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合陂之战后燕失败的原因

2018-03-07曾雯雯西藏大学图书馆西藏拉萨850000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拓跋慕容

曾雯雯(西藏大学图书馆,西藏 拉萨 850000)

395年爆发的参合陂之战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混战时期。经过此役,后燕败给北魏,失去大量有生力量,最终停止统一北方的步伐,而北魏借由该役威震北方,势力趁机进入中原地区,成为北方霸主,最终再次统一了中国北方。

一、参合陂之战前北魏和后燕的关系

刚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土崩瓦解,其统治下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参合陂之战中的后燕和北魏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

后燕创建者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因屡立战功遭慕容俊猜忌排挤,只得投奔前秦。淝水之战后,慕容垂384年“乃依晋中宗故事,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1],建立燕朝,386年称帝,史称后燕。北魏创建人拓跋珪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六岁而昭成崩,……帝于是转在独孤部”[2]。拓跋珪从小表现出冷静和理智,刘库仁赞其:“帝有高天下之志,必兴复洪业”[3]。后于386年继位,“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4],同年改成魏王。

后燕和北魏在战争爆发前互为友国。慕容氏和拓跋氏同族,北魏和后燕的前朝,即代与前燕又世为婚姻。在拓跋珪刚称魏王不久,刘显企图立窟咄为王,“以兵随之,来逼南境”[5]。拓跋珪左右部下也与之呼应,“帝虑内难,……遣行人安同、长孙贺征师于慕容垂,垂令其子贺驎率师随同等”[6]。(登国)五年,拓跋珪西征,“袭击高车袁纥部,大破之,……慕容垂遣子贺林率众来会”[7]“十二月,慕容垂遣使奉帝西单于印绶,封上谷王,帝不纳”[8]。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北魏和后燕的关系密切但并非平等。此时后燕将北魏视为后燕的附庸国,但拓跋珪坚持北魏独立,这是两个政权对立的前提。

虽不对等,但后燕与北魏依然保持友国关系,是因为除血缘关系外更多考虑的是利益。北魏建立之初根基不稳,强敌环绕。早在代国时就“国众离散”[9],主弱权孤,政敌林立。刘显欲谋反,幸得告密方未成功。北魏建立后窟咄企图自立,“诸部骚动,人心顾望”[10],这场叛变使得拓跋珪逃往贺兰部,求助后燕才得以平叛。因此,北魏急需一个强大政权帮助稳定国内局势、抵御外敌侵入。相较柔然、高车、后秦、西燕等国,具有血亲之缘且实力强大的后燕实为最优选择。

后燕出于同样的考虑,为限制对手后秦和西燕,出师帮助北魏不仅可以实现统一北方诸国的理想,还可借此笼络北魏,把新兴且弱小的北魏政权置于自己控制下,以加强北方防务。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

《资治通鉴》记载两国关系破裂因为后燕“间以求马不获而留其弟”[11],而这其实只是关系破裂的表象。后燕希望北魏变成附庸国以防卫北方疆域,但没有足够的实力将其控制。

后燕能够称霸北方一是抓住时机发展势力,且慕容氏人才济济。慕容垂本人被称为“战神”,《晋书》记载慕容垂在前燕时曾大败恒温,威名大振,投靠前秦后被封为“冠军将军”“宾都侯”,王猛评价其“人之杰也。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12]。权翼劝苻坚“……冠军之号岂足以称其心!”[13]但苻坚父子“好存小仁”[14],任其发展最终建立后燕,成为雄霸北方的强大政权。除慕容垂外,其兄弟也大多才兼文武,被慕容垂赞许足以继先王之业。

但随着慕容垂年老事高,太子宝懦弱无才,国内政权开始不稳。此时慕容垂刚愎自用,坐视北魏势力扩张。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贺兰部贺染干谋划杀其兄纳,纳举兵相攻,魏王请后燕出兵讨伐,燕赵王麟击破贺纳后,慕容垂“……命麟归纳部落,徙染干于中山”[15],但慕容麟不听尽早处理拓跋珪的建议,任由拓跋珪吸收贺兰部力量,壮大北魏实力。

随着实力的增强,北魏开始脱离后燕的控制。《资治通鉴》记载“魏王珪阴有图燕之志,遣九原公仪奉使至中山,燕主垂诘之曰:‘魏王何不自来?’仪曰:‘先王与燕并事晋室,世为兄弟,臣今奉使,于理未失。’垂曰:‘吾今威加四海,岂得以昔日为比!’仪曰:‘燕若不修德礼,欲以兵威自强,此乃将帅之事,非使臣所知也。’”[16]此时后燕自认威加四海,北魏国主应亲自觐见,不满拓跋珪遣使,但北魏使者表示北魏和后燕是平等政权,派遣使臣符合礼节。回国后,拓跋仪评价后燕“燕主衰老,太子闇弱,范阳王自负才气,非少主臣也。燕主既没,内难比作,于时乃可图也。今则未可”[17]。

