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东地区安祥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调查

2018-03-07聂飞江胡国贤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安祥比例子女

聂飞江,胡国贤

(文山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由于居住条件和收入的原因,外出务工人员的父母不能跟随他们到城市生活,留守在农村,成为留守老人。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衍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人群。留守老人问题不仅关系到老人自身福利和生活质量等问题,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1]

一、调查区基本情况

会泽县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东邻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沾益区、昆明市寻甸县毗邻,西接昆明市东川区、昭通市巧家县,北与鲁甸县接壤。安祥村就位于会泽县待补镇,地处滇东地区的乌蒙山系,距离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待补镇道路为砂石路,是相对偏远的山村。现有农户445户,有乡村人口1941人,其中农业人口1941人,劳动力1302人。全村土地面积14.97平方千米,海拔2650米,适合种植马铃薯、荞麦、绿肥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567亩,人均耕地0.8亩。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荞麦、外出务工为主[2]。

对安祥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涉及60户,312人,满足留守老人特征的60周岁以上的老人家庭,共计24户,满足留守老人特征的共计48人。

二、调查样本

(一)安祥村调查的留守老人基本信息

通过对48位留守老人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到留守老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如下。

年龄情况:60~69岁之间的农村留守老人,共计32人,比例为66.8%,占调查样本的比例最高;70~79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老人,共计11人,所占比例为22.8%;80周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比例最低,有5人,仅占10.4%。

文化程度情况:安祥村的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非常低,文盲所占比例非常高。48名农村留守老人中,文盲高达30人,所占比例高达62.5%;小学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共计9人,所占比例为18.8%;初中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有7人,所占比例为1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仅仅2人,比例仅为4.1%。

性别情况:调查中的48个留守老人中,男性为25人,女性为23人,男性留守老人所占比例为52.1%,女性所占比例为47.9%。

婚姻情况:在调查样本中,丧偶的农村留守老人有10人,占20.8%;离婚的只有2人,离婚率比例仅为4.2%。这组数据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离婚率非常低,丧偶率较高。

子女数量:在调查样本中,有1~2个子女的留守老人有6人,所占比例为12.5%;有3~4个子女的留守老人有28人,所占比例为58.3%;有5个以上子女的留守老人有14人,所占比例为29.2%。反映了子女数量大部分为3~4个,同时还呈现了一个特点:年龄高的老年人所拥有的子女数量明显多于年龄低的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同时,年龄相对小的老年人家庭规模较小。

(二)安祥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

身体状况。在调查中,老人们的健康状况,让他们以自评的方式做出主观判断,主要分为三类:健康、亚健康(生活能自理)、不能自理。健康主要指可以自己生活并能生产劳动的,亚健康为生活可以自己料理,能从事少部分的劳动。虽然自评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可以反映出客观情况,而且老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好坏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安祥村接受调查的留守老人中,在年龄段60~69岁之间的老人93.8%是健康或亚健康,只有6.2%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在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有81.8%为健康或亚健康,有18.2%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在80~89岁年龄段的老人有60%为健康或亚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却有40%。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健康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不能自理的老人呈上升趋势。

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是老年人精神保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如果心理需求缺失就会投射在生理上,一些老人就会出现睡眠障碍、心情抑郁。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笔者在调查时加入了反映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的心理问题。在调查中,48.1%的留守老人对以往工作和生活经历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30%的留守老人对以往的生活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21.9%的老人表示一般。40.7%的留守老人对目前生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45.3%的老人认为一般,比对以往生活的满意度上升了23.4%,增加了一倍还多,14%的老人认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在睡眠质量方面,47.1%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而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差或较差的占26.7%。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留守老人的心理存在着对以往生活的不满意,睡眠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老人的心理健康;相对以往的生活,对目前的生活较为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三)安祥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

通过调查表可以看出,48名留守老人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5人,所占比例为10.4%;1001~2000元收入的有6人,比例为16.7%;收入为2001~3000元的有15人,比例为31.3%;收入为3001~4000元的有11人,比例为22.9%;4000元以上的有9人,比例为18.7%。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在2001~4000元。从调查地的实际情况来看,该地有退休金的留守老人的比例极少,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养老难以保障。

从经济来源看,留守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自己劳动以及子女补贴。调查中发现,靠自己劳动获得的多为70岁以下,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70岁以上的老人少数因为各种原因,依然靠自己劳动来获得,例如,调查中的袁奶奶,现已72岁,因为担心自己孩子的压力太大,还一直坚持自己劳作。一位老人是退伍军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有5人享受着低保的国家政策补贴。其他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70岁以下的留守老人经济来源和收入比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的状况要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多数靠政府低保和子女补贴。

接受调查的48位留守老人中,10.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还算宽裕;48.2%的人认为收入勉强能维持生活;认为自己生活困难,经济拮据的占25.3%;十分困难无法生活的占16.1%。总的来说,安祥村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经济收益还维持在解决吃饭问题、维持基本生活的层次上,生活水平偏低,受身体条件、年龄的影响,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缺少自养能力。稳定的经济收入除了国家补贴外,基本没有,自养能力不足。

三、安祥村留守老人养老存在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缺失

经济和物质支持难以保障。外出子女的支持是留守老人获得经济供养的主要来源,但是多数外出子女受到自身经济状况、对老人孝顺的主观意愿以及对子女的体谅等原因,提供经济支持比较有限,甚至不提供支持。而提供经济支持的子女也只有少部分条件好的能为老人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3]。留守老人的养老仍处在温饱水平。

