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2018-03-07栗红
栗 红
(讷河市文物管理所,黑龙江讷河 161300)
1 黑龙江地区相关的原始农业,采摘和渔猎时代
以一系列的考古和研究发现为基础,充分证明在远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黑龙江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的相关活动,很多迹象表明,特别是在阿城市交界镇洞穴遗址开采和发掘中,挖掘出很多哺乳动物化石,还有特别多的刮削器、石核等石制品,这一系列的化石被估测在十几万年前。通过这些所挖掘出来的化石以及遗址和文物来看,就能够进一步的体现出,在黑龙江地区在十几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迹象,也可以断定在原始时代的最早期,人类就可以借助打猎的方式来获取动物,从而得到自己的食物。
时间走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该地区的人类所进行的活动,出现在更广阔的范围之内,例如五常学田村遗址等。在1986年的时候,五常龙凤山学田遗址的头骨残片,石核以及相应的大型动物化石,据科学合理地测定,距今约有2.4万年。在哈尔滨西郊的阎家岗,挖掘出九件打制石器,还有一些猛犸象、野牛等动物的化石,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两个古营地,其营地的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是用上百块兽骨组成的,这可以充分的说明,我们的原始祖先可以构筑营地,并且能够获取众多的野兽,相应的狩猎技术具备了很大的进步。另外,经过调查研究还测算出用火烧过的兽骨和炭屑,这证明原始祖先已经可以用火,并把打猎获取的野兽用火烤熟后食用。上面的两个地方出土的石器和化石,通过进一步的测定,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那个时候,我们的原始祖先主要以群居和狩猎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祖先分布黑龙江更加广泛的地区,活动范围更广,特别是在密山市内的新开流遗址范围内,在密山市新开流以东的湖岗上经过一系列的挖掘,经过论证发现,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有32座,鱼窖有10座,还有很多的形式各样的鱼鳞纹或者网纹为特征的陶器,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以渔猎工具为主要内容的石器,以骨器最为发达,有鱼钩、鱼叉、鱼标等。这进一步的证明原始祖先以渔猎为生,特别是鱼类是他们的食物来源。黑龙江地区范围内的远古的祖先,能够利用打制石器来作为自己的工具和武器,利用植物或者果实来把猎取的对象围起来,这样可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食物,尤其是利用刮削器、石片诸如此类的工具来分解猎物。我们的原始祖先行之有效的利用相关的适合的工具来获取食物,这些行为为原始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黑龙江地区在远古时代种植和畜牧开始出现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通过很长时间内的相关实践活动,该地区的原始居民拥有了很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他们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植物的习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来对他们进行培植,如此一来,就慢慢的向远古的农业种植时代迈进了一步。
2.1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黑龙江地区在相关的生产工具的打磨和创造方面,特别是在使用技术上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很多的石器通过精细的加工和设计,把原先比较简单的样式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改良和压制,这使得加工过的石器更加便于实用。很多的遗址挖掘出的石斧或者石刀等,充分的证明了该地区有很多采摘食物或者是进行粮食的加工这样的活动,这从另一方面说明,黑龙江地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1]
在数量很多的遗址中,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是昂昂溪遗址,它在嫩江流域中游地区,在1930年的时候由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进行了最初的科学考察和发掘,迄今为止,一共发掘22处遗址,还有多处遗物点,在该遗址中发掘的石器主要有比较细小的压制石器,例如压制石镞、石刀、刮削器、环状石器、石磨盘等,所挖掘出来的骨器主要有骨锥、骨刀梗、骨铲、骨凿等等;所挖掘出来的陶器大部分是陶罐、陶杯、陶塑鱼鹰等等,经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检测之后发现,这些器具都归属于新石器时代。经过对这些挖掘出的文物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昂昂溪文化大部分内容是渔猎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昂昂溪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渔猎文化,以及新石器文化的典型示例,因此也被称之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