趁慕容垂衰老、子弟用事时,拓跋珪派遣其弟拜见后燕,“……(后燕)留觚以求良马。魏王珪弗与,遂于燕绝,使长史张衮求好于西燕”[18],两国的关系正式破裂,但因还有其他政权存在,所以两国尚未大规模冲突。随着两国势力的扩张,北魏不断侵逼后燕附近部落,慕容垂消灭丁零翟魏政权和西燕后,在病重情况下坚持对北魏用兵,最终爆发参合陂战争。

三、后燕失败原因

对于参合陂之战,《资治通鉴》有详细记载。虽然北魏和后燕兵力悬殊,后燕出兵八万北魏兵力两万,但北魏最终以少胜多。后燕战争失利主要跟后燕连年混战、统治者错误判断、主将实力不足、军队内部不和等有密切关系。

(一)连年征战

慕容宝晚年坚持伐西燕,只有慕容德赞同,“永既国之枝叶,又僭举位号,惑民视听,宜行先除之,以壹民心。士卒虽疲,庸得已乎”[19]。慕容垂表示“司徒意正与吾同。吾比老,叩囊底智,足以取之,终不复留此贼以累子孙也。”[20]虽然最终消灭西燕,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疲乏,国民厌战,为参合陂之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二)主帅人选不合适

参合陂战争爆发前,后燕国内政局不稳,除慕容垂年事已高病重在身、子弟用事外,此时后燕内部也缺乏能够稳定国内政权的继任者。

慕容垂派遣军队时,高湖劝谏:“魏与燕世为婚姻,必有内难,燕实存之,其施德厚矣,结好就矣。间以求马不获而留其弟,曲在于我,奈何遽兴兵击之!拓跋涉圭沈勇有谋,幼历艰难,兵精马强,未易轻也。皇太子富于春秋,志果气锐,今委之专任,必小魏而易之,万一不如所欲,伤威毁重,愿陛下深图之”[21],致使慕容垂大怒。

高湖对慕容宝和拓跋珪的评价很到位。相较对手拓跋珪,慕容宝绝非带兵合适人选。《北史》称其“少轻果无志操,好人佞己”[22],封为太子后“曲事垂左右小臣,以求美誉”[23]。但慕容垂选择慕容宝领军出于政治目的。慕容垂及子侄两代人才辈出,如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农、慕容隆等都是一代名将,但是慕容宝相比逊色,其是因母得宠而被封为太子。仅凭慕容宝的能力恐难稳定朝政,为防止政权旁落,慕容宝需借军功提升名声和威信,且慕容垂过度自信,认为有赵王麟、范阳王德和陈留王绍同行,此战后燕必胜。

而拓跋珪多年征战,又肯虚心纳谏。《资治通鉴》记载,拓跋珪因薛干太悉伏不送刘勃勃,“袭其城,屠之”[24]。张衮听说燕军将至,建议“燕狃于滑台、长子之捷,竭国之资力以来,有轻我之心,宜羸形以骄之,乃可克也”[25]。拓跋珪又将部落的畜产西渡千余里以避之。

(三)慕容宝优柔寡断

两军对峙,主帅作为关键人物,其军事决策和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至关重要。从双方对峙开始,慕容宝就表现出错误的军事判断,也没有面对突发情况的冷静与决策力。

后燕出发后驻军五原河北,“宝进师临河,惧不敢济”[26],与北魏隔河对阵。后燕在渡河时没有制定详尽策略,导致数十艘船被突发的暴风吹到南岸,三百余甲士被擒获后,拓跋珪皆释而遣之,表现出拓跋珪仁者之风,动摇了后燕军心。燕术士靳安劝说天时不利,燕必大败,宝却坚持与魏一战,靳安感慨“吾辈皆当弃尸草野,不得归矣”[27]。后燕出发时垂已病重,慕容宝到了五原后,拓跋珪派人拦截后燕使者,并带着使者隔河喊话“若父已死,何不早归”[28],使得宝等忧恐,士卒骇动。面对拓跋珪的计谋,慕容宝没有及时稳定军队情绪,自己更是听信谣言急于回国继承王位。从五原撤退时正逢十月,河流并未冻结,慕容宝错误认为北魏不能渡河,因此未设防。结果十一月“暴风,冰合”[29],拓跋珪轻易地渡河,选精锐二万余骑急追后燕军队。

