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东府社火的装饰艺术研究

2018-03-0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火脸谱

李 怡 轩

(渭南师范学院 丝绸之路艺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民间社火包括展演空间、展演道具、展演服装、展演题材与内容等物质条件,涵盖美术、音乐、戏曲、文学等多种文化形式。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入手去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会避免研究的片面性,能从整体的高度对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的考量。对一隅的社火艺术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综合研究。本文从东府社火的特征、艺术形态、文化根源等方面对渭南地区的社火装饰进行研究,试图为陕西地域文化的形成找到脉络与实证,对渭南地区的民间文化做一整理与分析。

社火以物质的形态展示精神的内涵,是人们认知、情感、意愿的集中表现,其所属范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人类精神文明遗迹的记录与研究就是倡导更多的人去感受、理解民俗文化、继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更好地延续人类不同种类的文明,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核心意义。“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及其产生的巨大创造力,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兴旺发展起来,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28

一、陕西东府社火的艺术特征

(一)陕西地域文化特征

渭南地处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中部,古称“三秦要道,八省通衢”[2]7。有人说:“十世纪以前的中国就是陕西,陕西就是中国。”这话虽有夸张的嫌疑,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陕西在中国的重要位置。它位居中国内陆腹地,处在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如果说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是人们判断一个民族的文化性质、文化风格、文化价值、文化取向等信息的主要指标。它赋予了民族的精神和思想,那区域性本土文化,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化融合于本民族大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则是民族的情感和血肉。”[3]75

(二)东府社火的类型与特色

社火是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是在某一特定时间进行的综合表演,涉及民俗、音乐、美术、体育、宗教等多方面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让民间社火得以较好的保留与传承。现代社火常常以民间舞蹈、杂技、游艺、体育、民俗的形式被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编名录。但各地的社火没有固定的形态,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地域特色。各地社火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影响但又保持着自身独特的艺术气质。陕西的社火因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涵盖了更多的形式内容。

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它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是历代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关中是道教、佛教的发源地,它以足够的自信容纳了各种文化。它的社火艺术形式多样,但关中却也给所有的文化以影响,让它们在古都的繁华、大气、喜庆的气氛中以浸润。

二、陕西东府社火的艺术形态

关中属渭河平原,因为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内,故称关中。清朝民国关中置三府:东府同州(今渭南市辖区),西府凤翔(今宝鸡市辖区)和西安府(今西安、咸阳、铜川)。东府处在关中平原的东部,是八百里秦川的东大门,它起着守卫长安都城的作用,它的社火形式从属于关中社火的深厚底蕴,丰富形态,但又因其具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这一民间文化特征,所以它辖区的两市一区八县的社火艺术也各有不同,各具特色。本文立足于渭南市现存的社火进行分析与整理,旨在从文化本源对这一艺术形态进行总结,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题材内容

“社”,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时间和祭礼都叫社,如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等。在先秦时初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后代逐渐演变为地方基层组织或民间团体。“火”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产物,指人们点燃的火,它象征着光明,后来也指红火的气氛等。“社火”本意是指民间团体组织的一些红火的祭祀活动,它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场所、有特定目的的祭祀活动。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在古代,社火主要功能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它是为“神”而演的,在民间有“演社火以娱神”的说法。社火演化到现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功能已经由娱“神”变为了娱“人”,已经由祭祀变为文艺表演,所以它在现代指的是在节日期间举办的民俗文艺展演活动。庙会在东府也指在特定时间的民俗表演,因为现代商业的发展使它逐渐失去了集市的功能,变得与社火功能相似,表演形式相近,所以在本文中把庙会也归入社火艺术之中。

东府社火一般在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五或二月二、三月三举办,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不事劳作,其本意为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能有好的收成。社火表演的内容丰富,各县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如韩城行鼓、潼关古战船、合阳血社火等。根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分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东府社火有“韩城行鼓”“合阳跳戏”“韩城秧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府社火有“花苫鼓”“洪拳鼓”“老庙老鼓”“华州背花鼓”“东雷上锣鼓”“铁里芯子”“尧山圣母会”“东庄神楼”“蒲城血故事”“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市八仙鼓”“柳池芯子”“大荔血故事”“华山红社火”。还有一些未进入非遗名录的社火类型依然在东府社火的表演中出现,“潼关背花锣”“蒲城八仙板”“蒲城长庆锣鼓”“天芯子”“合阳红社火”“蒲城孙镇芯子”“大荔青瓷船”等。