昂昂溪五福一号沙岗也挖掘和出土了一系列的石磨盘棒等文物,再加上后续挖掘出来的石器标本,经过相关的研究和证实,很多的石铲、石柞以及大型的环状石器等,都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他们为了加工谷物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已经充分说明昂昂溪地区在新时代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农业。
在1980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依安县乌裕尔大桥的遗址上,挖掘出了很多的石斧、玉斧、玉环和兽牙等文物,经过相应的研究和专研之后发现,这些石犁都属于新石器时代,他们明显要比昂昂溪遗存挖掘出的石犁、石斧、玉斧要晚,这些证据可以说明乌裕尔河的地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活动。在1985年,尚志县亚布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挖掘出了一系列打制的石锄、磨制的石铲、石磨棒、磨盘等,距离现在已经5000年左右,他们是十分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所发掘出来的石锄,石铲、石斧、石锛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在这些出土文物中,磨盘、磨棒的存在,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远古时代的居民已经能够对谷物进行加工。在1963年,在宁安县镜泊湖地区,经过一系列的发掘和考察,在莺歌岭下层遗址的范围内,挖掘出土了两处半地穴式的建筑,在这样的建筑内发掘了很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陶器有碗、罐、盅、纺轮等等,而陶塑有猪、狗的造型。在该地区的遗址中还发现了用来除草、松土或者播种的石锄、石斧等,而这些物品都是十分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充分体现了“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特点。这些挖掘出来的石锄和鹿角锄都作为刨坑播种的时候所使用的农具,这可以很明显的证实,我们的先民完全能够掌握作物种植技术,随之而来的就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根据相关的挖掘和获取到的纺轮、骨针、骨锥等文物来判断,那个时期的原始居民们已经学会和掌握了纺织和缝纫相应的技术,这样的技术条件可以保证原始居民们的生活有了安全感,他们可以定居下来,而这样的情境也被半地穴居址和大量陶器所证实。
2.2 青铜器时代
在黑龙江地区的中部区域,具体在的松嫩平原,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逐步迈进了青铜器时代。在1974年,通过对于肇源县民意乡大庙村所挖掘出来的白金宝遗址来研究和证实,这就体现出黑龙江地区的青铜文化时代。这个遗址中挖掘出多种多样的陶器、骨器、角器、以及青铜器等等文物,其数量之多让人惊叹,仅棒刀一种即多达40余件,还有少量的棒镰,表明当时已有农业生产活动,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从所发掘和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发现,传统的渔猎生产仍然在整个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处于主要的地位,在很多的陶器上有蓖纹子组成的草纹为主题的图案,这形象生动的反映出原始居民在圈养牲畜,而陶器上的仿羊纹饰又生动可感的体现出,羊作为那个时候所饲养的主要家畜,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原始畜牧业呈现出了初步发展势头。 在1997年,在牡丹江下游地区,具体是在依兰县桥南的遗址中,挖掘出土了6座房址,在这样的房址中,经过精心考察发现为数不多的青铜剑和青铜刀,这从直接的证据上说明,这个时期的青铜器技术还比较不完备,在所发掘的石器中,还有少量的石斧、石匕、石刀、石镞、石磨盘等相应的生产工具。另外一方面,在5号房址中,还发掘了四套用于加工粮食的磨谷器,还有专门用于加工粮食的作坊。从这个遗址的考察和发掘情况来看,原始农业已经达到了比较发达的状态。
3 黑龙江地区铁器农具的出现
针对铸造青铜器技术的突飞猛进,青铜器进一步得到使用,体现着原始居民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黑龙江地区慢慢的迈进了早期的铁器时代。伴随着铁器工具的使用,特别是这样的工具用在农业方面,从根本上促进该地区蓬勃发展起最原始的农业生产。
1977年,在牡丹江中游的东宁县的相关的遗址上面,发掘出10座用于居住的房址,在这样的房子内出现了火墙式的取暖设施,这可以充分的证明古人已经进行了定居生活。在这个遗址中,还发掘了很多的铁镰、铁锥等铁器用具,例如其中有一件窄身、弧刃的铁镰,长达17厘米,它的形状和样式与现代的镰刀在各个方面上都有着特别相像的情况,这充分说明了在该地区有着相关的铁质农具的使用。
在1964年和1973年这个时间段内,考古学家们在宁安市东京城周边遗址上,发现了数量庞大的石斧、石刀、石铲、等相关的原始农业中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并且还挖掘出两种样式的铁器镰刀,此种类型的铁镰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收割效率。1994年的时候,在三江平原的范围内,在友谊县成富乡发掘了凤林遗址,在上面找到各种类型的器具有1700多件,铁器数量占绝大多数,这证明铁器的农用工具充分代替了之前的石器工具,推进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
4 结语
黑龙江地区的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我们原始祖先凭借着相关的采摘和渔猎的过程来不断积累出的经验,借助创造使用的工具,以及创新生产方式来渐渐发展起相应的植物种植业,以及相应的家畜饲养。该地区的先人利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品质,最大程度上推动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