(四)后燕内部不和

随行出征的赵王麟、范阳王德和陈留王绍虽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但也仍留下了不和的隐患。慕容麟曾在慕容垂投奔前秦时将其告发,使垂怒杀其母。虽慕容麟在后燕建立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慕容垂待其有如诸子,但慕容麟并不甘心受制于人,慕容宝不能震慑住慕容麟,慕容麟也不愿慕容宝取得战功。

燕军到参合陂时遇到大风,沙门支昙猛认为“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30]。慕容宝笑而不应,赵王麟则怒曰:“以殿下神武,师徒之盛,足以横行沙漠,索虏何敢远来”[31]。昙猛泣曰:“苻氏以百万之师,败于淮南,正由恃众轻敌,不信天道故也!”[32]

此时后燕为撤退,不论具有何种优势都应提防北魏的奇袭。可燕军在撤退骑行十余里后即解鞍寝,且不设防线。后燕军队本就因燕主病亡的谣言军心涣散,如此时遭到对方攻击,军队必会迅速瓦解。慕容宝不仅不设防线,还怀疑遣兵御敌的必要性,而慕容麟在太元十八年(394)讨伐贺纳兄弟时已看出拓跋珪必为燕患,现在却怒斥“索虏何敢远来”,可见其居心,司马光评述其为“岂其心自疑而欲败宝之师邪”[33]。

最终慕容宝听从慕容德劝说派遣慕容麟帅三万军居后。其实,此时慕容宝与麟已有内疑,在燕、魏相持期间,慕容麟的部将以为垂已死亡,企图借机作乱奉麟为燕主,因阴谋败露未能成功。此时让慕容麟担任后卫,可见安排后卫只因慕容德建议并企图借机将慕容麟调离军队核心,并非出于战略考虑。慕容麟一方面不希望慕容宝取得战功,一方面又轻敌自大,每天只是纵骑游猎。

对比燕军,北魏军队日夜兼行,黄昏时已到参合陂西。此时燕军驻营在参合陂东的蟠羊山南水上。魏王珪下令,命士卒趁夜“衔枚束马口潜进”[34],由于后燕军队未设防,所以到第二天将东行时发现满山都是魏军,士卒大惊扰乱。《资治通鉴》用几十字描写了战争的惨烈:“珪纵兵击之,燕兵走赴水,人马相腾蹑,压溺死者以万数。略阳公遵以兵邀其前,燕兵四五万人,一时放杖敛手就擒,其遗迸去者不过数千人,太子宝等皆单骑仅免。”[35]

参合陂之战魏军击杀后燕右仆射陈留悼王绍,生擒鲁阳王倭奴、桂林王道成、济阴公尹国等文武将吏数千人,兵甲粮货以巨万计。拓跋珪本想留下后燕的能臣,其他的给予衣食遣还,以招怀中州之人,但王建认为“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36],于是将魏军全部坑杀。后燕倾国之力发动的战争以全面失败告终。

四、结语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时期重要的一场战役,为北魏的强盛乃至中国北部统一奠定了基础。在参合陂之战中,燕军国力强盛军队人数众多,实际拥有优势,但由于慕容垂轻视北魏,错误地安排慕容宝领兵,派怀有私心的慕容麟随军,加上慕容宝采用错误的军事战略,在战争开始就中了对方阴谋,军心涣散,在撤退的关键时刻又未能听从谋士建议,疏于防备,亲信他人,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此次战役使得当时拥有华北第一强权的后燕得到重创,北魏趁机深入中原。参合陂之战第二年,慕容宝耻于参合陂之败,慕容德也认为“虏以参合之捷,有轻太子之心,宜及陛下神略以服之,不然,将为后患”[37],于是慕容垂亲征出兵北魏,其勇猛程度使拓跋珪不断撤退以避其锋芒,但当慕容垂到了参合陂,看到满地白骨,军士皆恸哭,慕容垂羞愤不已旧疾复发,最终呕血而亡。三年后,后燕在柏肆之战再次败给北魏,两年后分裂成南燕、北燕。自此,后燕势力完全退出中原,北魏成为华北的霸主,统一中国北部大半疆域,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1][5][11][13][15][16][17][18][19][20][21][24][25][27][28][29][30][31][32][33][34][35][36][3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76.3320.3422.3421.3080.3399.3385.3385.3400.3411.3411.3421.3410.3421.3423.3423.3423.3423.3423.3423.3423.3423.3424.3424.3425.

[2][3][4][6][8][22][23]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10.10.11.11.3093.3093.

[7][9][10]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6.19.21.

[12][14][26]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91.3081.3089.

猜你喜欢

拓跋慕容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复制还这么了不起
“屎壳郎”大王
不!这不可能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勇于试错是进步的开始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世界若只如初见
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