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广东安铺锣鼓为例
2018-03-07周树勇
周树勇
(廉江市文化馆,广东廉江 5244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智力成果,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在长期的保护与传承中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我国现代化和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丰富了国内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本文以粤西名镇安铺锣鼓为例,介绍了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过去几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看法。
1 安铺锣鼓
安铺锣鼓,俗名“安铺锣鼓头”,始创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前,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石城县志》记载:“上元各墟市奉其本处所祀之神出遊庆贺,各街张灯结彩,鼓乐喧阗,杂剧之戏络绎不绝。是夜遊灯烧花炮,士庶嬉遊达旦,谓之庆元宵。”又《安铺镇志》载:“元宵佳节灯期,…各境组织锣鼓头队上街竞威赛响,祈祷土地公婆赐福居民,…”真实地记载着安铺镇士民敲击锣鼓庆元宵欢喜盛况。
安铺镇有着厚重的春节庆元宵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士民为生得桂子兰孙挂灯时,作贺灯祈福、竞威赛响助兴,所以,民间又称之为“添丁贺灯鼓”。
安铺人来自五湖四海,安铺锣鼓是在吸取八音鼓、狮子鼓、五星鼓、七星鼓等的精华,在一种“竞威赛响”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鼓韵。改革开放以后,百业俱兴,安铺锣鼓奏响时代前进的步伐韵律,安铺人民精神焕发地进行着经济建设。2008年端午节后,镇委镇政府组织专业干部挖掘整合安铺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重新唤起安铺锣鼓民俗文化活动的嘹亮声响。
安铺锣鼓是中华民族灿烂鼓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鼓韵独特,展现安铺人民自信睿智、勤劳勇敢、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
2 安铺镇概述
安铺镇位于北部湾东北、九洲江下游东南岸。九洲江自东北而西南迂回奔流,从安铺镇注入北部湾。建鹤地水库之前,为两广部分地区货物集散地,海陆交通顺畅,航道通本省以至广西和海南各口岸,以至东南亚各国,现在仍可通舟楫。现在安铺增添了黎湛铁路、渝湛高速、汕湛高速与国道这些陆路干线,通往大西南各地区更加畅顺,因此,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安铺为亚热带海洋气候,椰风海韵,景色旖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是古老的商业重埠,文化底蕴深厚。安铺及周边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商贸越来越兴旺,文化活动也越加丰富多彩,尤其建好壮观的文化广场之后,经济文化发展前景喜人,安铺已经成为廉江市经济文化第二中心,人们生活日益美好。
3 安铺锣鼓在保护与传承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3.1 普查监督所不够
虽然广东省政府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但非遗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普及。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关部门缺经费、缺人手,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查力度不足,造成对本地区非遗数量、各类以及保护情况了解不够,影响了非遗立项工作的进展。
3.2 传承经费不足
各级政府尽管在近年来加大了对安铺锣鼓的项目投入力度,但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以安铺锣鼓为例,组织一次外出表演通常需要数十人参与,食宿交通费、服装道具费以及日常训练费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安铺文化经费紧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能完全依财政。
3.3 传承渠道不畅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离不开文化部门的支持,但各项工作并没有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非遗传承和非遗保护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青少年群体也无法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也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相关的课程,造成相关人才严重缺失。担负锣鼓的表演者通常是师徒传承,自小学艺,但实际收入却十分有限,基本生活需要依赖长期外出经商或打工,基本上没有受到过专业的集中训练,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队伍不稳定,人才青黄不接。总之,安铺锣鼓若没有年轻人参与,单纯依靠政府保护,都无法达到健康传承、长期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目标。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对策
4.1 加大经费投入
新形势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一定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一定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参加演出与训练有关人员,组织一方面要给予认证,同时也要解决误工费、交通费等方面的问题,保障艺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艺人投入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2 加快传承基地建设
传承基地是非遗项目传授技艺、开展活动的专门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资源。安铺锣鼓是一种典型的室外文化活动项目,活动场地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也需要一些基础性的硬件设施。做好传承基地建设工作,不仅仅需要投入资金与人力,同时也要融合更多先进的科技设施,比如屏幕、音响等。建议相关部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传承基地设施建设两项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各种优质资源的互补与融合,将社会文化资源的价值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确安铺锣鼓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的核心资源,尤其是在当前硬件设施与基地建设相对落后的背景下,更加需要专业人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支持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为相关专业人才进一步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强化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让专业人才有更多提升自身收入的机会,为艺人创造更大的舞台。将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有机结合起来,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进入校园,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聘请民间技艺、艺术的大量、艺匠、传人到学校为学生表演,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尤其是在课业并不忙碌的小学校园中,艺人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可以与小学教育机构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开设第二课堂,提升学生们的精神文化水平。
在各级教育机构建设教育基地,进一步加强关于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对于部分比较困难的非遗项目团队,相关部门要积极联系民间企业与民间资本,为艺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事业发展前景,避免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或技艺生疏现象。同时也要加强针对非遗骨干、传承人的教育与培训,组织跨市、跨省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保护与传承传统非遗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项目形态,进一步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市场需求。
5 结束语
从我国当前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不断创新方法,完善制度。切实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以全新的方式,将我们的民族历史呈现给社会,将我国历史文化的价值与精髓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