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阈下民生幸福的要义与实现探讨

2018-03-07徐凌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幸福观贫困人口幸福感

徐凌霄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河南郑州 450000)

近年来,政府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显著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依然有一些民生问题未能彻底解决,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民生问题,降低了民众的幸福感,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民生幸福

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阐释,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 民生幸福

民生幸福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和马克思对于幸福的定义一样,实现民生幸福,不仅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幸福,还要实现民众的精神生活幸福;不仅要让民众能够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也能通过劳动带来自身和他人的享受体验;不仅要实现个体的幸福感,还要注重整体社会全体民众的幸福感实现。新时期,国家高度关注民生幸福问题,不断采取有效的民生政策和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注重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想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2 现阶段阻碍民生幸福的主要因素

2.1 精神生活的空虚

目前,网络发展迅速,手机等电子产品普及率高,成为青年一代学生精神消费的主要场所和途径,而网络中又存在很多的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仅荼毒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会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上工作力度不足,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发达的山区和农村,人们的主要生活就是劳作,缺乏基本的文化消费场所和渠道,导致她们的精神世界十分空乏,常常感到无所事事,不能在闲暇之余实现自我的文化素养提升,其幸福感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上,不是真正的幸福。

2.2 环境污染影响幸福指数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指出了幸福感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忽视自然环境,片面追求人的发展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环境破坏不仅给现世的人们带来不利影响,更影响后续人类的繁衍发展。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热点话题,环境污染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2.3 贫富差距大

自改革开放开始到2017年末,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国内贫困人口数量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2017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减少。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上年减少190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112万人,比上年减少482万人;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634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虽然国家在治理贫困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总体贫困人口数量已然庞大,这部分人口基本上都处于社会经济的最底层,他们是政府扶贫工作中条件最差、底子最薄的贫困人口部分,对于这部分人口多扶贫工作开展人物更加艰巨。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只能确保一部分人的幸福,无法实现社会幸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是目前我国政府需要重点进行的民生工程。

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下我国政府实现民生幸福的有效途径

3.1 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针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可在城镇社区设立科普展示厅、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摄影长廊、歌舞厅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起合唱团、舞蹈队、京剧社、时装表演队、太极拳队等文体活动社团。社区文化的建设完善不仅能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还能为居民搭建相互熟识、学习的平台,形成“邻里一家亲”的浓厚氛围。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各地区要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用活用好现有社区文化设施,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要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建设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负责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定期培训社区文化队伍,并鼓励高校、文艺院团的文化人才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进来,在参与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3.2 注重环境治理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政府要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为民众创造一个自然风光好、环境质量佳的生存空间,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对此,除了要针对已经污染的区域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外,还要对现下的经济发展形式进行规范管理,制定环境生产指标,防治污染。针对城市环境,要加强市容环境维护,尽快恢复市容环境秩序,全面遏制流动商贩乱设摊、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不定期开展市容环境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为广大群众创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3.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社会的充分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最大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关于劳动和享受统一、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的要求,也是百姓幸福感之所在。因此,要实现民生幸福,必须积极创造更多有质量的就业岗位,努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道。要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健全鼓励大众创业的体制机制,强化政府扶持,优化创业环境,努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积极扶持科技创业、网络创业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创业。不断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减少失业率,增强劳动者技能和竞争力,不断以政策倾斜实现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目标,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均富。

4 结论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民生幸福在很多方面是具有一致性的,要实现民生幸福,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政府要切实做好民生工程,不断丰富民众精神世界,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注重环境治理保护,注重社会公平,不断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民众都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鲁宁,李海青.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中国化何以可能——基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理论渊源及实践价值视角[J].理论界,2014(12):6-17.

[2]孟庆雷,李成豪,关虹.加快提升湖北省民生幸福指数的建议——基于湖北省各市(州)的调研报告[J].湖北社会科学,2014(2):61-65.

[3]田红娟,杜向民.幸福民生的意蕴及其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4(1):76-78.

猜你喜欢

幸福观贫困人口幸福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隐形贫困人口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