东府社火以锣鼓、秧歌、高跷、旱船、跑马、芯子表演为主,辅以诙谐表演的大头娃、跑驴等。一般表演为礼炮响后,鸣锣开道,以锣鼓在前,其余依次排开的行进间表演通过村巷,一路上有流星队和三眼枪队。队伍周围打场防止群众围聚影响表演,在到达村社的最大集会场地后流星和三眼枪队会迅速围成圆场让其他的各队进行圆场表演。每种类型的社火都有其固定的程式和套路,其间大型的表演中间会掺杂一些幽默诙谐的小型表演,当这些社火表演完后会有驻扎的戏曲或曲艺表演紧跟其后,甚至连演三天五天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体现了在农闲的正月里人们通宵达旦进行庆祝的习俗。

(二)展演场地

社火是先民创造的在节日期间祭祀的一种形式,后逐渐发展为现代农民自娱自乐的集体活动,它有其适应的过程,从举行社火的场地就可以看出这一变化的轨迹。先是从庙宇祠堂到巷间道路,从村口戏楼再到现在的广场和舞台。

渭南各县市的社火都不相同,可谓是“村村有社火”。这种情形产生的原因就是多数社火是家族性的,它们或守着“传男不传女”,或是“不传外姓人”的信条,这就阻止了社火的传播,并且决定了它的演出是在宗庙祠堂举行。如东庄神楼社火是在法王庙前举行的,而华阴老腔和华阴素鼓是在华阴泉店村的张家祠堂前演出的。

社火分为行进间表演、圆场表演、高台表演三种,近代这皆是根据各村实际来选择场地的。如行进间表演在村子的巷间或是道路上绕村行走,如“花苫鼓”“洪拳鼓”“老庙老鼓”“华州背花鼓”“东雷上锣鼓”“合阳撂锣”“东庄神楼”“田市八仙鼓”“跑骡车”“潼关古战船”“潼关踩高跷”“南街背芯子”都是如此。圆场表演的地方往往是在各村农民们收庄稼时的“场”里进行。作为小麦的出产地,“场”是人们选择一块较大的地方,在农闲时就套上牛骡拉上石轱辘一圈一圈碾出来后,并不断保养的平地,小的方方一万平方米,大的可达三四万平方米,农民的收麦与收秋皆在此地。它有时也担当着集会、演出的场地。“合阳跳戏”“澄城上刀山”“韩城行鼓”“韩城黄河阵鼓”“蒲城血故事”的庞大阵势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在渭南基本是村村都有“戏楼”,高约十米左右,灯火齐备,它是供高台唱戏或集会表演使用的。“韩城秧歌”“合阳跳戏”等上台表演的节目就在此举行。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构想,社火表演场地也从“巷道”和“场”变为了“水泥街道”和“文化广场”。“村村通”改变了乡村的泥泞道路也使得诸如“跑骡车”这样的社火更加快捷。这些建设不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使社火有了较好的表演场地,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各村的“戏楼”随着岁月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和损毁,但一种新的形式却给社火提供了表演的舞台。现代的舞台发展极快,很多上台社火都走进了室内舞台,配以灯光和背景使得社火在现代技术的美化下散发更耀眼的光芒。2005年渭南为庆祝建市十周年而创作的“华山魂”以秦东地区民间社火为题材将渭南的古老艺术用“生命礼赞”“春种欢歌”“大河神舞”“在河之洲”“影人春秋”“祈天雨祭”“五更鸟曲”“天地社火”“华山雄风”等篇章,展示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程和狩猎、农耕、寺庙、器物、民俗等多种渭南文化形态,将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与渭南绕杆、抬神楼、上锣鼓、行鼓、背花鼓、老鼓、撂锣、古战船、高跷、芯子、皮影、木偶等地方戏曲以及面花、刺绣、拴马庄、高盘馍、礼馍、布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浓缩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时空的变幻中,领略渭南的风土人情,感受其文化遗产的精彩和厚重。