日常生活照料难以满足。由于留守老人与自己子女所在地距离较远,很难得到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在被问到生病时谁照顾的多这个问题时,按照照顾的频率由多到少排列依次是配偶、邻居、亲朋、村委。可以看出,配偶依旧是主要的照顾者,而远亲不如近邻在这也得到了体现,村委在对留守老人的照料方面几乎是空白,而子女就更是除了严重的情况下,都很少照料了。对于有配偶的可以相互照料,但是对于丧偶的老人来说,独自生活,基本无人照料。

(二)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

家庭养老的缺失,需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政府的经济支持主要是靠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来保证。安祥村的社会保障有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等。[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我们国家是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自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政策实施下来存在的问题:保障水平低,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补助标准为每月60元的养老金,和生活水平相比,保障标准偏低。在安祥村,大多数留守老人都参保了,多为子女缴费,老人享受,也有部分未能缴费,未能参保。但是补助金较少,基本难以实现养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留守老人因为年龄的关系,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患病率较高。由于医疗费用高,他们生病后一般都会选择在家休息一段时间,或是放弃治疗。看不起病,因病至贫情况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支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保,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集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在安祥村,92.3%人参加了合作医疗,除了大病以外,仅有4.3%的人用新农合报销过费用。医疗费用的上涨,报销也显得乏力。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目标为孤老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最贫困者。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低保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吃穿,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安祥村发现,由于农村裙带关系复杂,农村人际关系网络复杂,认定环节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留守老人却不在保障中。低保发放时也存在不公平现象。

(三)精神赡养缺乏

留守老人与其子女空间分离,孤独的心灵难以得到慰藉。外出子女虽然有时会与留守的父母通话,但是一般有事说事,没事聊得很少。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人在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煎熬,无法享受过去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上越发空虚。[5]

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单调,不能找到排解精神空虚的方式。在安祥村,由于村落分散,老人遇到意外时,通常束手无策。村里聂奶奶去年因为与老伴吵架,喝农药自杀,事发当天,由于村里都是老人没有科学的办法或是及时叫救护车,用一些土办法来缓解中毒,最终因到医院时间晚了,不治身亡。老人们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往往不高,基本维持生活就足够,但子女们的精神慰藉对老人身心健康却非常重要。

(四)医疗保障不完善

安祥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机构缺乏,留守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留守老人们最担心的就是生病,因为以前生病了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然而现在只有老两口,甚至有些是孤身一人,多数情况是靠邻里乡亲的照顾度过的。

留守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多数老人陷入疾病困扰。在安祥村,很多老人因为常年从事劳动活动和生活环境的落后,在年龄到达一定程度时落下了一身的疾病。调查中显示,86%的留守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种疾病。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人们看病难的问题,然而诸多原因影响下,使问题不能根本解决。在安祥村,92.3%人参加了合作医疗,除了大病以外,仅有4.3%的人用新农合报销过费用。医疗费用的上涨,报销也显得乏力。加之报销程序繁琐,农村人不懂怎么使用,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机构缺乏,让留守老人看病难。在安祥村,至今没有一个真正具有医疗资格的医生,老人们看病多数是找村里的土医生。有一个医疗室,但是常年关闭,有名无实,遇到特殊情况只有跑到离村10千米以外的镇医院看病。

四、原因分析

(一)家庭养老功能缺失的原因

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广计划生育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但也加剧了我国的老龄化进程。[6]在农村,家庭结构由于计生政策的实行有所改变,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减小,多为三口或四口之家。现在的农村青壮年多为70后或80后也有90后,经济高速的发展,农村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的需求,大多外出打工、求学,父母便留守在家,便成了留守老人。

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人口流动。城乡差距的拉大,对于农村青壮年来说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加上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水平,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开始涌入城市,而相对农村生活条件,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生活,也没有办法接自己的父母到城市生活,或是老人也不愿意到城里生活,成为留守老人。子女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无法赡养父母。

孝文化的缺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思想观念发生着改变。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子女不再认为赡养老人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采取功利的态度,赡养父母有利可图就多赡养,无利可图就不管。[7]孝文化的缺失,削弱了青年们对赡养义务的认同。

(二)社会保障水平低的原因

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养老保障还不够完善。农村养老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并且留守老人属于弱势群体,关于留守老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未能出台,只有一些符合政府扶持标准的老年人,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安祥村所在的镇,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家养老服务机构,也就是政府出资筹建的敬老院。这样的一个敬老院不仅养老数目有限,而且服务质量不理想,很多子女不愿意或是老人不愿意去。由于制度建设和安排障碍等原因,社会资本无法有效的利用到养老服务机构,不能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机构。

(三)精神生活缺乏的原因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处于贫困状态,乡镇财力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缺少财力支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里的娱乐设施形同虚设,很多老人因为忙于农活没有时间去,加上设施有限、距离等原因,老人们不愿意去。村委会有为农民提供的报刊杂志,但是由于老人们接受能力有限,也少有人问津。

(四)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原因

新农合在农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实施,而报销过程的繁琐一定程度也导致了老人们的报销比例。安祥村的落后也直接影响了医疗人才的引入,导致村里的医疗室形同虚设。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还会出现新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8]在这过程中,应将政府、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努力有机结合,采取经济、心理、医疗等方面的措施积极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这将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心,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之举。

[1]董岱.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D].太原:山西大学,2011.

[2]袁万兴.安祥村简介[EB/OL].[2015-11-03].http://www.cuncunle.com/village-728309.html.

[3]郭永芳.农村劳动力迁移与留守老人的生存情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社,2013:93.

[4]张婷.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5]杜鹏,丁志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44-52.

[6]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14-18.

[7]林建鸿.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家庭养老[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8]叶敬忠,贺聪志.静默夕阳一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2.

猜你喜欢

安祥比例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高血压误诊误治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人体比例知多少
父亲走了
防瘟老衲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张安祥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