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3-07金宜洛
金宜洛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大学生党员是先进青年学子群体的主体,作为我党新生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组织输送了富有活力和生机的新鲜血液。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念是个体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一种思想的坚信不疑,且采取切实行动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理想信念在指引人生奋斗目标、提升人生精神境界以及提供人生前进动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有学识、有思想、有纪律的优秀学生进入高校深造,发展大学生党员是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全国各地高校也积极落实国家号召,从众多学生中遴选优秀人才作为发展对象和重点培养目标。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科技化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特权主义等思潮的泛滥,正在腐蚀着广大大学生党员思想。一位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入党积极分子阶段、预备党员阶段、正式党员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接受党组织对其思想、学业、品德等全方位的审查,对学业或品德的片面化追求,都不具备成为一名党员的资格。尽管各高校对党员的选拨规格十分严格,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在选拔党员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诸多现实问题。
1.1 重视入党前教育,轻视入党后教育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之前,要接受党组织的一系列考验与培训,即入党前教育。入党前教育是选拔吸纳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起始性环节,不仅学生本人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负责党建工作的相关人员也予以高度关注。党课培训中学生的出勤率相当高,几乎没有无故缺勤的现象,且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力度也相当大,不仅要求学生每学期的学业成绩优良,而且关注入党积极分子的群众基础,党建工作者通过个人访谈、观察等形式对该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相对客观的评定。党员的选拔程序严格化、程序化。然而,大学生党员在正式入党之后,精神松懈、思想滑坡等不良现象频频发生,更有甚者触犯重大校纪校规。这充分说明了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继续教育。
1.2 入党动机不纯,理想信念不坚定
在现实中,一些希望入党的大学生并不能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般而言,他们积极入党受到以下因素的驱动。首先,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看到身边很多同学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没有对党组织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入党、跟风入党。他们即便能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加入党组织,但在今后的思想工作中,必定会出现精神懈怠、心中无组织无纪律等消极状况。其次,大学生的利己主义倾向。比如,有的学生是为毕业后找工作寻求便利,有的是为“谋取特权”探索捷径,还有的是想要获取政治荣誉。事实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要求大学生落实党的宗旨,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幸福,并非以此换取物质利益或其他不纯的动机,中国共产党员的角色是“服务者”,而非“管理者”。无论是跟风心理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是想要以此为契机为自身谋利益,都说明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入党动机上认识不够深入,态度不够端正,意志不够坚定。
1.3 教育内容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各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党课讲座或理论宣讲的形式,课程主要由校级党建工作人员或者院系党委成员和支部书记承担。党课培训所包含的内容多样,但是形式却极为单一,即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其弊端尤为明显:学生在参与党课培训的过程中,或兴趣不足,或将党课培训神圣化,将授课教师神圣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授课教师一味地叙述知识,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培训,学生能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熟记于心,张口即来,理论知识可谓“功底深厚”,但是当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孕者,主动让位者甚少;当面对学院奖助学金的评定时,争前恐后者甚多;当遭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只知理论不会实践,这种授课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党员,整体素质欠缺,服务群众的意识淡薄。深究其因,不外乎高校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者进行培训时,将绝大多数精力放置于理论宣讲这一方面,却忽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党员,仍不能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党员。
2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探究
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高校党建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做到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置形式多样的党课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考察,丰富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2.1 切实加强入党后教育
为保证大学生党员思想上不滑坡、精神上不懈怠、道德上不腐败,必须切实加强对正式党员的入党后教育。高标准、严程序的党后培训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要素,要坚决杜绝大学生“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不良现象。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众对大学生党员的监督作用,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大学生党员的考察不能仅凭其在领导老师面前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群众对其评价,了解该学生是否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否具备为学生群众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大学生党员作为连接学生群众与党组织的中介,代表着党组织的形象,在大学校园中具有先锋引领作用,他们必须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利益面前不动摇,困境面前不放弃,做到政治思想更趋成熟,政治信仰更为坚定,用切实行动向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对于大学生党员群体中的“虚假派”、“特权派”以及“两面派”,必须加大惩戒力度以保证党组织的清白与纯正。
2.2 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
面对当下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很多大学生把入党作为今后找工作的“敲门砖”,没有从思想上真正入党。基层党组织要创新考察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的方式方法。首当其冲,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邀请同班同学以及领导老师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投票,广开言论,客观公正地搜集有关大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情况和思想动态。其次,高校党建工作者可大力发展红色网站,丰富网站内容与形式,筛选大学生党员的优秀事迹加以报道,号召广大学生党员以此为榜样,让理想信念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入到大学生党员心中,进而提升其思想境界。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置培训课程,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手段等诸因素切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2.3 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他们可以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用真实行动为社会作贡献;做好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理想信念虽以观念是形式存在于学生主体中,但其确立应有坚实的实践根基,紧密结合学生主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今后我们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应加强人文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并使设计更加对象化和个性化,从而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文化取向。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要契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忌教育内容的神圣化、教育方式的传统化、教育手段的单一化,应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深奥难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大学生党员深刻领悟我们党所追求的真谛。其中最有效的社会实践莫过于组织大学生党员走进革命根据地、走进革命老一辈、走进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大于天,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新生力量,更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与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也势必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