社火表演场地从庙宇祠堂到巷道戏楼是先民从原始的狩猎采集向农耕文明的发展,从巷道戏楼到文化广场和舞台是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代生活方式也对民间社火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使得很多民间的社火形式濒临灭绝,希望有更多的新“舞台”为民间社火提供场地,让它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它的精神净化作用,使人们对未来充满渴望,一如上古先民对幸福的永恒追求。

(三)道具类型

社火的道具展现社火表演者的才能,但更能展示的是社火制作者的聪明才智。东府社火的道具主要为乐器和工具两类。乐器为鼓、锣、铙钹、唢呐等。工具因社火形态的不同而异,如“东庄神楼”的神楼轿,“潼关古战船”的战船等。这些道具在社火的表演中非常重要,它体现了先民的奇思妙想和卓越技能。

1.鼓

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其声音可以传得很远,所以在狩猎和征战中就被广泛的使用。《孙子·军争篇》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4]传说黄帝大战蚩尤时就使用鼓激励士气,在中国的冷兵器时代,战鼓就成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豪气激昂,铿锵有力,又奔放欢快,表现将士们凯旋而归的兴奋与喜悦。”[5]146人们还认为鼓声可以通天,鼓作为一种神器出现在祭祀仪式当中,鼓声铿锵那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也是人类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之音。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至今,鼓已成为一种乐器,它的样式复杂,调式多样,是戏剧、歌舞、仪式、曲艺、集会、竞赛不可缺的道具。

2.锣

锣是金属出现后,人们创造性的发明。它为圆形,是月亮的样子,是中国先民圆满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天圆地方,它又是天的象征,它的声音嘹亮,是可以通天的,它作为一种神器出现祭祀、仪式中。鸣锣开道,它是威严的象征,锣声琅琅它也是集会的信号。锣鼓由于同为人们敬仰与喜爱就喜结连理,成为中国人表示自已喜怒哀乐的利器,它可以是祭祀中威严与神秘的,也可以是社火中铿锵与喧闹的,还可以是生活中欢乐与祥和的。中国锣鼓乐以其悠久的历史、恢宏的气势成为人们喜闻乐奏的民间音乐形式。

3.铙

铙最早出现在商代,是用作军中传播号令。铙它的雏形是青铜器,后用响铜制造成圆形,中间部分隆起,占大圆的五分之一左右,中间钻孔穿稠便于把握,两片为一幅。互相拍击时它能发出清亮的声音,且余音深沉耐人回味,后不但用于军事也用于宫延宴乐和民间祭祀当中,成为中国最普及的打击乐器之一。钹和铙相似,只不过体积更大中间的突起也占到了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声音响亮回声较短。镲为小钹,不超过11厘米大小,声音是越小越高,和铙、镲共称为铙钹。它色泽金黄,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是民间尚铜的一种喜好体现。现在还流行与渭南农村的一种习俗就是村民在家里过完红白喜事后让铙、钹、锣、鼓到家敲打一番,以求减灾祈福,又称“响铜器”。

4.唢呐

据说唢呐是由波斯传入中国的,16世纪左右在中国流行。它是木制的管身上套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管身开孔,能发出八个音,它的声音明亮,变化丰富,逐渐就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民间祭祀、红白喜事的主要民族乐器之一。唢呐在中国的流行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它是外族乐器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兼容并包、擅于学习的美好品德的体现。

除了常用的以上乐器之外,还有一些特色的道具值得探究。如花苫鼓用花苫包裹,槌用绸捆扎。鼓槌的绸为方巾上面绣花,下面吊穗,花苫为二十条左右的宽约十至十五厘米宽的双层绣带,下面垂彩色穗子总长约70厘米左右。花苫上面还加上一层莲花瓣形状或动物形状的双层绣品,下面缀穗,每鼓可用五六个直径20厘米左右绣品用棱形黄绳针织连缀绑满,上面再继续缚团花红绸。绣品颜色多为红、绿、黄、蓝,白,上面的图案用不同深浅的色错开,力求突出装饰美感。

