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研回归本位
——关于回归教研本位的几点思考

2018-03-07徐明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未来教育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学校

徐明 /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王飞/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教师

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指向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素养提升,起点在于教师专业进步和教学改进,尤其在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上的问题诊断和策略优化。然而,随着教育理念、技术、方法的不断更迭,一方面教研活动的基础性、引领性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另一方面,又不断出现了被动化、形式化、低效率的问题。究其缘由,也许不是我们的步子走慢了,很可能是路子走偏了。我们不能总是拼命往前赶,有时候也要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回归教研的本来面貌。

当前学校教研的几个突出问题及其溯源

梳理多年来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经历,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主要存在三种偏向:

行政化偏向。可以称其为“运动型教研”,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为了某项大型活动,有时甚至为了招生宣传,而进行的“一哄而上”式教研。比如,一些学校为了争创**学校、**校园,以磨课为名开展教研,缺乏现实需要和证据分析,具有强烈的任务性、表演性,单纯地为指令而教研。

概念化偏向。可以称其为“碎片型教研”,指借助于某项课题研究、某个主题活动,而进行的“一锤子买卖”式教研。比如,一些学校借助“**课堂模式”“**课堂有效性”为名的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但是对于建什么样的“模”,怎样才能“有效”,既没有长远的计划,也没有短期的目标,选择的学科更不固定,像玻璃碎片一样显得杂乱,单纯地为活动而教研。

时尚化偏向。可以称其为“替代型教研”,指以宽泛的课程建设、新技术应用替代课程内容和学科知识,而进行的“泛泛而谈”式教研。比如,当下一些学校热衷于MOOC、翻转课堂等“舶来品”,开展一些以展示新技术为内容的教研活动。不是说这些新技术不重要,但问题是仅仅局限于对新技术本身的研讨,却忽视了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磨,更缺乏对师生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单纯地为展示而教研,这种教研实际意义又有多大?

无论哪种偏向,最终都指向两个具体问题:在客观效果上,因为充斥着非学科性、学术性目的,目标不明,指向不清,因而造成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虚假繁荣、效益低下。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下降。特别是教师课堂讲解力下降,讲不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教师作业的精准力下降,习惯于网上抄题,不考虑学生学习体验;教师试卷的命题力下降,甚至故弄玄虚,出一些偏难怪的、超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题目,更有甚者还将广告用词引入试题,缺乏严谨。比如,某地某小学竟然出过这样一道怪题:“鸟字的点,表示眼睛。”问:卵字中间的点代表什么?州字中间的点代表什么?灭字中间的横代表什么?这样的题目究竟有什么意义?在主观感受上,因为缺乏进行教研行为的内生动力,教师只是把教研当作一件被动的、额外的、迫不得已的事,甚至有些不胜其烦、不堪其累。又因为不能把教研真正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教师也就无法领略教研工作的“实”“巧”“美”,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这些偏向、问题的产生,是日积月累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从根本上必须反思其背后的思维逻辑特征。

功利性思维。教研的出发点是效率与技能,决定其成败的标准只能是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学科逻辑,既需要坐“冷板凳”的态度,更需要坐“冷板凳”的坚持。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学校是为了创牌子、追求轰动效应;一些教师是为了评优评选、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短视的教研目光直接导致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缺乏对教研本质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忽视教研活动本身具有的解释现象、预测趋势和改进工作功能的发挥。只求效应,不求实际效果。

营销型思维。好的教研会培育人,促进学校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一些学校往往反其道而行,只是为了“包装”人,“包装”学校。开展所谓的教研活动,经常是挑选几个最优秀的教师,公开炫技、作秀,结果是少数人演,多数人看,重展示而轻应用。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教研活动主要还是“应用性研究”,研究方法主要还是“行动研究法”。没有大多数人的参与,没有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研也就失去了价值。

简单化思维。教研活动原本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有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演示、经验的总结、改造性实践等一系列过程,讲究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想“毕其功于一役”,能够找到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速成法”“速效药”,希望通过一两次的专家指点迷津,就能让教师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这三种思维充分说明,我们对教研活动的规律研究还是不够,对质量提升的规律研究还是不够,对人的成长规律研究还是不够,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必须正本清源,重新定位。

回归教研本位的几个追问

有好教研,就会有好教师。有好教师,就会有好教育。那么,什么才是好教研?教研活动的本位究竟在哪里?尤其对于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几个基本问题。哪怕这些问题在一些人眼里已经是司空见惯,没有新意。

什么是教研?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与学的活动及其相关保障系统。也就是说,一项教研活动的开展至少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活动、保障。从活动来看,既包括教师之间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活动,也包括教师围绕教研主题、问题而进行的提议、质疑、争执等思维活动,还包括教师上课、记录、交流、改进等实践活动。从保障来看,涉及的方面就更多了。比如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场地保障、经费保障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保障,等等。

谁来做教研?教研活动参与主体通常有三类:一类是实践性主体,即教师、教研组长、教学主任等;一类是支持性主体,也就是专家、学者等。还有一类是管理服务性主体,包括校长、教科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有些情况下,也有家长、社会的参与,比如以家校合作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总的来说,管理服务性主体提供条件、保障,支持性主体提供理念、智慧,实践性主体提供操作。

在哪里教研?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与其存在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事实上是一个体系的问题。宏观层面,一个完整的教研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学校五级教研体系,在哪里教研,就属于哪个层级。但是,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参加国家、省一级的教研,机会是不常有的。一般常见的教研活动场所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学校、区域(县或市)。其中最为根本的还是校本教研、同伴教研甚至是个人教研。当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网络教研也是方兴未艾。因而不同的教研与平台决定不同的方式方法,我们既反对以大教研代替小教研,也反对以小教研代替大教研。

