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动态和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2018-03-07李凌婧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学界比较文学人类学

李凌婧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比较文学最先兴起于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其实际的影响在文学界引发的效应,是将近代各民族文化,借助整个文学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虽然这种结合不会导致现实生活中完整的系统感和统一性,也难以形成后来称作为跨越民族固定思维的原始动机,但不可忽略的是,比较文学形成的这个基本观念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坚实的成长成熟基础,同时也隐含了许多潜在的可能发展空间。

一、比较文学发展概况

按照学界公认的说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我国初创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1],相对而言,这毫无疑问属于新兴文学学科的范畴,它产生及发展都会直接受到欧美学界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学领域也受到国外各种文学模式的影响,而比较文学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特色。比较文学界的大师级人物艾琼伯教授就洞见了中国比较文学正走向世界这一明确的事实。

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可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研究中心是法国,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在于对文学间影响的比较;第二阶段的主要研究中心则转到美国,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是平行研究;第三阶段,最大的可能研究中心要落实在中国,其核心问题是东西方跨文化比较研究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使命重大,需要梳理整个世界文学的成长和发展脉络,并弥补因对东方文学了解不够而导致的整个世界文学体系的缺失,中国比较文学必然要在世界文学领域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柱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中国文化及文学的话语权。

二、我国比较文学现状及问题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涉及的知识面相比其他文学研究模式更广,要求研究者具备掌握多语种的素质,以及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比较研究的难度。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多聚集在学术氛围更浓厚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内。

(一)比较文学学科动态研究

1.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机制变化

比较文学之所以能够升格为一个专属的学科和领域,与其具有的显著优势是分不开的。既然要进行比较,就必须至少要掌握两种以上的文化领域的知识,研究者才有可能基于同理的价值观念,明确这些学科之间的差别性和内在统一性问题。如果遵从视觉拼盘法则比较研究方法失去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存在的意义,而且文学的影响、平行研究以及世界文学这些传统视角已经没办法驾驭比较文学时,那么在这些主要领域的边缘地带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生跨学科的研究尝试。这种边缘地带的努力尝试在西方文学界已经形成并造就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优秀人物和成绩,而在中国比较文学界还没有形成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成就。在国际范围的文学研究对话中,中国比较文学界还欠缺挑战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学界在这个领域还未能发挥出该有的优势,只是满足于缺乏创新的知识罗列和浅层次的比较研究,再就是不可否认,发展时间较之欧美比较文学界更短。[2]

从研究角度来说,比较是一种可用于任何学科的科学方法,这同时也就定义了其并不完全形成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本质依据,而这一事实是比较文学学界完全认同的基本观点。从国际学术领域的整个实践过程来分析比较的价值就会发现,实际上各学科合作及互动正导致着学科领域严格意义上边界的模糊化,而学科与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引发的实践困境也逐步演变成一个非常紧迫的研究课题。在目前的学科机制内,试着将传统的跨文化立场转变为目前的跨学科范畴也是最可能让人产生疑惑的地方。对于这样的情况就必须拿出一个鲜明的态度,才能满足文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极大丰富的现代知识和科技生产对于学科的促进发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相对化并未能完全抹杀各学科之间的专业独立性。与之相反,这种对跨学科研究的文学尝试更进一步推动了各种学科间的联系和互动,将过去完全静止的那些知识及其处理的简单途径引导向人类精神领域活动的更高级别和层次。那些过去在独立学科的架构里被机械化的单一知识将在更为繁复的社会背景下被重新进行理解及定位,也使得那些依靠单一学科模式才维持形式上优势的片面知识被深度质疑和推敲。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专业化应该不害怕其他学科的比较,也不会害怕被质疑,这就是比较文学研究机制的根本动力所在。

2.比较文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学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其进行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会改变过去固有的学科布局及文学固有体系,这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学派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确切地说,文学人类学的深入研究在我国也有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它对于我国文学研究的有关理念与范式创新的建设性作用也已慢慢凸显出来。虽然研究基础已经具备,但对于目前中国的各种新型文学人类学流派,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总结性理论论述。

由叶舒宪教授主持实施的“文学人类学课题”研究,主要从文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学科彼此有联系或者产生互动的地方入手,第一次较系统全面地讨论了文学和人类学之间的关系。该课题被提出并得以完成,对于我国相关文学研究怎样处理“学科危机”以及如何应对知识全球化的适应需求等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创新,因此也有切实的参考价值。

推动比较文学范式的创新发展,其在学术方面的实用价值大体有三。第一,摸索利用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和手段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在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常用考据手段进行深入的改造和调整后,进而创设了一系列跨文化理念,并采用多手段的求证途径诠释文化方法,在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解读等方面展现出强大高效的应用效力。第二,针对文学人类学与世界公民精神的培养及整合,产生出一些不同的论调,比如后文学时代论,纷纷提出了对目前人类学层面的文学价值的再评估问题。站在知识全球化的环境背景下,文学的文化价值研究则是满足于再次整合知识的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第三,这些课题的研究需要借鉴、引用超过百种以上的外文文献,其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刊印中译本,并且许多是首次进入汉语言研究领域。这对加强中外学术思想的融汇交流有益,有利于使我国比较文学在文学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与国际学术潮流同步,可提升中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实际水平,具有值得肯定的建设性作用。

(二)比较文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1.对比较文学的争论与思考

我国目前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着鲜明的地方特征,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比较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并不算短的一段时间,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比较文学界都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思想化发展趋势。该学科在初创期就被定下了跨越全球各种文化的基调,但在发展过程中被程式化理论研究模糊了本来的方向。到冷战后期,一些著名的比较文学研究学者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对比较文学的思想性进行强化,这是拯救比较文学的关键所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赛依德教授和斯皮瓦克博士,他们的研究可以充分代表比较文学探索的新方向。截止到目前,这些研究都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在我国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比较文学也存在一些交叉及邻近的研究学科,比如国外兴起的汉学热,就是其中的一种。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日益强大,国内外陆续出现了持续的汉学热现象,这也使比较文学界对其产生了持续关注。对此,周发祥细致入微地阐述了比较文学及国际汉学在整个学科中的归属性质、具体学术内涵以及研究方向等的异同,也从自身研究领域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对新内容的拓展研究,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分支,促进了比较文学的长足发展,也使得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有所创新。

2.比较文学研究的模式更新

我国比较文学的现代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即任何文学研究模式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和大环境。我们所说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其主要来源于民族及国家在欧洲形成和确立的那个时期,整个进程的推动力追根溯源就是民族主义。这种比较文学的建立发展模式是文学研究的经典比较形式,其在平行研究阶段是冷战期间处于主导性的比较文学研究模式。该时期的文学研究避谈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3],而比较文学更注重比较各种文学蕴含的内在价值联系与区别。而中国比较文学界,则是在对整个中国文学和东西方各民族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之上,进行中外文学的跨领域和学科间的比较研究,发掘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适规律,强化对文学、文化和文明的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对于目前中国的文学研究及文化建设,有着非常关键的创新性影响和作用。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加强,学术界的研究步伐也要与时俱进,通过掌握学科动态和破解重大理论问题,促进整个比较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从西方找到学科发展的普遍理论和发展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推广至世界,树立大国文化的风范及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任重而道远。

[1]曹顺庆,张雨.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8,(3):142-149.

[2]陈敦,钱书文,王宁.文学史前沿性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9):36-37.

[3]李甦平.东方哲学问题研究前沿动态和重大理论构想[J].学术动态,2006,(25):12-14.

猜你喜欢

文学界比较文学人类学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政治与文学之间
The Us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