(四)服装样式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里,人民的服装长期受到约束与限制,每个朝代都有其服装的要求,以期在服饰上体现等级、身份达到对民众的统治,但戏曲的产生却给了人民群众极大安慰,如虚拟的故事与角色让演员可以穿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所有服装,“人生如戏”既能起到教化的作用,也给人民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古代祭祀仪式在历史的演进中耐心地等待着“戏曲”的诞生与成长,然后与它一起交织缠绕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并孕育出了社火这一综合性的群演艺术。戏曲服装被称作“行头”,它来源于生活,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如中国京剧成型于清代,但是以中国明代服装款式为主,而明代服饰主要继承唐宋服饰,所以京剧中也有没有纳入明代服饰的但却是唐宋的服饰的个别款式。

不知从何时起,东府社火的内容就有中国戏曲的内容,服装也就直接从戏剧舞台上拿来用了,如“韩城秧歌”是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的表演,旦角可以是传统的长襟和水袖也可以是近代的偏襟和围裙。丑角可以是肚兜和灯笼裤,也可是汗衫和长裤的现代打扮。“合阳跳戏”“洪拳鼓”“蒲城血故事”“潼关古战船”“潼关踩高跷”“潼关南街背芯子”等皆是秦腔的“行头”,再加上一些现代服装的添置。

东府社火是群众性的集会活动,多少年来它都是一年举行一次,因为节日不常逢,歌舞不常演,人们在这一活动中,追求一种人生难与平时生活的反差,所以服装讲究的是“盛装化”,也就是要与平时的服装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论男女都是穿红戴绿,极尽鲜艳夺目。在东府社火中这种服装是占多数的,一般都会选择鲜明的色彩红、绿、黄、蓝、白等。如合阳撂锣、华阴素鼓、华州背花鼓、澄城上刀山、韩城行鼓、韩城黄河阵鼓、跑锣车。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类,在年节游艺中东府社火服装还有因地制宜与地域文化结合创造出一些特别的样式。如东庄神楼、东雷上锣鼓、花苫鼓。

三、陕西东府社火的装饰手法

装饰是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年节游艺的社火表演中,聪明的民间艺人使用多种方法让这一活动更加好看。挂行头、画脸谱、做道具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让社火表演热闹的方式,也是社火缺一不可的装饰手法。“社火文化是伴随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面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它流行于中国各农业区域,尤盛予北方旱地农业区,即黄河流域的广阔地带。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渭水流域是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发祥地,黄河农耕文明以其强大的历史驱动力创造了它特别厚重的文化样式。”[6]

社火表演除了服装外,其脸谱也是加强人物辨识度的重要符号。如红色往往表示忠贞,大白脸表示奸诈,黑色代表雄浑刚强,黄色为残暴,蓝色为草莽,绿色为义侠,金银和歪斜的彩色脸谱表现怪力乱神。这种象征来自五行色彩的观念。脸谱概括了大部分角色性格。“正面红脸披绿袍,粉红老年白蟒穿;红色花脸穿红蟒,头戴鸡翎紫金冠;黑色花脸一身黑,胯下卷毛黑乌骓;白奸大面分人物(按人物地位高低而分),有红有黄又有黑。”[7]138老年正面人物勾十字门脸,它的特点是自脑门顶至鼻子尖画一黑色立纹在鼻梁处,横向同两个黑色眼窝互相交叉,很像一个黑十字形,显示人的正直,忠厚或刚正不阿。大白脸则用来刻画那些阴险狡诈的奸相权臣,其特点是满脸涂白粉,再以水墨笔勾画眉、眼、鼻的肌肉纹理。了解戏曲脸谱的人一看便知人物角色,这便是脸谱的魅力。

东府社火脸谱的功能与戏曲脸谱功能相同,它也是人物角色区分的标志,但它在民间的游艺活动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装饰美化社火的队伍。游艺主要是在农村的道路上或是场地较大的地方进行,演员如何与观众区分呢?穿上鲜艳的衣服,画上脸谱就从观众变成了演员,这是最快进入角色的装扮了。脸谱往往也采用红、绿、黄、蓝、白、黑等色相对比鲜明的色彩描绘,这就让画完脸谱的演员脸上红红绿绿、五颜六色,显得热闹好看了。随着平面媒体与影视媒体的发展,近代的民间脸谱绘制者也受到当地秦腔脸谱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脸谱的画法,或是直接照着戏曲脸谱来画,也在社火的表演中屡见不鲜。东府社火脸谱由于其独有的游艺表演形式与戏曲的高台表演不同,还有一些不同之处。

