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聚居区民间共生智慧:临潭民俗“万人扯绳赛”的功能解读
2018-03-07马麒
马 麒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临潭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是汉、藏门户,长期以来多元民族共居。沟通内地与藏区的地理位置使其一度成为商贸和军事重镇,自古兵事纷争较频繁。肇始于明清之际的临潭民俗活动——万人扯绳赛,以其参与人数众多而闻名于世,并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其能够在此地历经数百年沉浮而不绝,以多民族共有文化的方式绵延至今,殊为难得。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万人扯绳赛记录了临潭回、藏、汉及其他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文化交往和适应,反映了多民族社区共有文化的形成、变迁和传承。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及参与万人扯绳赛的经历,发现其具有社会交往、社会整合、经济和象征等功能,对藏族聚居区的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存具有特殊功用和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临潭的民族团结。
一、社会交往功能
考证现有资料发现,早在元代就有回族来到临潭,但其真正形成定居规模却是明初以降。随着明初沐英征讨大军的到来及屯兵移民,临潭的民族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藏、汉二元结构逐渐变迁为以回、藏、汉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居的状况。该地区各个民族的居住地域有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他们主要通过具有文化特点的万人扯绳赛、花儿会、浪山节、物资交流会、庙会等活动进行互动。这些民俗活动具有社会交往的功能,其中万人扯绳赛活动的群众交往面更广泛、交往程度更深入、交往作用更突出。
每年的正月十五,由青苗会牵头组织的扯绳赛就会在“西门外河滩”举行,其“以西城门为界,上下齐挽,凡家居上者上扯,家居下者下扯”,俗称“上片”和“下片”。上片包括城关镇的古城、上河滩、郊口、左拉、八龙、苏家庄,以及卓洛乡、古战乡、长川乡、完冒乡、冶力关镇、羊沙乡、藏巴哇乡、洮砚乡,合作市等地;下片包括城关镇的下河滩、城内、教场、青崖、西庄子、杨家桥,以及初布乡、羊永镇、流顺乡、扁都乡、店子乡、王旗乡、三岔乡、总寨乡、木耳镇、大族乡、卡车乡,岷县等地。划分片区的方式,有效地将民族认同糅合成为地域认同,突破了原生认同的桎梏,巧妙地建构了多民族共有的认同方式,以此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团结。
具体负责筹办扯绳赛的青苗会选择“执情人”和“连手”时,有吸纳回、藏、汉各民族成员的传统,从而促成了各民族的交往和参与。扯绳赛不仅是回、藏、汉各民族互动交往的契机,也给亲友相聚提供了机会。家住城关镇的居民,款待远道而来的藏族“主儿家”,回、汉亲朋好友,提供住宿,欢聚聊天,增强了联系和感情。扯绳赛期间,“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扯绳,消除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和隔阂,在集体欢腾的氛围中重构了地域认同和情感认同。笔者曾访谈过一对回汉通婚,三对藏汉通婚的家庭,他们都表示结识于扯绳时。由此可见,扯绳赛不仅具备群体交往功能,更重要的是为个体的相互了解,乃至婚姻、交友等提供了公共空间,正因此,民族交往的程度也变得尤为深入。
总之,万人扯绳赛作为临潭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发挥了社会交往的功能。通过全民参与扯绳赛活动,相异文化的回、藏、汉等民族完成了群体参与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互动过程[1],形成了社区的“共识域”。这种民俗性“共识域”越大,表明民族关系越和谐。
二、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文化整合是其主要整合手段之一。具有文化特性的民俗活动,正如杜尔干认为,在社区中起着“联结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作用,“这种联结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的情感体验、共有的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从民族文化角度看,临潭回、藏、汉等民族信仰不同、习俗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在民俗文化上相互交往、交融,通过调整民族与宗教关系、地缘与业缘关系、个体与群体关系,以及政府与民间关系,共同形成了一个“临潭人”共同体,这是万人扯绳赛等民俗发挥整合功能的结果。
就社会整合机能而言,万人扯绳赛通过发挥团结功能、规范功能和协调功能来展示其能力和功用。
第一,团结功能。团结功能就是使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等之间协调一致,并将其连接为一体。临潭共有回、藏、汉为主体的15个民族,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龙神信仰等多个宗教信仰。纵观历史,该地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团结和谐,但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尤其清代中叶“同治事件”和民国十八年事件,给各族群众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冲突和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摩擦并未导致临潭社会的分化、解体。与之相反,“各族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有些还结成亲戚关系。民族之间和睦团结的动人事迹屡见不鲜”,这与民俗文化形成的集体意识颇有关系。万人扯绳赛期间,人们沉浸在欢乐中,忘却历史上的不愉快,忘记生活中不如意,精诚合作,在齐声呐喊中形成一致的目标,形塑了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从而起着积极的团结凝聚和目标导向的功能。
