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8-03-06王晓丽
王晓丽
摘 要: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更是在人际交往的根本所在,所以要从小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农村,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够重视,也没有一个高效的教学手段,这对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所以针对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发表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手段;情境生成
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小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城市跟农村的教学条件和思想的差异,农村的语文教学手段并不完善,所以要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完善其教学手段,让农村学生能接受不差于城市学生的语文教育,为农村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负责,更能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师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完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老师,老师对于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尤其是思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老师的不正确引导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农村不同于城市,经济和思想相比城市难免会有些落后,甚至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只要识字就行了,再加上让学校招聘的老师专业水平有限,在农村,有很多老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这些老师并没有教师的技能,只会单纯地教授知识,这样的课堂难免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无法提高。而且农村老师大多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平常的作业也是抄抄写写,对于学生提高语文技能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死知识。而且教师存在缺乏责任心的情况,对学生不够关心,没有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意识,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不可能会有高效的课堂效率。再者,农村教师很多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念都不够正确,所以教导学生时的教学理念也让学生无法理解。
(二)学生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般都出现在家庭教育的方面,农村的教育思想落后,农村小学生在家人的影响下也觉得学习没那么重要,这导致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效率也不会高。尤其是对语文,很多农村小学生都觉得语文没有用处,自己已经会写字和说话了,没有必要学习语文,教师在学校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导致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应付最后的考试,平常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语文的人文素养基本为零。就算有些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很大的兴趣,但缺乏学习语文的一些学习技能,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也渐渐被磨灭。
二、如何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改革
(一)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提高了,老师的教授也会变得顺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认真备课,熟悉要教授的知识,并且搜集一些关于课堂知识的课外知识,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而且老师一定要把握课堂节奏,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带动上课气氛。若是一些农村学校条件允许,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老师可以制作一些PPT,在PPT中加入音乐或者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王小二》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战争的视频,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还可以讲述一些战争英雄故事,丰富学生的可爱积累。
(二)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老师的教育专业水平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教师应当反省自己,应当明白自己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做的事,加强自己教师的责任意识,更要对教师这份工作饱含激情,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尤其是在讲述一些情感丰富的文章的时候,教师带着情感去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所在,有助于小学生理解文章,也能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缩短城市农村之间的贫富和思想差距
城市跟农村的教育差异基本都是思想和经济的差异所导致的,所以国家要扶持农村经济,经济的发展可以让学校的教学条件变得更好,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另外就是要改变农村的传统思想观念,呼吁他们要与时俱进,向他们传输新的社会理念和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让他们重视教育问题,这对小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向学校引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例如鼓励学校多举办课外活动,让学生见识社会,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好处。
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是现在我国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勇于改革,这样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还能进一步缩短城乡教育水平差距。
参考文献:
[1]魏君丽.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 2017(31):93.
[2]莫小玲.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2):61.
[3]李锦花.农村小学语文和谐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85.
编辑 马晓荣