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网络小说影视化成功之路探析
——基于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2018-03-07许培哲
许培哲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4)
文学与电视剧虽为两种性质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联系紧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其中不乏很多网络小说的身影。网络小说改编剧目前占据了电视剧市场上的较多份额,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小说作品和电视剧是互相影响的,小说为电视剧提供素材的同时,也有一些本身并不出名的小说在改编成电视剧后被赋予新的生命。
接受美学研究的是艺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感知,是一种对研究文本与读者关系的理论与阐释的统称,于20世纪60年代在康斯坦茨诞生。正如尧斯所言:“这是一个由我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和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所引起的运动”。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分为2种理论,即效应史和接受史。前者探析文学文本的“隐含的读者”是如何阅读和理解的。后者研究随着时间文学文本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接受美学把传统上对作品和作家的关注也引向了读者。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探析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成功之路。
1 潜在的读者
在接受美学中,“读者”无疑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伊瑟尔所提出的“隐含的读者”不再仅仅从接受角度出发,而是与作品紧密相关。伊瑟尔说,“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隐含的读者”是一种可能出现的读者。当涉及到创作时,就有了“潜在的读者”这一读者概念。所谓“潜在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他”虽然并不实际存在,但是影响着作家创作过程,是作家心中的“理想的读者”。作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可以收集到现实读者的阅读情况和信息。反过来积累了这些情况信息,对于作家来说,“潜在的读者”也发生了改变。
”小说和剧本面对的“读者”显然是不同的。在改编过程自然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作者大都渴望着作品能够被更好地接受,这就要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潜在的读者的接受情况。《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剧是由李晗、刘晗、麦灵和张亚亮联合编剧,李晗和刘晗是《匆匆那年》和《笔仙》的编剧,这两部可以说都是不错的作品。有了前期成功作品的积累,作家能够对读者特点有着更清晰的了解。这有利于形成一个更接近现实读者的“潜在的读者”。此时“潜在的读者”也成为促使作家为特定读者群去写作的动力。那么同时由四位编剧共同改编继而文学作品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认可。
2 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无法避开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由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根据发生认识论原理,读者进入阅读时,主体心理上已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无不受此“图式”影响。期待视野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和文学能力四个层次。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首先依附于网络小说本身存在,大多有着众多书迷,因而期待视域上明显与编剧撰写的电视剧有所不同。期待视野所起到的作用分为“同化”和“顺应”两种恰恰相反的作用。这两种作用也被称之为“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
从定向期待来说,读者是带着既定经验来阅读作品的。读者对于自己熟悉的、了解的、认可的内容自然接受度更高,反之可能一掠而过,更甚者就此终止了阅读。这其中也很难避免受读者习惯倾向影响。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一本网络小说主题就是爱情。很多读者现实生活中爱情并不美满,他们渴望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忠贞不渝,彼此绝对信任的“完美”爱情。小说文本中素素“挖眼”情节中夜华对素素的不信任,一不符合夜华聪慧过人的人物形象设定,二给读者期待看到的完美爱情加上了一个“污点”。因而在影视剧中将此情节修改为夜华识破女二计谋,对素素绝对信任,这样更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期待视野,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从创新期待来说,正与定向期待相反,人们另一方面也期望在阅读过程中打破旧的习惯,接受新的信息。读者能够一眼就看透结局的故事自然没有什么吸引力,读者的期待视野也追求标新立异的作品。“审美距离”亦即实际期待视野与作品的表现形式之间的距离,可以显示作品审美价值的多寡。原著玄幻仙侠题材较新颖,并加入了中国古典神话元素。同时情节别致,女主白浅并不是观众已看厌的“以德报怨”的类型,因而文本意义的具体化中读者可以对“新”的信息充满好奇。除此之外,电视剧播出前网络上对赵又廷的出演并不看好,但最后其以“整容般的演技”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观众由初期的不期待到后期的肯定,审美距离可以说是较大的。这也证明了成功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演员成熟的专业素养。
本剧在满足原著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有所超越。在保持与小说的一致性以外还有着个体差异性。电视剧复制了原文世界观与人物设定,但更改了某些情节。正是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使其获得较高收视率。
3 文学作品召唤结构
对于读者而言,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当然这种文本意义再创造要局限在作品本身提供的可能性和限度内。这就意味着在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时,从作品的选择开始就已经影响着影视剧的成功与否。网络小说门槛低,很多作者不是专职作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工作,写作只是闲余时间的爱好行为。这就导致网络小说本身质量良莠不齐,那么在挑选想要改编的作品时要注意选择质量优良的作品。逻辑严谨,禁得起推敲,主题明确,积极向上,角色有冲突,情节引人入胜——这样的文学作品可塑性高,可以给编剧改编建构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其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作品质量较差,即使编剧大刀阔斧地改,有时也很难让作品“起死回生”。
从作品本身而言,其存在着可能性与一定的限度,这些实际上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也称为结构的召唤性。这一概念是由西方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无数“不定点”和“空白点”,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它们有待读者的想象来填补,需要在读者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具体意义,英伽登称之为“具体化”。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让文学作品有了召唤性。
首先从语音语调语形层来看,“同一字、词、句、段”用不同语调说出来意义有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说话人的具体情感态度,不同语境会赋予同一表达不同的意义。经过提炼的文学作品语言常具有非常态的语调。语音语调与语言意义的表达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需要召唤读者去辨析。文学语言放大了这种语言本身的特点。在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在演绎之后变成了确定的。而汉字的特性正导致了汉语口语、书面语之间的分裂性。两者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很多文学作品的语言直接转化成口语之后,难免有些拗口难懂。这文学和影视两种形式的不同也决定了编剧需格外注意台词的设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优势之一就是原文文学性用语的使用度不高,剧情与语言风格都较日常。很多高潮情节的台词都是直接照搬原文的,让很多书迷更深入地融入了情景之中,与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感受形成了共鸣。当然这对演员本身的台词功底来说也是一种考验。通过恰当的语音语调演绎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观众也不会分散精力去关注台词本身,而是关注整个意境。
其次是意象意境层面,这是不确定性与空白最多之处,也是召唤性体现得最集中的层次。文本给读者的意象意境建构限定了模糊的范围。读者可以凭借个性化形象思维将文字转化为意象意境。小说具有想象性,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想象力有着广大空间可以发挥,每个读者可能都在脑海中形成了个性化的具体形象。而影视剧中观众看到的是直接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是演员本身理解、导演审美取向以及造型师特点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作品当中的人物肖像、性格刻画也属意象意境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男女主最后一世终于重逢的情节中有着一个颇为重要的配角,那就是东海公主缪清。在原小说中对这位公主的叙述不多。读者阅读后很难对这一角色产生深刻印象。而在影视作品中,缪清相关戏份有所增多,这一点反过来让原本略显突兀的情节更顺畅。一方面缪清救下阿离,继而报恩十日,另一方面缪清与长兄合计献舞之后求助夜华来入主洗梧宫。从其台词及情节设置上来说,不仅凸显了缪清的貌美及其痴心,而且衬托出男主的聪颖专一。这也符合读者心中对男女主之间的出现“第三者”的一种期待:专于心计的坏女人是无法获得真爱的。
综上所述,网络小说改编剧《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的热播主要在于编剧功底扎实,充分考量了“潜在的读者”。作品同时兼顾了原著读者与观众期待视野,保留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删改了部分情节来满足观众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上来说,作品质量过关,“不定点”具体化中也考虑到了台词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问题。这些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值得借鉴的方面。当然本剧的热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原著本身涉嫌抄袭风波等。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时也应尽量避免可能出现争议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