第二,规范功能。“民俗首先是一种社会规范力量,民俗的规范性同时也是一种约束机制,从而形成一定的标准模式,以此约束民俗文化圈内所有人的行动和行为。”多民族共存的临潭,这种规范性尤为明显。万人扯绳赛中,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自觉遵守活动中的规则,比如活动中上片和下片地域的划分原则;活动的时间一般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手”负责安全事宜原则;活动中富人出钱、穷人出绳或出力原则等。通过一系列共有规则,淡化了民族边界,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协调功能。帕森斯认为社会整合能“调整和协调系统内部的各套结构,防止任何严重的紧张关系和不一致对系统的瓦解”。协调功能是社会整合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手段,寻求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努力形成一个动态的、合理的利益结构”。新中国成立前,万人扯绳活动由青苗会和商会协调组织,凡属城内居民不分回、汉、藏都要出钱出力。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成员从回、藏、汉三族群众中选举产生。可以说,一场成功的万人扯绳赛是临潭各个民族成员共同协作的结果。在临潭,担任公共性事物中的职务被认为是有地位、有身份的象征,民间组织通过吸纳不同成员参与组织公共活动,协调和平衡各民族的“民间政治利益”,从而缓解不同民族日常交往中个人的或群体的紧张关系。
三、经济功能
作为一项大型群体性民俗活动,临潭万人扯绳赛无论从规模、参与人数,还是经济开支、社会影响上都超过了该地其他任何活动。万人扯绳赛对于刺激市场消费、拉动内需、繁荣经济都有一定的作用,其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参与者吃住花费、购买物资、走亲访友及做买卖的过程中。第一,万人扯绳赛期间,人们从四乡八路赶往旧城(临潭城关镇),一些人会选择投靠亲友,大部分人则会投宿旅店。因而扯绳赛期间,餐饮和住宿的需求十分旺盛。某饭馆老板称,饭馆平时每天的毛收入大概为400~500元,扯绳赛期间每天则高达6000元;另一位宾馆老板称,平时一间房70元左右,扯绳赛期间则提高至200元,且人满为患。随着大量人员涌入,旧城的布匹绸缎、帽子鞋子、美容美发、水果、瓜子、杂糖、牛羊禽蛋、电影录像、网吧、鞭炮、医疗等各行各业的收入大幅度增涨。第二,万人扯绳赛期间,人们通常会选择到旧城亲友家居住,拜访亲友时要准备一些礼物,带动了礼品行业的消费。第三,各乡村富有生意头脑的人们赶着牛羊,带着酥油糌粑、牛皮羊皮、狼肚蘑菇等物品,聚集在西门河滩进行贸易往来,购买需要的物资。
万人扯绳赛已经成为临潭的一张名片。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许多外地人前往该地旅游观览,由此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1990年以来,旅游人数不断增加,至2005年,旅游人数达16万之多,旅游收入达8500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全县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政府部门也有意对万人扯绳民俗进行开发和利用。2007年和2009年,地方政府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在冶力关举行拔河赛,其初衷是宣传冶力关,做大做强临潭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象征功能
第一,象征民族团结。临潭回、汉、藏杂居的居住格局形成已久。他们经过长期生产生活中的交往,形成了较密切的关系,万人扯绳赛作为团结的象征更是被人们每每提及。笔者调研发现,当地政府官员,回、汉、藏各族群众和民间知识分子对此都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将该“绳”看成“团结绳”。如临潭文广局副局长丁志胜先生认为,“万人扯绳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民族团结的需要”;临潭县志办主任马廷义先生认为,“万人扯绳赛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紧紧地凝聚在一根绳上,起到民族团结的作用”[2];范家咀某汉族老人认为,“拔河是群众团结的根”。在汉文化语境中,“绳”具有连接、凝聚、团结的喻意,如人们常说“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在伊斯兰文化语境中,“绳”也有同样的含义,如《古兰经》中说,“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这种认识的一致性表明不同文化既有相异性,也有共通性。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差异导致冲突,文明冲突是当今世界的最大威胁。但临潭万人拔河活动的个案又说明了相异文明和文化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可能,文明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族群的冲突。万人拔河活动也是不同文化群体对于“求同存异”共生模式的努力,也展示出临潭地区多民族交往和交融的内生机制和民间智慧。
第二,象征庄稼的丰歉。扯绳赛以胜负占卜来年庄稼的丰歉,这是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渴望和美好寓意。据《洮州厅志》记载,“旧城民有拔河之戏”“其俗在西门外河滩,以大麻绳挽作二股,长数十丈,另将小绳连挂大绳之末,分上下两朋……胜者踊跃欢呼;负者亦颇为失意。其说以为扯绳之胜负,即以占年岁之丰歉”[3]。临潭海拔高,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人们往往“靠天吃饭”。灾害性天气尤其是冰雹对农业影响很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要遭受饥饿。民间有谚,“黑云卷,雷声暗,眼看冰雹大庄田”“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就是对冰雹灾害导致农牧业损失的描述。农牧民们十分看重扯绳的胜负,“甚至有人将不参加扯绳的青壮年看作是给家庭和本地区带来灾难的人。所以当青壮年不参加扯绳赛时,父母会训斥道:‘你今年不吃饭了吗?’妻子会劝告丈夫,‘为娃娃和这个家,你去扯绳吧’”。可见,扯绳赛及其胜负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式微已是学界不争的事实。就临潭万人扯绳赛这一公共民俗文化而言,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衰落之势。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笔者认为,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中形成的万人扯绳赛等民俗公共文化,是民间社会内部自觉生成的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存性智慧”,是民族交往的内生性动因,它对理解和处理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何保护和传承万人扯绳赛等民俗文化,发挥其对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这是当地政府和民间社会理应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83-284.
[2]马廷义.临潭县志(1991-2006)[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79-80.
[3]张彦笃,修.包永昌,纂.洮州厅志[M].抄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