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教育体系在学前专业的建构探究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国学人文素养

陈 晓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可译做“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国学在狭义上讲主要指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上的国学则包涵了先秦诸子学说、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汉代辞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代杂曲和明清小说等一系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学术文化沿袭。今天“国学”的意义,则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社会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

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去寻找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继承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认可,使得国学得以迅速的传播与推广,并一直溯源到学前教育中来。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知识,能够让孩子知书达理,培养孩子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之风,并且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里面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格魅力,提升各个方面的素养。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多的学习国学知识,养成符合社会传统价值观的思想观念,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国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幼儿国学素质的培养。因此,探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够提升其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使国学的优秀传统思想与当代幼儿教育发展有机结合,为当代幼儿教育服务。

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1 人文素养缺失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受生源所限,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水平不容乐观,不少学生缺乏人文基础常识,人文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史哲方面知识浅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在文章中总结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

1.2 缺少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前教育专业很少有文学性课程的开设,所以学生几乎没有国学经典作品阅读的动力,国学经典作品读得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素养难以养成。更不要提鉴赏理解国学经典的能力。所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面对国学经典,都只是照搬已有的或教材上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更不要提个性化的解读了,对国学经典难以有深切的体验,更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1.3 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养

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行各业间的竞争压力,针对大学生而言,其就业压力也大大增加,然而人们注重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被应用到社会。学以致用本身是正确的,但狭隘地认为当前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也容易导致大学生视野的狭窄。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深刻地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全面获取;同时,在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又会影响其专业水平的施展。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提升的途径

据笔者在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目前国学经典教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对国学概念认识不清,且比较狭隘。第二,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就是以“古代典籍”为主要内容,一味苦读、死背,从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喜欢国学内容。第三,教师对国学教学感到茫然,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重形式、轻内容,对国学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怎样不断探索,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方式呢?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有效融合现代与传统的精髓,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为先,以达成师生主体身心结构完善,思维与理想健康,于快乐中自我实现,收获成功”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试图寻求更为有效的国学经典教学方法。

2.1 更新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国学的传播与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且内容上过于肤浅。因此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在高等学校开设,系统性培养国学方面的人才,以满足国民对于国学经典教育的需求刻不容缓。要想使传统国学焕发新的生机,根生植入到国民中去,必须从高等教育的源头上加深对国学的理解和研究,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人才。

高等院校应明确树人立德的根本任务,从教育教学和认知两方面的规律,按照整体化、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中华民族国学经典文化从各个方位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国学经典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高等院校增设国学经典教育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国学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国学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国学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我们欣慰的看到,教育部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相信国学经典教育专业及课程的设置,对我国教育事业,对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都会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2.2 在国学经典学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的重视始于王财贵教授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活动。四年之后,在南怀瑾先生和王财贵教授的努力下,大陆也掀起了儿童诵读经典活动。“儿童诵读经典”活动以国学经典开启儿童心灵,让他们在诵读中潜移默化的奠定人文素养的形成。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开展国学经典学习确实一个崭新的课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引导。部分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加入《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把教学重心仅仅放在背诵上,而是要教会学生诗文诵读和鉴赏的方法,可以在解读经典诗文时,恰到好处的加入一些历史背景、轶闻轶事,并且可以结合老师自己的人生阅历,引导学生感悟国学经典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厚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标尺。比如在陶渊明田园归隐诗《归园田居》的诵读与讲解中,老师可以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昏聩、寒门士子的被压抑、世风人情的每况愈下来讲解,以便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陶渊明为什么会坚决的归守田园,宁愿过着困顿的生活,也要保持高逸飘洒、简朴恬淡的人品格调。并拓展陶渊明其它一些田园诗和辞赋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赏析,深刻体悟诗人的不慕荣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志节。其次可以在《儿童文学》课程中渗透国学经典诵读。《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提升学生自身文学素养与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讲到古代传统故事“缇萦救父”,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除了让学生感知缇萦的毅力和勇敢,还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司马迁和《史记》这些文学常识作专题介绍,一举两得。最后可以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举办国学经典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可以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可以在音乐课中学唱传统文化歌曲;在书法课中书写国学经典篇目字帖等;还可以在校园广播中播放一些优美的诗文诵读或古典音乐的吟唱,从听觉和视觉上给予学生美的感受,从音律美中感悟国学经典诗文的艺术境界,咀嚼诗词佳句的美感。

2.3 构建国学经典课程体系,加强校本国学经典教材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国学经典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学前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必修课程为主体,以选修课程为辅助,以专题课程为补充,以活动课程为拓展,”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形式和广阔的空间。[1]在国学经典课程的开设中,不仅可以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还可以研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同时可以请古代文学老师开设一些选修类课程,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散文名篇,由浅入深,由简及繁,既满足未来幼儿园教学需求,又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国学底蕴。学院还可以邀请国学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对于国学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长国学知识,最后还可以设立一些国学社团、国学兴趣小组,通过这些活动课程,自主学习,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修养。

中华民族要想能够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纳入国学教育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国学经典文本的选择、编排体例的构思、问题探究的设计等方面,努力实现面向幼儿园、面向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国学修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校本国学经典教材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传统蒙学经典诵读;二是“四书”选读;三是古典诗词散文名篇鉴赏。同时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要突出可读性和启发性,要深挖国学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国学知识与学前儿童的联系,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课堂与实际教学的模拟环境,力求形成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文学素养能力形成、国学修养提升的特色教材。

猜你喜欢

国学人文素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