教研发展的基本走向是什么?这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

就目标而言,正在从课堂质量转向人的发展质量,但基础始终都是质量。不管是提高分数,还是提升素养,我们的主阵地始终都是课堂,都必须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人的发展,最基本的还是在课堂。比如,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如何在走班制背景下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特别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全面发展,正在成为每一位教师而不仅仅是班主任的教育责任。有些地方和学校,甚至还催生出一些全新的教育角色,比如生涯规划师、教育顾问,等等。

就主体而言,正在从单一学科活动转向综合拓展活动。根据专家测算,人类知识每三年就增长一倍,时代发展越来越呈现整体化、综合化的趋势,学科知识越来越呈现融合渗透。这就决定当前的教研活动必须向更广、更深、更多的知识领域和层次迈进,通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独特的视角、界域、思维。过去,我们只需要研究基于某一个学科或学段的教研,现在则越来越需要研究基于项目实施的跨学科、跨学段的教研。比如,针对美育研究,音乐、美术教师应该怎么办?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怎么渗透?小学阶段怎么教学?初中、高中阶段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这些研究都要系统、衔接。

就现实条件而言,传统的教研尚未落实,又遭遇到新技术、新背景的挑战。一方面,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系中,年级组往往比教研组、备课组更受重视,也更强势,传统教研功能趋于弱化。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线上教研,从教师角度看,缺乏真实情境,忽视主体体验,不能满足教师真实需求,往往是“一头热、一头冷”。

问题决定走向,问题就是走向。立足当下,我们的教研既要前瞻,又要回归,但是首先要做好的还是回归。只有打好基础,才能面向未来。只有找准现实定位,才能向着理想状态前行。

“本位”教研的几个层面

教研活动有着自身规律,不能只做加法不做减法,需要处理好各方关系,需要从各自的本位出发,研究教研,服务教研。我们将之称为本位教研,即区域本位、学校本位和教师本位。

对于区域本位:就是把方向、抓规范。所谓把方向,就是要对学科发展、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对本区域教研工作把好关、定好向。比如,上海市教研室就提出从三大功能走向六大中心,即在原有“研究、指导、服务”的基本职能定位基础上,进一步建成“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资源建设中心、质量监测中心、数据研究中心”。所谓抓规范,就是要建章立制,搭建平台,让教研成为常态。比如,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围绕促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研水平提升,探索建立了“三边学校联盟”(即山边、田边、水边三类学校),通过签订意向书、确定学科领衔学校等方式,建立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

对于学校本位:学校是各级教研活动的落脚点。一个成功的学校教研活动,不是领导和同行之间相互检查、监督的手段,而是一种群体协作的行为,是一种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学校文化,就是要明目标、抓基础。所谓明目标,就是要明确学校教研的目标和方向,整体规划和设计学校、学科、教师各个层面的研究与组织机构,找到适合的教研主题和教研形态,从而提升教研效益与质量。比如,如何在教育信息化形势下开展教研?如何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开展教研?等等。所谓抓基础,就是要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上好家常课。比如,广州市天河区很多学校都以“讲学稿”为抓手,努力提高教师备考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平。

对于教师本位:教师是组成教研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主要任务就是要扬个性、抓操作。所谓抓操作、扬个性,就是要树立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就是要有属于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文化。就是要从最基本的教学规范抓起,从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让教师明白“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懂得“学什么”“怎么学”。 比如,北京市昌平区南口中学古永启老师,以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研究式教研。

“本位”教研的几个支撑

教研活动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且是一种文化价值,不仅要从教育学,而且要从管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去全方位认识。开展“本位”教研,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支撑。

理念支撑。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是教师本人,都要厘清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切实把教研工作转变为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不断打破惯性思维、经验主义,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学习、研究、合作的教研氛围。比如,上海市围绕打造专业性、学术性相结合的市、区两级教研共同体,引进美国“常青藤联盟”理念,连续八年举办了“常青藤”论坛。上海市教委高中部汤青主任也以“引导结构化”的理念开展单元教学教研,努力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保障支撑。在制度层面上,通过轮岗试教、专题研讨等制度确立教师合作的行为准则,用制度来保障对教师参加教研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在物质层面上,积极加大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的投入,对于教师参与教研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某种程度上,一所学校在教研上投入了多少,这不仅是衡量校长是否真正重视教研工作的“试金石”,而且也是教研能否转化为学校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在管理层面上,积极发挥教研部门的管理职能,捋顺关系,加强协作,让教师在互帮互学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苏州市教研室专门将教研类带头人纳入学科带头人评审,进一步促进一些学习型优秀教师成长为研究者。苏州吴中区对教研实施补贴政策。

实践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但是教师研究和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方向、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充分认识教师教研活动的特点,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在教研的目的上,侧重于对教师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工作的理解、改进与提高,而不是一般情况下的普遍性认识和理论性表达。在教研的形式上,则更多以批判性反思、行动研究以及以课为单位的合作研究。比如,南通市的教研室,每年都利用暑假或长假组织各地各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研员学习、研究考试说明、课程标准,然后分头编写各类教师、学生用的参考、教辅资料,始终以服务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方向和衡量标准。

综上所述,让教研回归本位,既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教育研究者的使命,更是广大教师的职业追求。方向正确了,对于教育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教研工作都会焕发出活力和生机。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