其一,因为民间社火的脸谱发源起于古代的巫术,所以脸谱的程式有的就比现代戏曲脸谱更早一些,形式就可能没有那么的完备,如合阳跳戏脸谱较之秦腔脸谱大体色相相同但细节较少。

其二,因社火脸谱多为某一表演类型的所限制,形象可能也较戏曲脸谱少了一些,如潼关古战船的表演多是水战,所以就只有一些人们所熟知的文臣武将的谱式而没有一个女性形象。

其三,因社火是民间自发性的表演,从演员到所有的参与人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平时手里拿的是镰刀和锄头,只有过年几天才拿油彩和画笔,其化妆水平也就不是那么专业与精细,再加之代代相传,近代的文化禁锢,使得社火脸谱到现代能达到“大同”已属不易,要消除“小异”也就显得苛刻了。在东府社火中脸谱注重的是“画”的动作而非作品本身,对于社火本体而言注重的是功能的写意而非面对老祖宗谱式的照搬。

在农村人们常说“心灵手巧”指的就是那些学东西能融会贯通并善于创新的人,社火之所以能流传的现在,也是社火技艺传承向来讲究对于传承人的考查与培养,而传承人都会是一些心灵手巧之人才能胜任。对于社火的装饰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东府社火装饰手法有“扎、粘、绣、描、染”等多种手法。“扎”指的是扎结构,在东府社火的道具中“古战船”“青瓷船”“背花锣”首先要用竹篾或木条扎结构,船在扎完后就会用彩色船幔将结构盖住。在扎的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是既要结构优美又要轻便易携,这是道具好不好的首要环节,所以一般都会让最有经验的艺人来制作。“粘”指的是把纸或布装饰用胶粘在道具上。力求色彩对比,还会用大红纸做成团花粘在船头或船尾进行装扮,在团花下面分别挂上龙头或虎头以示正反方。背花锣是在扎好的结构上用金银丝绒缠满花枝后用各色花纸粘上团花。“绣”指的是用彩色丝线在布上用各种针法绣的活灵活现的图案。战船在船幔上会用天蓝色或火绿色打底,用深蓝或深绿打褶,用各色彩线刺绣上寿字纹、万字纹、雷纹等图案花纹,这与东庄神楼上的刺绣相似。青瓷船的图案多以花草龙凤纹为主,而韩城阵鼓旗帜上多绣人物、植物和动物图案。“描”是描绘的意思,是主体装饰完后用色彩画图案以补充结构的单调或图案的素淡。如:洪拳鼓的鼓巾就是以蓝色为主的描画图案。“染”指的是根据需要进行大面积的上色,在蒲城血故事的场景塑造中就会用真正的鲜血或是红油彩进行染色,以造成鲜血淋漓的恐怖气氛。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是物质财富,它是一种文化的寻根,我们只有知道了从哪里来,才会懂得朝哪里去,它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身份认同,历史发展到今天,民俗文化的消亡速度已迫切要求我们将这份遗产向学校教育渗透和发展,我们一方面保护古老的形态,一方面宣传西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最后只能得到分裂的结果。时代和社会的责任向我们告诫,保护非遗本身并不能只将它的身留住,而培养欣赏它的群体才是留住它的精气神,才是最主动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魁立,张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4] 陈艳艳.陕西民间鼓舞的历史演变与健身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5] 王根权.大秦帝国文明探秘[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6] 田荣军.社火文化研究——以宝鸡县天王镇社火为个案[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8.

[7] 李继友.西秦社火的艺术特点[Z].宝鸡县文史资料:第7 辑.

猜你喜欢

社火脸谱
社火迎新
我的情感“脸谱”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帖脸谱
闹社火
做个脸谱迎『六一』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灶王爷的“脸谱”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春天的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