设计者要立足于传统,对粤剧音乐唱腔的设计和传承进行考量,从而更好地界定音乐、唱腔和板式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粤剧艺术家们,还是唱腔设计者,都要认识到梆黄体系是粤剧的精髓。以二黄体系为例,虽说有严格的板式结构约束,但仍能极好的凸显新行腔的变化、节奏、旋律等,赋予了粤剧演员们以丰富的唱腔表现空间,有助于剧中人思想性格和心理流程的烘托和呈现,增加粤剧艺术魅力。
以《山乡风云》为例,作为现代粤剧,其以梆黄板式为主,唱腔直戳人心,深受业内专家好评。研究人员要认识到优良的粤剧唱腔艺术传统是岭南文化的内核,唱腔陈旧一说纯属对粤剧艺术的误读。继承粤剧优良传统,保持剧种特色,注重主题基调音乐的把控,借助传统粤剧音乐语言,进行变奏、创新。粤剧音乐唱腔探索过程中,继承和创新缺一不可。
3.2 注重剧本解读和主题把握
音乐唱腔设计者都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理解,其风格往往体现中创作中。粤剧表演艺术者要仔细阅读剧本,对导演的创作意图和粤剧节奏具备整体性把握,依托戏剧体裁,通过音乐唱腔的选择,对人物的情绪和节奏等进行烘托,提升粤剧音乐唱腔的境界和层次。无论是任何形式的创作都要遵循这一规律,达到良好的戏曲综合艺术效果。
在创作过程中,音乐的作用还能够被用来表现人物性格,音乐的烘托会使不同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哪怕唱词内容相同,不同音符和旋律也会将其演出不一样的效果,音乐表现力很强,而且形式多样。粤剧中音乐唱腔的创作也应考量演员这一主观因素,以强化粤剧的表现力。
3.3 尊重唱腔流派,彰显艺术个性
粤剧的唱腔流派很多,各有特色,唱腔设计中,应考量演员对唱腔流派的尊崇和追求。以《血沃共和花》为例,男女演员分别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林小群和郑培英,唱腔设计中便要对这些艺术家的唱腔流派特色进行呈现,并以此为基础,在行腔中融入自身的唱腔旋律,在保持前辈唱腔流派的同时,又能够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体现出来,使演员充分展示自身技能的同时,凸显个性,真正实现粤剧音乐唱腔的创作和创新[3]。
3.4 粤剧音乐唱腔应借鉴和继承相结合
粤剧音乐唱腔创作中一定要将民族戏曲特色的根保留下来,使外来文化艺术中不知不觉融入我们民族文化艺术中。粤剧音乐唱腔探索过程中,要对小提琴的西洋器乐进行吸收,并在音色和技巧方面加以创新,将其应用到粤剧伴奏中,以横向借鉴的方式,实现粤剧音乐唱腔的创新和发展。粤剧在梆黄体系之外,还有昆山腔、大调、广东音乐和小曲等,诸如此类的横向借鉴会使粤剧的唱腔板式更加丰富。粤剧在音乐唱腔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仍需反思。例如,将不合适的歌曲应用到典雅的粤剧中,导致粤剧的特色和个性丧失,亵渎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无论是粤剧的音乐,还是唱腔创作,都要以“粤”为核心,唱腔中要保持粤韵。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流行旋律,使粤剧不丧失其自身的文化格调,保持其应用的民族风格韵味。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对粤剧音乐唱腔体制进行把握。在粤剧音乐唱腔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既要对原有的格式套路进行保持,又要对外来唱腔和音乐元素进行吸收,不断探索,不断吸收,不断发展,多借鉴地方剧种的优秀音乐元素,寻求发展出路,使粤剧在唱腔、音乐和唱法方面不断丰富,真正做到时时有创新,刻刻有发展[4]。
4 结语
综上所述,粤剧作为我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特色鲜明。艺术家们要对粤剧的特色和特点等具备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结合剧种本身,对其音乐唱腔进行探索和创新。无论粤剧唱腔的探索,还是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们要遵循该剧种特有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特点,分析探索其音乐唱腔,合理继承其在创作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既要注重剧本解读,又要兼顾主题把握,尊重唱腔流派,尊重艺术个性,在粤剧音乐唱腔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做到探索和继承相结合,使其在创新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